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孟買恐怖攻擊…印度人:痛過會更好

張世昌╱外貿協會哈薩克辦事處主任、前孟買辦事處主任(哈薩克)

如果怕髒亂怕人多嫌吵雜,到了印度,多半會凍未條;如果喜歡異國風情,想要感受古文明哲理的洗禮,離開印度後,一輩子忘不了,這就是印度的魅力。

很多人看印度,看半天還是不懂,台灣人會說「水聲相通、水色不相同」一語帶過,但印度其實是「兩極化對照所造成的歧異」,存有許多令人驚嘆又依稀彷彿的面相:

歷史上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點,讓它萬紫千紅;它曾和亞歷山大大帝、蒙古帖木兒鐵騎、英國和中國都開打過,越戰越勇;它沾沾自喜自己是全世界最大民主政體;不偏不倚國際路線讓歐美列強不敢小覷;印度名列紅遍天金磚四國之一,經濟高度成長更帶出了民族自信心,孟買卻是全世界第七骯髒城市,全世界第二大貧民窟就在內;全世界最大鋼廠塔米爾集團老闆是印度人,全世界十大首富中也有印度人,印度塔塔集團推出售價不到三千美元的全世界最便宜汽車,但境內仍有三分之二人口每天所得不到兩塊美元;印度人心存仁慈也敬老尊賢,但就是無法對世仇巴基斯坦一笑泯恩仇。

印度就是這麼樣的一個大問號,還虧馬克吐溫想得開,他說:「印度是一塊充滿夢想和浪漫、富裕和貧窮、皇宮和地窟、饑荒和豐饒、神怪和巨人、老虎和大象的大地。它更是一個由上百個國中之國、上百種語文、上千個宗教、及上萬個神祇,所共同組成的國家。如果不是如此這般地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印度就不叫印度了。」

印度孟買十一月廿六日發生恐怖攻擊事件,整整三天槍林彈雨,昨天終於結束了。這事件讓筆者震驚,不只是因為發生在印度「上海灘」孟買,不只是印度從未發生過如此令人怵目驚心的恐怖攻擊事件,而是筆者視為印度最大隱憂的事終於發生了。

筆者八年前拙作「一本印度生意經」(外貿協會出版)即指出,足以動搖印度國本不是來自國外,而是社會因素(患寡不均和貧富差距):

其一、國家還未完成轉型:在美國全球戰略架構下,印度歸類「過渡期國家」,就是說印度的國家發展尚未定型,國際舞台上進退偶多自困失據,卻因地大人多,國力足以影響未來全球戰略平衡,是為全球最不確定因子之一。

其二、宗教之爭:這是淵源歷千年的大印度教與大伊斯蘭教沙文主義的衝突,尤在一九四七年信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和拜印度教的印度分裂,各找到依歸的印伊教徒更有靠山,衝突至今仍沒完沒了。宗教之爭絕對是印度的超級未爆彈,因為印度教徒逾七億人,穆斯林逾一億人,質量俱重,就有如象(印度教)獅(伊斯蘭教)兩隻巨獸打架,必殃及無辜無數。

其三、恐怖活動國際化:印度過去幾年發生在境內的恐怖活動,傷亡一個比一個慘重,這不是一向溫和儒雅的印度人怎麼變得如此暴力的問題,而是組織化反動對西方化及國際化思潮的反撲,不論這次孟買恐怖攻擊事件是先挑英美人和猶太人下手?或是結合英國、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及凱達組織的國際恐怖活動?這事件的目的意在挑戰印度權威(泰姬瑪哈意思是印度國王的皇冠),給當局一個警訊,而原本單純印度境內的衝突,可能已擴大為南亞的區域衝突,還可能是與中亞中東的國際恐怖組織沆瀣一氣的兆頭。

九年前,外貿協會把辦事處從新德里搬遷到孟買,筆者榮膺此重任,台灣廠商拓展印度市場從而揭開更燦爛新頁。筆者因緣際會結交到若干說天道地的商界朋友,這幾天陸續收到這些印度老朋友回信答謝筆者的慰問信,大致他們是這樣說:印度人大場面看多了,不會那麼輕易就被撂倒的;歷史上多少強權來來去去,但印度依舊安在;這次的孟買恐怖攻擊事件固然會痛,但像打預防針,痛過後一定會更好。

看印度,需要一個很大的概念。印度的能耐,不是因為它地大物博人多而已,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兼容並蓄的內涵,印度一路走來像鐘擺,除了偶爾會走極端,兩極間也可以是容忍的尺度,他們篤信「對立不代表是衝突,而是互補;柔順不等於是軟弱,而是共生」,更是硬道理,這才是印度的真諦。

【2008/11/30 聯合報】

觀念平台─孟買恐怖攻擊效應

  • 2008-11-30 中國時報 【陳清泉】

     孟買恐怖攻擊的震波牽動著南亞地緣政治走向,也預告著反恐戰爭尚未結束,更考驗著美國全球反恐戰爭布局。

     十一月廿六日深夜發生的孟買恐怖攻擊事件,在印度特種部隊「國家安全衛隊」(NSG)發動最後攻堅掃蕩行動,擊斃所有恐怖分子行將落幕之際,南亞局勢動盪未歇,印巴衝突的殘火未熄,美國全球反恐戰爭未竟,南亞地緣政治依然存在著變數,制約著相關國家的行為與互動。

     就像歷次伊斯蘭激進分子發動恐怖攻擊的目的一樣,以重大攻擊行動迫使對手做出激烈反應,據此改變權力平衡現狀。奧薩瑪.賓拉登的基地組織發動九一一恐怖攻擊,確實刺激美國以反恐之名展開報復行動,伴隨著「全球綏靖(Global Pacification)」戰略,據此重新界定中東權力平衝現狀。與二○○一年美國「九一一」攻擊行動綱領相仿,從目標選定、規畫布署、人員訓練、攻擊計畫與執行,孟買恐怖攻擊也不例外。

     從恐怖分子選定泰姬瑪哈飯店等著名地標做為攻擊標的,以及查驗人質護照指向歐美人士的針對性動作,一方面藉行動本身企圖引發全球性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恐慌,另一方面則號召穆斯林的大眾蜂起,參與防衛伊斯蘭共同體的「聖戰」。前者對在印度投資設點的歐美跨國企業與從業人員,或許會造成恐慌性撤資與撤離;後者則未達致大眾峰起的預期目標,印度全境仍處於隨時被攻擊的狀態。

     印度總理辛赫在事件發生後,界定孟買恐怖攻擊為「印度九一一」以及外國勢力介入攻擊行動的說法,加上外長慕克吉更直接點名巴基斯坦難脫干係,新德里當局並不認為出面承認犯行的「德干聖戰組織」有發動協同攻擊的能力,已明顯將矛頭指向跟印度關係緊張的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美國全球反恐戰爭的重要夥伴,並與中國友好,印、巴衝突勢必改變巴基斯坦作戰布署,無形中提供「基地」組織的生存空間,戰略轉向的結果,必將打亂美國反恐戰爭時程。為避免捲入事端成為眾矢之的,巴基斯坦第一時間否認幕後策動或指使,並指派官員協助調查,考量的是美國的反恐因素。

     以印巴衝突為主軸的南亞地緣政治賽局,主要參賽者包括美國、中國、印度與巴基斯坦。源自喀什米爾問題導致印巴之間長期對峙與衝突,以及美、中兩國都有在南亞扮演區域平衝者的強烈企圖心,更精確的說法是,在印巴衝突的背後,預埋著美、中競逐南亞霸權的因子,使得參賽者的動向動見觀瞻。

     孟買恐怖攻擊挑動著印、巴衝突的敏感神經,連帶考驗兩國的危機處理能力,南亞地區平衡是美、中競逐地緣政治版圖的動力。印、巴雙邊緊張關係無助於南亞局勢的穩定,非但不是美、中兩國所樂見,也為南亞權力平衡投下新變數。衝突危機升高的後果,必然直接衝擊南亞地緣政治,並間接延緩歐巴馬政府自阿富汗、伊拉克撤軍計畫,以及美國自二○○一年以降全球反恐戰爭的戰略布局。

     南亞地緣政治板塊運動才正要開始,位在震央的喀什米爾才是衝突的根源,策動恐怖攻擊的影武者以孟買為開端,正在改變南亞區域平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