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新聞周刊:後美國時代 全球崛起

美國「新聞周刊」發表著名學者法里德•札戈里亞(Fareed Zakaria)的專文指出,種種跡象顯示,當今世界已進入後美國時代,我們正在經歷現代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的權力轉變;第一次是15世紀前後,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二次是19世紀末美國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20年開始的美國之外的世界崛起。

他認為,這次調整和以往不同,後美國時代的世界不會充滿黑暗和危險,反而是前所未有的和平繁榮。哈佛大學教授品克(Steven Pinker)甚至說︰「我們或許現在正處在一個自人類存在以來最和平的時期」。

全球發展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新經濟強國出現,而中國和印度崛起,是這個後美國時代最直接的表現。 文中指出,美國一直在搞雙重標準。它是全球規則制定者,有時候卻不按規則行事。若干年後,當歷史學家寫到今天的時代,他們或許會指出,21世紀初,美國完成一項偉大的使命︰讓世界全球化。但美國可能被認為忘了讓自己全球化。

今年4月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1%美國人認為美國走向錯誤路線。這項統計在過去25年每年都會進行,今年的數字是史上最悲觀的。美國人確實有理由悲觀,包括金融領域的恐慌、蕭條陰影、看不到盡頭的伊拉克戰爭、不斷攀升的失業人數、愈演愈烈的次貸風波,還有持續不斷的恐怖威脅。

但美國人焦慮的根源比這深得多,那是一種感覺︰在幾乎各行業,在生活各方面,過去的局面似乎都被攪亂。在世人印象中,美國似乎首度失去開路先鋒的角色。一個新世界即將產生,但塑造這個新世界的是外國人。環顧四周,世界最高的建築在台北,下一個將出現在杜拜;世界最大的上市公司在北京;世界最大的煉油廠正在印度建設;世界最大的客機由歐洲製造;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在阿布達比;世界最大的電影產業是在印度寶萊塢,而非美國好萊塢;世界最大的賭場在澳門而非拉斯維加斯。全世界十大富豪只有兩個美國人。想想看,僅僅10年前,美國在這些類別中幾乎都穩居榜首。

這些情況反映力量和態度的巨變。美國還在不停爭論反美主義的性質和程度,但當美國人爭論為什麼「他們」恨美國的時候,「他們」已經前進了,且現在對其他更有活力的地區的興趣遠遠大於對美國的興趣。世界已從反美主義轉入後美國時代。

在去年和前年,世界上有124個國家經濟成長率超過4%,其中包括逾30個非洲國家。事實上過去20年來,工業化西方之外的國家以過去不可想像的速度發展。發明「新興市場」這個名詞的著名經濟學家梵阿特美(Antoine van Agtmael)列出可能成為下一波最大跨國企業的25家公司,台灣宏達電入榜,巴西、墨西哥、南韓各一家,印度三家、中國兩家,阿根廷、智利,馬來西亞和南非各一家。

這顯示影響美國的不只是中國興起或亞洲興起,而是更廣泛的「世界其他地區」的崛起。我們正在經歷現代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轉變。第一次是15世紀前後西方世界的崛起。那時產生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世界︰科學和技術,商業和資本主義,工業和農業革命,還帶來了西方世界長期的政治優勢。發生在19世紀末的第二次轉變是美國的崛起。工業化後,美國很快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可能構建的組合還要強大。20年來,美國在各個領域的超級大國地位基本沒有受到挑戰,這是過去前所未有的,至少從羅馬帝國2000年前統治世界以後是這樣。在美國強權統治下的世界,全球經濟加速發展。正是這種發展推動了現代的第三次力量轉變︰他者的崛起。

【2008/05/13 聯合報】

立山開通 雪壁16公尺高

日本觀光勝地立山黑部高山車道今天開通,這個著名景點每年都因隆冬而封閉5個月,當局會在開春後以專業的除雪車鑿開積雪,鑿出山路供車輛通行。兩旁高聳的雪壁每年都吸引許多遊客。今年的雪壁高達16公尺,比去年高出兩公尺。

這條山道貫穿日本的北阿爾卑斯立山連峰,連接富山縣和長野縣。今天在正式通車時,來自台灣與韓國的眾多遊客,在小雪紛飛中光臨此地,讓立山黑部好似從冰原又重回人間。

【2008/04/18 聯合報】

全球最快樂的地方:丹麥

「若將所有因素都考慮進來,按1-10打分的話,你覺得你的快樂指數會是多少?」帶著這一問題並借助一項全球性調查,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 的工作人員按快樂程度對95個國家進行了排名。瑞士居民與丹麥居民不相上下…

【富比世╱Hana R. Alberts】

丹麥。富比世╱提供
「若將所有因素都考慮進來,按1-10打分的話,你覺得你的快樂指數會是多少?」帶著這一問題並借助一項全球性調查,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 的工作人員按快樂程度對95個國家進行了排名。瑞士居民與丹麥居民不相上下,平均的快樂指數均為8.1(滿分為10),其後是冰島(7.8)、芬蘭(7.7)、澳大利亞(7.7)和瑞典(7.7),一直到令人極不滿意的摩爾多瓦(3.5)。

照片集

儘管荷蘭在這一全球最快樂國家榜單上僅列第15位,但是其工業之都鹿特丹卻是該位於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 (Erasmus University) 的資料庫的所在地。該大學主任 Ruut Veenhoven 用畢生精力來研究哪些國家的居民最快樂。

Veenhoven 的調查顯示,北歐國家名列前茅,在13個最快樂國家中佔有5個席位。總體來看,丹麥位居榜首,其居民的平均快樂指數為8.2(滿分為10)。

受到 Veenhoven 排名的啟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 (National Public Radio) 前駐外通訊記者 Eric Weiner(自稱是不快樂的人)動身前往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去尋找快樂的秘密。在其書中,Weiner 沉浸在這些全球最快樂國家的文化底蘊中,仔細研究為何冰島和瑞士等國家的居民對他們的生活如此滿意。

Weiner 發現,瑞士人辦事效率高、守時、生活比較富裕並且幾乎不會面臨失業。他們的街道、空氣和自來水極其乾淨,全國上下都非常喜歡巧克力。但是 Weiner 在他們臉上看不到一絲喜悅,他推斷,或許生活在這樣一種較為平和的中間狀態中要比游離在大喜大悲之間好得多。他寫道,瑞士人的快樂是一種介於滿意與非常滿意之間的狀態。

由於冰島陰暗而寒冷,因此 Weiner 起初對該國在全球最快樂國家榜單上名列第4有些懷疑。他瞭解到冰島這樣一個小國其實就像一個家庭。出於好奇,遺傳學家研究發現,冰島的所有居民都有親緣關係。

Weiner 寫道,冰島語中的一些短語甚至更能說明問題。當人們彼此問候時,他們使用的短語粗略翻譯過來就是「快樂地來」,而當他們分別時,他們使用的短語大致就是「快樂地走」。冰島是藝術家鍾愛的生棲地,它培養了創新精神;該國政府還為作家提供大量補助。

為了反映與冰島和瑞士完全不同的景象,Weiner 走訪了摩爾多瓦。資料庫數字顯示,這一前蘇聯共和國的居民將其快樂指數打分為3.5。這一被夾在羅馬尼亞和烏克蘭之間的國家曾相當繁榮。然而,自從柏林牆倒塌之後,該國的人均收入便降至每年只有880美元。

但是,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Weiner 指出,奈及利亞和孟加拉是「窮並快樂著」,而摩爾多瓦卻與義大利和德國形成了對比。此外,該國還缺少獨特的文化和任何外在的民族自豪感。在上一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該國的政府官員甚至講其壓迫者的語言——俄語。

美國的快樂如何體現呢?Weiner 寫道:「快樂是人們融入美國後可以感受到的,你只需不懈地尋求快樂,以及足夠的財富。」但是令人吃驚的是,美國人並沒有因為其富有而相應地感到快樂——得分僅為7.3,在資料庫中名列17位元。美國居民現在的財富水平比1950年高出三倍,但在過去10年�,快樂指數卻沒有提高。9.11事件發生後,研究人員發現測量的快樂指數並沒有明顯下降。

Weiner 指出:「與幾乎全球任何其他國家的公民相比,美國人工作時間更長,通勤路程更遠,但他們仍然十分樂觀。」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表示,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我們能根據一個國家的集體「人格」預測快樂指數嗎?恐怕不能完全以此為據。迄今為止,展示各國快樂指數的資料並沒有預測平均收入、政府類別——民主或專政——甚或是溫暖的氣候。

和摩爾多瓦一樣在快樂指數排名中靠後的是前蘇聯共和國成員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烏茲別克斯坦,以及坦尚尼亞、盧安達和辛巴威等不平靜的非洲國家。因此,儘管財富可能無法帶來快樂,但極度的貧窮更有可能帶來不快樂。 儘管如此,全球大部分人表示對其生活感到滿意,這一現象令人欣慰。Weiner 寫道:「幾乎全球每個國家的分數在10分的衡量標準中都在5到8分之間,但也有少數例外。」無可否認,北歐人非常快樂,其他地區的人們也會感到快樂。總有我們值得快樂的事情。

全球最快樂的地方
排名
國家
快樂指數
簡介
快樂依據
1
8.2
人口:5,475,791
人均 GDP:37,000美元
丹麥號稱擁有快樂的勞動力。2007年12月的失業率僅為2.7%。約75%的勞動力是工會成員。
2
8.1
人口:7,591,400
人均 GDP:38,706美元
瑞士人準時、效率高且相對比較富有,幾乎不會遇到失業問題。他們的街道、空氣和自來水非常乾淨。瑞士人都喜歡巧克力。
3
8.0
人口:8,316,487
人均 GDP:36,000美元
近80%的奧地利總能耗來自可再生能源,如水力發電、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發電廠。
4
7.8
人口:316,252
人均 GDP:40,277美元
由於該國天氣陰沈寒冷,Weiner 最初對其全球第四快樂國家的排名(僅次於丹麥、瑞士和奧地利)有所懷疑。但該國是一個大家庭--事實上遺傳學家發現所有的居民都有親屬關係。
5
7.7
人口:5,307,578
人均 GDP:34,819美元
據全球民主審計情況顯示,就公民自由、媒體自由、低腐敗率和高度的政治權利而言,芬蘭是全球最自由的國家。超過75%的芬蘭人的醫療成本由公共機構資助。交通逃票罰款根據你的經濟能力支付
資料來源:富比世,製表:許惠雯

原文:Forbes.com Chasing Happiness

【2008-04-23 富比世】

去年逾百萬人獲美永久居留權

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資料,二零零七年美國政府批准了一百零五萬兩千四百一十五名外籍人士在美國永久居留權的申請,其中百分之五十九是已居住在美國的外籍人士。

這些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的人當中,百分之三十六點四的出生地是亞洲,百分之三十二點二北美洲,百分十一點五歐洲,百分之十點一南美洲,百分之九非洲。

若以國別來分,出生在墨西哥的外籍人士最多,佔百分之十四;其次比例較高的有中國,百分之七點三;菲律賓,百分之六點九;印度,百分之六點二;哥倫比亞,百分之三點二;海地,百分之二點九;古巴,百分之二點八;越南,百分之二點七;多明尼加,百分之二點七;南韓,百分之二點一。

近年來以難民身份申請或是申請政治庇護獲准的案例有下滑的趨勢。二零零六年有二十一萬六千四百五十四人申請獲准;二零零七年就較前一年減少了百分之三十七,只有十三萬六千一百二十五人。

二零零七年申請永久居留權獲准外籍人士的中間年齡是三十二歲,低於美國人口的中間年齡(三十四歲),而且女性以百分之五十五的比例佔多數。

就年齡層來看,二零零七年獲得批准的申請人當中,屬於二十五歲到三十四歲年齡層佔的比例最高,有百分之二十四點五;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百分之十九;十五歲到二十四歲,百分之十八點三;五歲到十四歲,百分之十一點三;四十五歲到五十四歲,百分之十點八;五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百分之六點九;六十五歲以上,百分之五點六;五歲以下佔百分之三點七。

這些獲得永久留居權的外籍人士多半住在都會區,其中百分之二十二住在加州(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四十一人)、百分之十三紐約州(十三萬六千七百三十九人)、百分之十二佛羅里達州(十二萬六千兩百七十七人)、百分之七點三德州(七萬七千兩百七十八人)、百分之五點三新澤西州(五萬五千八百三十四人)、百分之四伊利諾州(四萬一千九百七十一人)、百分之二點九麻薩諸塞州(三萬零五百五十五人),其他各州都在三萬人以下。

【2008/05/13 中央社】

種姓制度遺毒 賤民女童慘遭火燒

印度最近發生多起社會最下層的賤民慘遭暴力凌遲事件,在人口達一億六千萬且是印度最貧窮省份之一的北方省,今天又發生一名年僅六歲的女童,因為和母親在一條專供「高種姓階層」村民通行的路上行走,慘遭一名男子丟入火中,雖經及時救出,但生命垂危。

據北方省摩托拉地方的目擊者表示,甚至警方接獲報案後也拒絕採取任何行動,理由是該名男子蘇尼勒否認蓄意將女孩丟入火中,僅承認那是一場意外。

不過,據地方警察首長夏特維迪向媒體表示,警方已逮捕無犯罪前科的蘇尼勒,並將依法辦理。 

北方省政府最高行政長官首席部長馬雅瓦蒂女士也是底層賤民出身,自小學老師轉仕政途之後,靠著拉攏佔北方省人口絕大多數的賤民選票,在去年底贏得地方選舉,當選北方省首席部長。但她上任後,北方省歧視賤民的事件仍層出不窮。

印度教種姓制度,主要在於印度教篤信因果與輪迴,即一個人出生於何種階級乃由前世的行為決定,而這一世的行為,又會決定下一世投胎在那一個階層,不斷循環。

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大階級:最高階「婆羅門」相當於祭司、學者;「剎帝利」相當於君主、軍人;第三等「吠舍」泛指商人、工人;第四等「首陀羅」就是奴隸和不同種姓通婚生下的子女。

但社會學家認為種姓制度是高階箝制及便利統治低階的一種愚民策略。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高階種姓人家注重門第,嚴防血統混雜,因而排斥跨越種姓的往來。

面對外界的質疑與批評,印度高等社會人士常辯稱,種姓制度在法律上已廢除,實際生活上已無人注意。其實不然,它依舊存在於廣大民眾的生活中,尤其在印度百分之七十人口與百分之九十賤民居住的農村。即使在都市的角落,種姓制度的遺毒依舊可見。

印度國立德里大學東亞學系女教授夏瑪,也曾於上週稍早應邀在台灣駐新德里代表處的一項印度文化講習會上證實,儘管至今資訊時代進步,但印度無論是在都會或城鎮,種姓制度的惡習依然根深蒂固,高低種姓之間禁止通婚,即使年輕男女敢於通婚,婚後也是遠離親友和家鄉,深恐遭到迫害。

印度國立尼赫魯大學社會學者桑圖西曾經告訴中央社說,種姓制度源自印度教輪迴之說,換言之,是神的意旨,因此除非不相信神的存在,否則種姓制度將難以在人們的心頭上根除。他說,佔印度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印度教徒,以神為唯一信仰中心,是不可能否認神的存在。

【2008/04/30 中央社】

誰吃得最多 法國人奪冠

全世界的女人都羨慕「法國的女人為甚麼不會胖?」大家都認為她們吃得少,所以苗條身材好。的確,法國的胖子少,但法國人並沒有吃得少,正好相反,根據剛出版的世界發展指南 全世界最會吃的是法國人,每年花在吃上面的費用是愛爾蘭的兩倍半。

當全球各地都在鬧糧荒,海地人吃泥餅充飢時,這份「誰吃得最多」的統計,格外醒目。法國人花在吃的費用全球第一,與科威特、巴林這兩個石油王國相當。

法國人平均每人每年吃掉二千二百六十三美元,國民所得比法國高的美國人,吃掉一千九百九十八美元,生活在高物價的日本,人們反而「省吃儉用」,一年吃掉一千三百四十八美元,日本的國民所得也比法國高。

綜觀西歐國家中的飲食費用,法國人比一天吃四餐的西班牙人多花了百分之五點五,比時時刻刻都在吃的義大利人多了百分之十一點四,比喜歡吃香腸豬腳配啤酒的德國人多了百分之二十七。

再繼續算下去差距更大了,講究美食與氣氛的法國人的食物費用,是常吃馬鈴薯的愛爾蘭人的二倍半,愛爾蘭人可稱為歐洲節省的代表,他們只求溫飽,每年的食物費約八百六十七美元。

根據統計,法國或義大利的家庭開銷中,食物佔了百分之十四,而愛爾蘭家庭只花百分之五點七。費加洛報指出,愛爾蘭人因兩個世紀來長期物資缺乏,與近幾十年的高失業率,早已養成他們節衣縮食的習慣,愛爾蘭人只有在過年過節才會加菜吃頓豐富的晚餐。

而法國恰恰相反,美食文化已有幾世紀的歷史,十九世紀以來,多少作家以描寫餐桌宴會為能事,大仲馬還寫過食譜。各界並推動將法國料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各種農產品製訂不同的標籤等級,凡此種種均可看出法國人吃的講究,從而理解為什麼花那麼多錢來「吃」。

生活條件觀察機構(Cre-doc)主任葉貝爾(Pascal H晹bel),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因為法國的物價高,所以花費比別人高,事實上,法國人並沒有「吃香喝辣」。他分析德國平價超市佔了百分之三十五,而法國只佔百分之十三,買同樣的菜,德國的消費者省了百分之三十。另外,法國的間接稅率高,最後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也是花錢多的因素之一。

這麼看來,法國人雖然花許多錢吃東西,但卻不見得吃的比別人多;人們愈來愈注重養生,只要吃得好,不會吃得過飽。多吃蔬菜水果比麵包、奶油、薯條的花費多,礦泉水的的價格比含糖飲料貴,高纖高鈣與有機產品都不便宜,所以法國的胖女人,還是比義大利、德國少。

原料與能源價格提高都影響物價,貧窮國家的食物費用更緊,賴比瑞亞(Liberia),每人每年的食物費三十一美元,這個數字令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震驚,原來有些國家進步發展,而貧窮飢荒也愈形嚴重。

一九九○年,脂肪與糖都降價,猛吃的結果是胖子一堆,美國人因此抱怨都是原料降價惹的禍。可是,燃料油漲了那麼高,也沒見有人因此安步當車,天天走路而瘦下來。

【2008/04/22 歐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