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俄羅斯擬建北極軍團

 
【俄新網╱莫斯科3月27日電】

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之前組建一個北極集團軍,以保護俄羅斯在該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這一消息是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新聞處發言人周五向俄新社透露的。

該名發言人說,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官方網站公布了一份文件《2020年前俄羅斯北極地區國家政策的基本原則以及未來前景》。文件中指出,有必要在北極地區組建「常規部隊集團、部隊建制和機構(首先是邊防機構)等,以保障在軍事政治局勢下的軍事安全」。

他說:「但這不存在北極地區軍事化的問題。重點是組建一個積極運作的海岸警衛隊機制。超先發展俄羅斯境內北極地區的邊防基礎設施、武裝力量和邊防部門,同時保留必須的集團軍和常規部隊」。

【2009/03/27 俄新網】

宗教為什麼討厭豬?

 
所有的宗教都有某些與飲食有關的訓諭或禁令之特色,但在所有迷信當中,最古老及最頑強的,就是對於豬的仇恨,甚至恐懼。
【前言】
作者克里斯多福.希鈞斯,1949年4月13日出生於英國的普茲茅斯,並在劍橋的萊思中學和牛津的巴利奧爾學院受教育,研讀哲學、政治和經濟學。曾獲得英國科普書獎與萊南文學獎、美國全國雜誌獎,並以《上帝沒什麼了不起》獲2007年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類的提名。克里斯多福.希鈞斯並且名列《外交政策》和英國的《遠景》雜誌所遴選的「百大公共知識分子」其中之一。
宗教為什麼討厭豬?
所有的宗教都有某些與飲食有關的訓諭或禁令之特色,不管是現在已逐漸消失的天主教徒不得在週五食魚的禁令,或是印度人對於牛的崇拜,視其為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動物〔印度政府甚至曾提出,將對所有因一九九○年代牛腦炎(即「狂牛症」)肆虐歐洲而面臨屠宰命運的牛隻提供保護,或者進口印度〕,或是其他一些拒絕食用任何動物肉的東方教派,它們甚至禁止傷害即使是老鼠或跳蚤等任何生物。但在所有迷信當中,最古老及最頑強的,就是對於豬的仇恨,甚至恐懼。它出現於早期的朱迪亞地區,而這也是猶太人好幾個世紀以來與眾不同的地方之――另一項則為割禮。
即使《可蘭經》第五章第六節中特別譴責猶太人及其他的異教徒變成了豬和猴子(這在薩拉菲斯特回教講道中是非常頻繁出現的主題),而《可蘭經》也形容豬肉為不乾淨,甚至「令人厭惡」,看起來回教徒在採納猶太人此獨一無二的禁忌時,並未看出其中的諷刺意味。整個回教世界明白表露了對於豬的極端厭惡。一個極好的例子是持續禁止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出版,回教的學童因此無法閱讀這本當代最迷人且最有益人心的寓言故事。我曾經仔細研究由阿拉伯教育部所發之禁令,它是如此愚昧,因而未注意到「豬」在這個故事本身所扮演的邪惡及獨裁角色。
身為一個並不成功的小農場場主,歐威爾實際上並不喜歡豬,而許多不得不在環境惡劣的農業環境中與這種難搞的動物相處的成年人,也分享了這股嫌惡。擠在滿滿的豬圈裡,豬隻一向表現得很貪心,並在髒污的環境中打鬧嬉戲,發出喧鬧的聲音。牠們吃掉自己的後代,甚至自己的糞便,並非稀罕之事,而牠們到處風流的天性,也令一些道學之士看不過去。但人們也經常注意到,如果提供豬隻足夠的空間,讓每隻豬有自己的設施,牠們會讓自己保持得非常清潔、安排居住空間、養育家庭,並且參與和其他豬隻的社交活動。牠們也展示了許多智慧的跡象,並且經過計算後,發現牠的一個重要比例(即腦子和身體重量的比例)幾乎和海豚一樣高。當目睹到山豬、野豬與我們平常習見的溫馴肉豬和調皮嬉鬧小豬的對比後,可以得知豬很能適應環境。但看在害怕的人們眼裡,其腳上偶數趾的蹄子,卻成了一種巫術的標記,而我猜想,要推測先有豬還是先有邪術並不困難。只有無聊與愚蠢的人才會想知道,為何萬能的造物主設計了此一機靈百變的生物,然後又命令比牠高階的哺乳動物完全(或是冒著永遠不快樂的風險)避開牠。但是許多其他不同陣營的智慧哺乳動物,則影響了天堂仇視火腿的信念。
我希望你現在已經猜到了我們已知道的事情,無論如何,此一好畜生是我們的近親之一。牠與我們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有大量相同,而近期還允許從豬隻移植皮膚、心臟瓣膜及腎臟等器官到人身上。而被大眾視為最可能,也最讓人恐懼的結果是,如果(但我衷心相信並不會發生)一位新的門羅醫生能夠透過收買手段,得到複製人體的最新技術,最可能的就是創造出一個雜種的「豬人」。同時,豬的一切似乎都很有用,從牠有滋養且美味的肉,到可用來製革的棕褐色皮革,以及可以用來做成刷子的豬鬃。在厄普敦•辛克萊(Upton Sinclair)關於芝加哥屠宰場的寫實小說《叢林》(The Jungle)中,讀到豬隻被舉高掛在金屬鉤上,當牠們被割喉,發出痛苦的尖叫時,令人痛苦難當。而即使是鐵石心腸的工人也為此經驗而戰慄不已。那些尖叫聲中有些東西……
(本文轉載自克里斯多福.希鈞斯新書《上帝沒什麼了不起》,中文譯本由小異出版)

 

為何天堂恨火腿?
新幾內亞等地的野蠻人用來形容烤人肉的土話,其意思就是「長豬」(long pig):我自己並無相關的品嘗經驗,但情況似乎是,如果我們被食用,味道應該和豬差不多。
【前言】

作者克里斯多福.希鈞斯,1949年4月13日出生於英國的普茲茅斯,並在劍橋的萊思中學和牛津的巴利奧爾學院受教育,研讀哲學、政治和經濟學。曾獲得英國科普書獎與萊南文學獎、美國全國雜誌獎,並以《上帝沒什麼了不起》獲2007年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類的提名。克里斯多福.希鈞斯並且名列《外交政策》和英國的《遠景》雜誌所遴選的「百大公共知識分子」其中之一。

為何天堂恨火腿?

再進一步深究,可以發現未受拉比或以瑪目干擾的兒童很容易就被豬所吸引,尤其是豬寶寶,而且救火員一般都不吃烤豬肉或炸脆皮。新幾內亞等地的野蠻人用來形容烤人肉的土話,其意思就是「長豬」(long pig):我自己並無相關的品嘗經驗,但情況似乎是,如果我們被食用,味道應該和豬差不多。

這些事情,有助於對古猶太教禁令的一般「世俗」解釋胡說八道一番。有人說,此一禁令是因為豬肉在炎熱的氣候下,不但會發出臭味,並且會滋生旋毛蟲的幼蟲。此一反對理由也許適用於不符合猶太教教規的貝類上,但實際上卻很可笑。首先,旋毛蟲病出現在各種氣候地帶,事實上發生在寒帶的例子還超過熱帶地方。第二,古猶太人的居地是在迦南,考古學家翻遍當地的垃圾堆,也未發現有豬骨頭的遺跡,反而是在其他聚落的貝丘裡出現過豬骨頭。換句話說,非猶太教徒並未因為食用豬肉而生病或死亡(別的不說,如果他們真的是因此原因而亡,則摩西的上帝又何必鼓勵由不吃豬肉的人來進行屠宰)。

因此,對於此難題一定另有答案。雖然我聲稱我自己的解答是原創的,但沒有詹姆士•傅雷哲(James Frazer)爵士和偉大的伊班•瓦拉克(Ibn Warraq)協助,我可能無法得到答案。根據許多古代的權威,閃族人對於豬的態度是既敬畏又憎厭。食用豬肉被認為是一件特殊之事,甚至是享用特權或供儀式之用(這種介於神聖與褻瀆之間的瘋狂混亂狀態,在所有時代的所有信仰中都找得到)。同時並存的吸引與嫌惡,源自一個擬人的源頭:豬的外表、豬的滋味,以及豬臨終時的吼叫,還有豬明顯的智力,都總是令人不舒服地聯想到人類。「豬肉恐懼症」與「嗜豬肉症」因此可能源自於一次有人類獻祭,甚至吃人儀式的夜晚;在當時的情況下,「獻給神的」一詞,常常並不僅止於暗示而已。除非禁止(以及強制要求嚴酷處罰)的人其實是抱著被壓抑的欲望來參與,否則任何的選擇(從同性戀到通姦)從來都不應該被處罰。正如莎士比亞在《李爾王》中所描述,鞭打妓女的警察,其實抱著想要利用她去做所有他正在抨擊的觸法行為之熱切需求。

嗜豬肉症也可以被用來做為壓迫與壓制之用。在中世紀的西班牙,猶太教徒和回教徒在死亡與酷刑的痛苦折磨下被強迫改信基督教,宗教當局理所當然地相當懷疑其中許多人轉變宗教信仰並非出自真誠。事實上,宗教法庭的興起,部分是出自於擔心隱匿的異教徒會前來望彌撒――當然,更噁心的是,他們還會假裝服用基督本人的血肉。於是,在隨後所產生的習俗裡,不論是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都會獻上一碟豬肉片。那些有幸造訪西班牙,或光臨任何好西班牙餐廳的人,都會對此好客的風氣十分熟悉:實實在在,毫不誇張地幾十種以不同方式保存,不同部位的豬肉。但此一風氣的可怕源頭,就是為了要行之不輟地努力找出異端,並且嚴密地注意對方是否流露出厭惡的表情。即使是美味的伊比利火腿,在這些激進的基督教狂熱者手中,感覺上也像是一種折磨。

現在,古老的愚蠢又出現在我們身上。歐洲的回教狂熱分子,要求將三隻小豬、豬小姐、「小熊維尼」中的小豬,以及其他傳統的寵物和角色,都從他們小孩無辜的注視中移開。這些陰鬱的聖戰白癡很可能讀書太少,而對由無與倫比的作者威弗(Whiffle)先生所著的《養豬寶典》(The Care of the Pig)一書中,「布蘭登女皇」及厄爾•艾姆史沃斯,每每帶來層出不窮之無盡喜悅的精彩內容等事渾然不知。不過,如果他們那麼深入,亦會出問題。英格蘭中部一座植物園中的一個古老的野豬雕像,都曾被失去理智的回教徒威脅要予以破壞。

從人類身上,此一顯然毫無價值的迷戀,顯現出宗教、信仰及迷信是如何扭曲了我們的世界全貌。豬和我們是如此親近,而且在許多方面來說對我們如此方便,人道主義者現在強烈主張,不應該集中飼養、限制行動、讓母豬與小豬分開,並且強迫牠們住在自己尿溲當中。且不說其他的考量,以那些方法養出來的粉紅色海綿狀的豬肉,總是不太討人喜歡。然而,這是我們可以簡單依據理性及同情所做的決定,就如同我們會以此對待同伴及親人,而非一個沿襲自鐵器時代營火會中念咒儀式的結果,在那些場合中,許多更糟糕的罪行都曾藉著神的名義大肆歡慶。「棍子上的豬頭,」在《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中勇敢、但神經質的勞爾夫在面對著蠅蠅作響,已開始腐爛的偶像如是說(牠先被殺,然後又被崇拜)。「棍子上的豬頭,」他可能不知道,他說得對極了,而且遠比他的前輩和犯錯的後輩要聰明多了。

(本文轉載自克里斯多福.希鈞斯新書《上帝沒什麼了不起》,中文譯本由小異出版)

東南亞國協 2015年實現一體化

 
【美國之音中文網╱記者黎堡╱曼谷電】

第十四屆東南亞國協首腦會議星期天在泰國閉幕。東協各國領導人簽署了一個在2015年實現東協共同體的路線圖,以及《東協政治與安全共同體藍圖》等多項文件。 (編按:東協成員國包括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在攝像機快門的喀嚓聲和無數閃光燈的照耀中,來自東協十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星期天簽署了從2009年至2015年通往東協共同體的路線圖,並且批准了多項文件的通過,其中包括《東協政治與安全共同體藍圖》。

將成立海上合作論壇

根據這份藍圖,東協將繼續努力,完成對《南中國海各方行為準則宣言》的實施 ,並成立一個新的東協海上合作論壇,以商討如何維護海上航運的安全。

中國曾在2002年與東協簽訂了《南中國海各方行為準則宣言》,但是迄今為止有關南中國海主權的糾紛仍然時有發生。

上個月早些時候,菲律賓國會通過《領海基線法案》,把斯普拉特利群島(編按: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劃為菲律賓領土,遭致中國政府的強烈不滿和抗議。越南和中國有關南海有爭議海域勘探石油的問題也還沒有得到解決。

美大使:東協維持地區和平

不過,美國駐東協大使馬希埃爾說,東南亞地區基本維持了和平與穩定,而東協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美國也在做出努力。

馬希埃爾說:「長期以來,這是一個非常和平的地區,而且繼續如此。我認為東協有很大的功勞。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美國,但是美國歡迎這種和平局面。我們跟東協好幾個成員國也有安全合作關係,合作領域包括海上安全以及應對非傳統性威脅。我們期待著繼續與他們發展這種安全關係。」

2015年實現一體化

擁有十個成員國的東南亞國協為自己定下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要在2015年實現東協共同體,包括經濟一體化、社會和文化一體化,以及安全環境一體化。東協期望共同體的建立將幫助該地區各國克服眼前的經濟困境、應對未來各項挑戰。東協領導人及與會的一些外交使節稱,東協共同體的實現將給該地區人民及其整個世界帶來利益。不過,由於緬甸等成員國政府的反對,一些民間機構被拒絕參與東協成員國領導人與公民社會團體的對話。

【2009/03/02 美國之音中文網】

來源:《美國之音中文網》|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美國之音中文網》

巴基斯坦 連接東西的亞洲走廊

 
巴基斯坦地處連接中亞與南亞,溝通西亞與東亞的戰略要衝,既是中亞腹地進出印度次大陸的必經走廊,又是海灣地區連接印度洋的鑰匙,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前言】
本文作者為葉海林,2000年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畢業,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同年考錄為中央政府公務員;2001年到2003年先後任職二級警司、一級警司;2003年至2005年為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館領事部官員、三等秘書;2005年加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中心秘書長。葉海林目前從事南亞地區國際關係、巴基斯坦政治發展、恐怖主義研究;近年曾多次赴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訪問,並撰寫多篇有關巴基斯坦的論文和報告,是《南亞上空的蘑菇雲》、《世界民族主義論》、Making New Partnership : A Rising China and its Neighbors 等書的作者之一。

連接東西的亞洲走廊

巴基斯坦地處北緯 23°30'至 36°45',東經 61°至 75°31'之間,東北鄰中國,共同邊界 523 公里;東界印度,共同邊界 2,912 公里;西接伊朗,共同邊界 909 公里;西北連阿富汗,共同邊界 2,430 公里;南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 1,046 公里。巴基斯坦地處連接中亞與南亞,溝通西亞與東亞的戰略要衝,既是中亞腹地進出印度次大陸的必經走廊,又是海灣地區連接印度洋的鑰匙,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巴基斯坦跌宕起伏的歷史充分說明這片土地對外來強權的吸引力,但外來征服者很少以征服巴基斯坦為目標,他們的最終目標是以巴基斯坦為屏障的印度。歷史上,巴基斯坦曾經數度淪為源自亞洲腹地的遊牧民族或騎兵集團征服南亞次大陸的跳板。巴基斯坦西北部崇山峻嶺中的幾處山口,如開伯爾山口(Khyber Pass)、托奇山口(Tochi Pass)、戈馬爾山口(Gomal Pass)及波倫山口(Bolan Pass)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穿越這幾處山口,便進入了舉世聞名的印度河平原。亞歷山大大帝便是穿越開伯爾山口進入巴基斯坦,並進而征服印度的。一千多年後,帖木爾(Timur)的後代巴布林(Babur)沿同樣的道路,佔領旁遮普後,於 1526 年攻佔德里(Delhi),4 月 27 日巴布林在德里大清真寺被擁立為印度斯坦皇帝,印度進入了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莫臥兒帝國時期(Mughal Empire)。巴基斯坦作為征服者通往印度次大陸跳板的歷史使命就此完結。事實上,千百年來在印度的所有外來統治者中,只有英國人不是沿亞歷山大大帝曾經走過的道路征服印度的。

巴基斯坦行政區劃及主要都市。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提供

英國人征服印度,並沒有改變巴基斯坦作為滿足征服者更大野心的跳板的地位。19 世紀以來,巴基斯坦逐漸成為英國與俄羅斯兩大帝國對峙的前線,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邊境、於阿富汗一方僅有十餘公里寬的瓦罕走廊,便是英國與俄羅斯長期對峙的結果。1891 年 7 月,俄羅斯帝國出兵帕米爾(Pamir),驅趕駐守在高原的中國邊防軍士,取走中國政府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設置的記功碑。次年,英印殖民政府不甘帕米爾被俄國獨佔,唆使阿富汗人進攻並奪取中國的蘇滿塔什,但沒多久又被俄國軍隊佔領。為避免兩國在這片高原上大打出手,1895 至 1896 年間,英國和俄羅斯背當事國中國和阿富汗,私分帕米爾山區,將一條 322 公里長的狹長地帶劃為避免兩國發生直接武裝衝突的「緩衝地帶」,強迫阿富汗統治者接受,這便是「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的由來,今天潛藏在阿富汗境內的一些國際恐怖分子也是利用瓦罕走廊潛入中國及其他國家。

冷戰時期,巴基斯坦再次被夾在西方國家與莫斯科之間,這一回莫斯科的對手換成美國。險些引發世界大戰的 U2 飛機事件便與巴基斯坦有密不可分的聯繫。1960年,美國 U2 間諜飛機飛行員鮑爾斯(Francis Gary Powers)就是從白沙瓦美軍基地起飛深入蘇聯領空後被擊落活捉的。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巴基斯坦更成為美國對抗蘇聯的戰略前沿。蘇軍入侵阿富汗期間,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特工源源不斷地把軍火、武裝人員從巴基斯坦西北邊省和聯邦部落區輸送進阿富汗。當時,這些自稱「穆加希德」(Mujahideen,聖戰士)的游擊戰士曾是美國的盟友,並肩作戰對抗蘇聯,十多年後,同樣的一批人卻成了美國眼中最兇惡的恐怖分子,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便是這些人中最著名的一個。

正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巴基斯坦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這片土地飽受外來強權蹂躪的同時,也成為傳播文化的「文明走廊」。千百年來,無數駝隊由中國出發,沿享譽世界的「絲綢之路」南道,翻過喀喇崑崙山脈(Karakoram Range),穿越巴基斯坦的平原和高山,將絲綢送進歐洲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的家中。

與駝隊一起走的,除了商賈,還有許多旅行家、學者、僧侶,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雙腳,沿印度河傳播文明,當中包括法顯、宋雲、惠生和玄奘等。

今天,雖然玄奘法師求經的事蹟距離我們已很遙遠,但巴基斯坦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依舊。2003 年,穆沙拉夫將軍(Pervez Musharraf)提出了「能源與商品走廊」戰略,要將巴基斯坦建設為連接西亞中亞油氣供應國家,以及亞洲新興強國之間的能源通道,並為沿新絲綢之路運往中東海灣、西亞北非,乃至歐洲大陸的中國、印度商品建立便捷的走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線、海灣—巴基斯坦—印度石油管線、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石油管線等多項跨國能源合作計劃都在協商之中,未來的巴基斯坦戰略地位必將更加重要。

(本文轉載自葉海林新書《巴基斯坦—純潔的國度》,由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臺灣商務總代理)

東協加中國明年起零關稅 台灣被排擠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東協加一(中國大陸)的零關稅目標,預計明年起實施;東協加三(中國、日本、南韓)的各種貿易協定也不斷推進,預計在2015年成立「東亞貿易自由區」,將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經濟產值最大的區域經濟組織,台灣至今無法加入。

東協加一或加三,最早是由東南亞國協(ASEAN)開始。1967年8月,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五國聯合宣告「東南亞國協」成立,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包括汶萊、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陸續加入,目前有10個正式會員國,另有一個候選國東帝汶及一個觀察國巴布亞新幾內亞。

40年來,東協仍未整合成比照歐盟或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共同體,和中國大陸間的關係也不斷轉變。起初雙方關係不良,但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經貿實力逐漸崛起,東協各國紛紛向中國大陸靠攏。

2004年底,中國與東協協議成立「東協十加一」,目標是2010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物流零關稅;雙方自2005年已針對部分貨品開始協商免稅,明年達到全面免稅的目標。

另一方面,日本與韓國自2005年起,陸續與東協10國協商談判,以作為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東協十加三)的起步;2006年,東協加三與紐、澳、印度共16位國家領袖共同召開第一屆東亞高峰會,簽署吉隆坡宣言,確認各國朝向成立一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方向努力。

台灣石化、機械、汽車零組件產業 首當其衝

【聯合報╱記者林淑媛、李順德╱台北報導】

經濟部高層官員昨天表示,經濟部已研擬完成綜合性經濟協議(CECA)草案,規畫與大陸簽訂CECA框架性協定,再以提早降稅方式,與大陸方面談判比照東協國家零關稅項目,藉此降低我國產業在大陸市場因為東協加一或加三所受到的衝擊。

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昨天表示,這個問題牽涉到關稅問題,非操之在我,不是政府要做就可以做,行政院已交給經濟部,並全力支持經濟部的因應作法。

行政院高層官員說,行政院長劉兆玄要求政府部門各方面都要努力,包括尋求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在內,都要積極推動。行政院已完全了解業界的困境,即使不易處理,也要全力尋求突破。

經濟部分析,受到東亞區域整合影響的產業,首推石化、機械以及汽車零組件三大類。

此波競爭壓力來自新加坡與泰國,最讓人擔憂的是,南韓與日本一旦與大陸、東協完成整合,對我國產業發展將造成相當大的傷害。

經濟部表示,石化產業利潤低,光是關稅差異即能造成廠商相當大的壓力,這也是石化廠商率先對於東協加一或加三衝擊發聲的主因。

經濟部分析,大陸是我國石化產品主要出口市場,自明年起大陸與東協彼此間進口關稅稅率在10%以下項目,將全部降至零;相同的石化產品我國卻會被課徵6.5%的高關稅。尤其新加坡與泰國石化產品競爭力相當高,日後若再加上東協加三(大陸、南韓與日本),對我國廠商的衝擊會更大。

根據經濟部已完成兩岸簽訂CECA草案,將以東協加一的模式為範本,即先簽訂CECA框架性協定,再以提早降稅方式,漸進式談判雙方互免關稅項目,因應業者面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面臨的強大壓力。

舉例而言,兩岸今年內簽訂CECA框架性協定,由於類似自由貿易協定(FTA),要先通知世界貿易組織(WTO)區域貿易協定委員會,然後在CECA框架性協定架構下,進行雙方關切產品項目談判,提出提早降稅產品清單,例如石化、機械以及汽車零組件,即可納入比照其他東協國家零關稅待遇。

【2009-02-18/聯合報】

對孟買餐廳最高讚美:彷彿不在印度

 

【夏嘉玲譯】

孟買在發展為城市前,是印度西岸波濤洶湧海洋中七座島嶼中的方寸之地。從將近三個世紀前開始,孟買逐漸與海爭地,七座島合而為一,被其後方人口眾多的印度聲張主權。這片虛懸阿拉伯海的土地成為孟買,這個印度股票交易和電影製作之都,也是世界櫥窗。

但即使孟買完成填海,印度的主權主張從未拍板。孟買城靠市郊北邊一座陸橋與次大陸相連,32公里外是上層階級聚居的孟買南區,對印度大陸感覺疏遠。有錢人住在印度,卻沒有歸屬感。當新聞報導遠方鬧洪澇饑荒、違法瀆職和百姓營養不良時,他們自我安慰可以偏安另一個世界。

生活在社會金字塔頂端的孟買人愛吹噓「剛從海外歸國」;對餐廳的最高讚美是:「彷彿不在印度國境」。孟買的全球化階層渴望這裡成為世界級都市。

一個怪異的真相層層埋沒在這個向外看的地方。菁英階級實際上離鄉背井,視孟買為出港口岸,城裡的數百萬移民看法正好相反,視孟買為迷人的入港口岸,提供印度大陸無法提供的自我創新、掙脫命運的機會。

這個城市同時是天堂和地獄。但孟買矛盾之處在於天堂居民往往覺得身陷地獄,地獄居民則感覺置身天堂。

的確,在筆者即將告一段落的五年孟買生活中,這個城市朝世界級都會緩步前進,餐廳開始提供味噌裹鱸魚,印度的西方服飾精品店開始吸引全球經常搭機的富人。飛吻變成印度禮儀,和過去互不親吻一樣。

但要假裝孟買是菁英希望的樣子,還真難讓人信服。本地居民會先告訴你孟買「就像紐約」,再叨叨絮絮說為什麼不是:沒有不錯的餐廳可去吃飯,千篇一律的小圈圈社交場景,沒有打破傳統窠臼的電影可看,缺乏隱私。這群人有意要把這個城市永遠改頭換面成和目前不同的樣貌。

即便如此,經歷完全不同、對孟買想法殊異的移民仍蜂擁而入。

他們從印度66萬個村落來到孟買。或許雨季毀了家園,農作物泡湯。或許他們向人借錢,利息很快暴增到他們擠奶、捆麥都還不完。又或許他們厭倦了苦等成功到來。

他們搭火車到孟買,這裡的親朋好友幫他們自立。他們走過大街小巷,問大樓保全住戶是否要找幫傭。他們棲身斗室,或像達拉威這樣一平方公里內擠了近39萬人的大貧民區的陋屋。

這些對孟買針鋒相對的要求,適足以說明孟買混血般的市容:部分像免稅購物中心,部分像難民營。有錢人抱怨外來移民暴增,害公共設施吃緊,15分鐘車程變成兩小時,房地產淪為貧民窟。他們嫌外來移民隨地吐痰、偷電、作奸犯科、騷擾婦女,榨乾公共救濟金。

但移民在孟買如魚得水,因為他們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形。有些地方的傳統要人從出生到死亡要在同一個地方,還得照上一代的方式過日子。有些地方是皮革工人的孩子就算有科學家的頭腦,也必須任其浪費。有些地方則是戀情不見容於社會,可能導致殺身之禍。

他們在汙穢的陋巷享受有錢人視為理所當然的:沒「關係」也能找到工作、重新出發的機會,和無名小卒的尊嚴。

但這是奇怪的不在場尊嚴。他們為了贏得或許永遠不會再造訪的鄉親尊重,得忍受睡在陋屋、人行道、自有計程車車蓋的屈辱。

走在孟買五顏六色的亂象中,人們可能會問:有什麼其他城市如此濃縮淬煉人類的困境,其中充滿悲劇、喜劇、荒誕和希望?

人們所知的mumbaikars(孟買居民)抗拒不了彼此,抗拒不了孟買。渴望離開的人想走就能走,但他們還是留下來。新來的居民大可留在村落,接受他們的宿命。他們也選擇在孟買投資自己。

這兩種投資都不夠徹底,多少都有保留。但孟買努力凝聚這些希望:因為有這麼多人在這兒碰運氣,它成了值得試試運氣的地方。你待越久,越無視於孟買看起來、聞起來和聽起來的樣子,而是會想想孟買可能會是什麼樣子。你變成對其他1,900萬人作伴上癮。周遭是地獄,你卻瞥見天堂。 (夏嘉玲譯)

關鍵字句

本文分析富豪和赤貧階級聚居印度金融中心孟買,卻都如魚得水的矛盾(paradox)現象。尤其外地貧民蜂擁而至,孟買人口爆炸,英文標題因此用cram(擠滿、塞爆)形容這種景況。Cram 在口語也指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的填鴨式念書,cram school 即為補習班。

文中提到孟買的貧民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近39 萬人,台灣兩大都會區台北和高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都不到一萬人。

前兩段多次出現reclaim 和claim 兩個動詞, 前者是開墾(make land)、開拓、廢物利用再生等,後者則指主張(say)、要求(demand),意義迥異。 (夏嘉玲)

【2008-11-18/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