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利益衝突不斷 達富爾角落哭泣

超過100多位的美國會議員去年聯名簽署文件要求北京政府立即採取行動終結蘇丹達富爾地區的人道悲劇;2月美國著名導演史帝芬‧史匹柏由於不滿北京政府遲不對達富爾問題採取果斷立場,終辭去奧運藝術總監一職表達抗議
超過100多位的美國會議員去年聯名簽署文件要求北京政府立即採取行動終結蘇丹達富爾(Darfur)地區的人道悲劇;2月美國著名導演史帝芬‧史匹柏(Stephen Spielberg)由於不滿北京政府遲不對達富爾問題採取果斷立場,終辭去奧運藝術總監一職表達抗議;國際人權觀察組織公開呼籲各國抵制北京奧運;美著名影星米亞‧法蘿 (Mia Farrow)更是公開說北京奧運是「種族屠殺奧運」(Genocide Olympics)。

考量愈來愈大的國際輿論壓力與夏季奧運的順利進行,北京終於在去年底任命現年62歲退休外交官並曾任新巴威與南非大使的劉貴今為特使,前往蘇丹調停達富爾問題。北京同時在安理會上同意聯合國今年1月增派維和部隊與非洲聯盟 (Africa Union)合作前往達富爾。但問題不會這麼輕易被解決,各地方勢力之間的爭奪只不過是被甜頭給暫時地壓制下來罷了。前幾日BBC報導,蘇丹政府軍又開始空襲達富爾西部地區了。

聯合國粗估,自2003年至今,達富爾地區的死亡人數已超過20萬人,而流離失所住在鄰國邊境難民營內的人數也已經超過2百萬人,而受害最深的莫過於是婦女與小孩。國際人權觀察組織稱,這場災難是歷史上少見的「種族屠殺」(Genocide),美國前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在2004年9月也首度以「種族屠殺」的字眼來描述當地的人道災難,譴責蘇丹政府軍。

達富爾內戰 起於資源爭奪

說穿了,蘇丹內部爭執的根源來自於各部落之間對經濟及土地資源的爭奪。美國駐蘇丹最後一任大使唐納‧派德遜(Donald Patterson)在其著作 《深入蘇丹》(Inside Sudan)有一段話很傳神的描繪蘇丹人民如何看待自己問題,「美國人不應該干涉蘇丹內部……這僅是我們部落之間的戰爭,很正常!」

蘇丹自1956年從英國與埃及共同管理下獨立後,所謂的中央政府一直由北方居多數的伊斯蘭教徒所掌控並試圖推行伊斯蘭律法,居南方省份的非伊斯蘭人因而起而抗爭,爭取自治。南北雙方雖一度在1972年達成協議,但因石油在南方Bentiu地區被發現,內戰因而再啟。

超過1百多萬人的犧牲,雖換來雙方在2005年簽署「全面和平協議」,同意共享石油利益與南方地區享有高度自治權力(包括宗教),以及雙方在首都喀土木(Khartoum)共組聯合政府,但和平卻是脆弱不堪的。

雙方因為油田區域歸屬問題,仍無法在南北界線的劃定上達成共識。南方首領、也是第一副總統啟爾(Salva Kiir)就在去年9月因為抗議身兼北方政府首領的總統貝席爾(Omar al-Bashir), 無心落實和平協議,而退出聯合政府。至今,雙方的軍事衝突仍時有所聞。

看到南方在爭取自治權力上有所斬獲,達富爾地區(位於查得與中非共和國邊境上的三個省份)反抗團體「蘇丹解放軍隊」(Sudanese Liberation Army,SLA)與「正義平等運動」(Justice and Equality Movement,JEM)在2003年初也開始進行反抗運動。由於他們長期受到政府資助的阿拉伯遊牧民兵以武力掠奪世居的耕作地,並受到中央政府的欺壓,因此他們要求享有與南方同等的自治權。

雖同屬於伊斯蘭信徒,但當地大多數是以農耕為主的非洲黑人。為了掠奪當地的經濟資源,游牧民兵在政府支持下持續對反抗團體展開攻擊。民兵不僅屠殺且奴役各村落的男人與幼兒,並且強暴年輕婦女使其淪為性奴隸。

儘管蘇丹政府一再否認資助民兵,但國際人權組織卻指稱,他們握有絶對的證據證明蘇丹政府與民兵勾結。對其犯行,國際法庭也在去年12月安理會上提出調查報告並對蘇丹的人道部長與民兵領袖發出通緝。

中國是夥伴,還是掠奪者?

持續提供武器給蘇丹政府,也成為國際人權組織大力抨擊中國為幫兇的原因之一。雖然北京否認,但去年人權組織偷偷拍下北京違反聯合國禁運規定,利用改裝貨機運送武器,這些畫面後來公諸於世,著實讓北京難堪不已。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楊光在去年11月接受美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專訪時說,「如果你看見武器是中國製造的,這並不意謂著中國支持這類的戰爭。這不合邏輯,因為國際上有太多武器交易的情形發生」,楊光的回答間接表達了北京對這問題的看法。

爭議相信會持續下去。中國力挺蘇丹,除了考量石油等天然資源因素外,非洲廣大市場也是目的。根據美外交關係協會的資料,僅2002年到2003年之間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就已達180多億美元,至2005年更成長至320多億美元;2010年,中非貿易將預估會超過1千億美元。現在中國已是非洲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排名在美、法之後。蘇丹近兩年將近5%左右的經濟成長率就是拜中國投資之賜。

中國「不干涉內政」的交往前提及無條件「援助換取石油」(aid-for-oil)的策略,顯然奏效了。胡錦濤去年2月在蘇丹訪問時,承諾取消蘇丹8千多萬美元的債務,並幫助建造鐵路與公路設施,確保蘇丹將近80%的石油出口流向中國。布希於今年2月訪問迦納後,迦納總統清楚表示,「中國在非洲是夥伴關係,而非殖民的掠奪關係」,駁斥中國是殖民掠奪者的論調。

中國成功地將自身經濟發展需求融入其外交戰略中,對美國推動第三世界國家走向民主與良善統治(Good Governance)的工作上是一大挑戰。中國因自身經濟利益需要,持續在非洲採取「無條件援助」外交策略;美國因反恐,繼續在非洲推動民主與人權。布希在迦納的記者會上表示,「在非洲的利益上,美國並不視中國是一激烈的競爭者(fierce competitor)」,而是期待互相合作。

爭辯與衝突仍會因各自的利益而持續下去,而終日躲在難民營黑暗角落的婦女小孩也只能暗自哭泣!

【2008-03-07 聯合新聞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