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空姐說話

自由時報20080701 

■ Worldwalker

台灣人民是出了名的友善與親切,從各國即使不知名的藝人來台宣傳,總能享有巨星般高規格的接待,即可窺之一二。這是台灣人民的民族性,不論是好是壞,總是不失待客之道。

可是矯枉過正的結果,反而是降低自己的格調。例如為了迎接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商家紛紛印製簡體字版本的菜單,這還可以接受,但是觀光局拿掉總統與國旗,自稱首都為「最大都市」,未免有失自己的高度與尊嚴。

筆者在前一份工作曾赴大陸出差(上海兩次,深圳一次),擔任空服員以後更是各國「走透透」。以我接觸到的對岸人民來看,他們確實非常嚮往台灣,因為台灣有他們沒有的軟體與硬體,所以有吸引力。但有報導指出大陸旅客來台,帶著深深的期望入境,也懷著大大的失望離開。因為親身來台一遊才發現,台灣並不是他們想像中的樣子。

筆者相信,如果大陸旅客來台,發現到處都印著家鄉的簡體字,失望感會大於親切感。就像華人到紐約,只會想去當地名勝如時代廣場,而不會想去China Town。到日本遊玩,會想聽到的是「空尼吉娃」,而不是「您好」。反言之,美國人來台灣,想喝的是古坑咖啡,並不會是Starbucks。日本人來台灣總是愛逛夜市,而不是吃壽司。

兩岸三通,開放大陸人民來台旅遊,是促進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的好事。但是台灣應該提出優質的服務與觀光配套,讓外來旅客見證所謂的「台灣識別」。什麼是「台灣識別」?夜市文化是台灣識別,繁體中文也是台灣識別。

我們要讓飄洋過海來台灣觀光的旅客見識到台灣的風貌,而非過度地改變自己去迎合觀光客的喜好。我們要讓大陸民眾看到的是台灣的繁榮與進步,與特有的「台灣識別」,而不是你們有我們也有的簡體字與仿家鄉味。就像我們可以說「火紅」,但相信他們會認為台灣說「夯」更有趣!

當大陸民眾來台灣後,發現台灣乾淨美麗的街道,規劃過後的交通動線,以及到哪裡都要排隊與守秩序的文明,然後再深入民間認識台灣各地古早的文化,看到自己家鄉所沒有的繁體中文,一邊享受高品質的服務與友善的對待,這些特有的「台灣識別」,才會讓觀光客留下深刻印象,發現台灣真與「傳說中」所聽到相去不遠,甚至更好,以後才會口耳相傳,一來再來。這才會是台灣要發展觀光產業的長遠之道。

(作者為華航空服員)

從台大「醫用台語」課說起

自由時報20080702
醫用台語教學

向呵護台灣文化的年輕人致敬

■ 賴其萬

幾個星期前我看到兩位台大醫學系四年級學生朱子宏、張之嚴主編的一本《醫用台語教學》的教科書,心裡感到莫大的振奮。

根據他們的自序,我才了解這些醫學生在系學會的主導與台大醫學院老師們的幫忙下,恢復了停止多年的「醫用台語」課,而這兩位同學更主動地將老師的授課講義錄音、騰稿,並用心地編寫第一章「台語拼音教學」,以幫忙讀者透過台語注音,學會正確的發音,而後再以不同的臨床科別分開章節,將每位老師在其專科所常用到的病名、症狀、徵候,以及對病人說明病情時需要用上的台語詳盡列出。

編者之一的朱子宏同學,更坦承他父親是「所謂外省第二代」,所以家中自小都用國語,但在精通台語的張之嚴同學幫忙下,在之前的暑假學會了台語的正確發音與拼音。醫學院陳定信院長與醫學系黃天祥主任都在序言中盛讚學生重視如何與病人以母語溝通的能力,而這正是我們這些關心台灣醫學教育者所樂見的醫學生開始重視病人的文化背景及其想多了解病人的誠意。

幾天前,我有幸在國家戲劇院,聆聽由台灣名作曲家鄧雨賢先生的生平故事改編而成的音樂劇。經過精心的編劇,鄧先生最出名的四首曲子「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透過演員獨唱或合唱,唱出了這位享年僅有三十九歲的「台灣舒伯特」的一生,編劇者更獨具匠心地以這四首曲名的第一個字為名,將這部台灣人的經典音樂劇命名為《四月望雨》。穿插於劇中的多首年輕作曲家冉天豪的優美歌曲都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的,生動的劇情加上這些年輕藝術家的載歌載舞,使得台下觀眾如醉如痴,而在謝幕時贏得全場的起立鼓掌。

當我聽到飾演鄧雨賢的台柱歌星江翊睿道出「希望大家能夠共同支持保留台灣文化」的一席話,我不禁激動得熱淚盈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鄧雨賢先生是客家人,而劇中有些他與家人的真情對白與歌曲,均以客語道出。雖然我不諳客語,但配合著字幕,我領會到句句真情,同時也使我有機會享受到摯友朱真一教授常告訴我的「客語之美」。

在新政府加速進行親中政策下,有心人都對於台灣的前途憂心不已,而最近觀察到的這兩件事,使我對年輕一代的台灣子弟呵護台灣文化的能力重新燃起希望。但願新政府不要忘記競選時「我是台灣人」的承諾,而能夠在政策上多多支持年輕人這方面的努力。(作者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