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印度鄉村8成6家庭 使用糞便木柴燃料

印度國家計畫委員會高級官員今天表示,印度鄉村地區至今仍有多達百分之八十六的家庭,使用動物糞便和木柴為燃料。

計畫委員會委員小組領導人帕里克博士,在西孟加拉省首府加爾各答的一項意見協調會上作了上述表示。

他在解釋印度對核子能源的需求時表示,印度超過八千五百萬戶家庭,每年花在戶外撿拾木柴的時間超過三百億小時。

在印度都會郊區和鄉村地區,也經常可見許多家庭收集牛馬等動物糞便,混合碎草製成圓餅形狀,曬乾作為烹飪和取暖使用。

帕里克表示,印度絕大多數的發電廠都是使用燒煤為動力,但印度目前的煤炭儲量僅能再供應五十年。他說:「五十年後怎麼辦?」

同時兼任印度總理府能源協調委員會成員的帕里克指出,印度解決能源危機的唯一之道,就是發展核能。他說,對印度而言,最具經濟效益的就是核能。

據帕里克表示,印度如果開發現有的資源,可擁有兩千零八十億瓦的核能發電能力,直到二零五零年,都不必從國外進口鈾。

但如果印度與美國簽署民用核能協定,就可以從其他核子供應國取得鈾,則印度核能發電的能力可以進一步增加到兩千七百五十億瓦。

印度近年經濟成長迅速,電力需求也大幅增長,但由於電力建設無法趕上城鄉發展,在供需上常出現衝突。除了工業用電,電力短缺也經常引發城市居民不滿。今年五月,首都新德里和鄰近城市居民,因不堪忍受長期和持續的斷電,曾經發生多次群眾抗爭事件。

但在此同時,企業也視印度為一個重要和充滿商機的電力市場。據業界調查資料顯示,印度目前的人均電力需求低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而未來國內生產總值如繼續保持百分之八至九的高成長,印度未來對電力的需求也將會大幅增加。

【2008/08/23 中央社】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澳洲原住民 整世代曾被「偷走」

 
【聯合報╱編譯樂慧生╱綜合13日外電報導】
 
澳洲國會13日通過歷史性議案,為原住民過去承受的委屈與苦難正式向原住民道歉,全境原住民無不深受感動與安慰。
 
總理陸克文代表宣讀議案部分內容,表示要藉正式道歉除去「澳州國族靈魂上的一大汙點」,為澳洲沉重的種族關係史揭開新頁。陸克文道歉透過電視轉播,原住民聚集在學校、公園和社區觀看,無不表示歡迎。不過也有人提出存在已久的受害人數以億計的國賠問題。
 
陸克文在國會宣讀議案內容,他說:「歷任國會與政府推行的法律與政策,為我們這些同胞帶來深沉的憂傷、痛苦與損失。」
 
此案針對的道歉對象,是澳洲實施同化政策時期,強行自其父母身邊帶走,轉交給白人寄養家庭或社福機構帶大的原住民,亦即所謂「被偷走的一代」(the Stolen Generation)。當時的構想是藉著與白人通婚,讓純種原住民自然消失。
 
因為應不應該道歉而起的爭論,在澳州已持續多年,去年11月敗選下台的保守黨政府執政10年期間始終抗拒道歉。
 
 
【2008-02-14/聯合報】

 

15萬加國原住民兒童 被迫離開父母
【歐洲日報綜合報導】
加拿大政府拖了幾十年,終於重新面對一段不光榮的歷史,決定設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全國各地舉行公聽會,揭露印第安原住民兒童遭虐待的史實。
路透報導,在1870年代到1970年代的一百年間,大約15萬印第安原住民兒童被迫離開父母,送到遙遠的寄宿學校,甚至遭到性侵害。
各種教會打著政府的名號經營這些學校,有些學校環境很差。依照當時紀錄,一些學校有高達半數學童死於肺炎。
原住民學童在學校裡被稱為「豬」或「狗」。學童若使用自己的母語就會挨揍,並被教導,除非改信基督教,否則會下地獄。
許多父母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兒女,這些兒女中如今仍在世者,則經常以吸食毒品和酗酒來忘掉痛苦。
原住民領袖稱這種做法是「加拿大史上最可恥、傷害最大和種族歧視最嚴重的行為」。
在纏訟多年後,加拿大政府2006年5月和9萬名仍在世的受害人達成19億加幣的和解案。其中一項條件是設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存在期限為5年,自6月起在各地舉行公聽會。
【2008-06-03/歐洲日報】
原住民受迫害 加國總理道歉
【中央社/多倫敦十日美聯電】
加拿大總理哈柏11日公開向加國的印第安人道歉,這些原住民數十年前被帶離家庭,強迫進入公立基督教學校讀書,藉此剝奪他們的原住民文化。
從19世紀起至1970年代,加國政府強迫超過15萬名原住民兒童進入公立基督教學校讀書,目的是要消除他們的原住民文化與母語,整合進入加國社會。
澳洲今年2月也曾向原住民提出類似的道歉。當時澳洲總理陸克文在國會正式向所謂「消失的世代」道歉;所謂消失的世代,是指澳洲政府根據同化政策,強迫成千上萬的原住民在孩提時代即離開家庭,這項政策自1910年持續至1970年。
加拿大總理哈柏在國會發表演說正式道歉,最少250名當年強迫入學的原住民學生將受邀接受道歉。
原住民領袖說,這對加國100多萬原住民而言是個重要的時刻。8萬多名當年遭強迫入學的學生目前還活著。
哈柏在正式道歉的前一天告訴議員:「加拿大原住民為了聽到加拿大國會的道歉,已經等了好久。」他說:「許多人民的心裡對這件事接受程度不同,但我希望我們能展開療傷與和解的過程。」
當年遭強迫入學的學生卡查吉也出席聆聽哈柏的道歉演說。他說,他被迫離開父母時才4歲,自1944年起他在三間所謂的住宿學校中度過12年的光陰,期間屢次遭到身體上的虐待與性侵害。
印第安事務部長史特拉爾說,這將是對大規模文化毀滅、身體創傷與性侵害等問題的一項可敬而誠懇的承認,這些問題的影響一直及於今日的世代。
卡查吉提到政府數十年的政策說:「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摧毀印第安人。他們毆打我,把我丟進熱水桶中,我承受嚴重的飢餓折磨,他們拿腐敗的食物給我吃,用各種髒話罵我。」卡查吉說,後來他曾經酗酒,婚姻與孩子也出現問題,都是源自當年受到的傷害。
【2008-06-13/歐洲日報】

 

聯合國通過原住民宣言 美國反對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十三日電】

聯合國大會13日表決通過爭論20多年的「原住民權利宣言」,為保護世界3億7千萬多原住民的權利確立國際標準,包括要求各國保護原住民的人權、土地與資源。

聯大以143票贊成,4票反對、11票棄權通這項宣言,但只具道德說服力,無法律約束力。

投反對票的四國為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這四國境內有相當數量原住民,反對此宣言顯得諷刺;美加澳紐稱,宣言內容與他們本國憲法或國內法牴觸,礙難支持。

「原住民權利宣言」涉及原住民集體和個人權利各領域,包括自決、自治、文化與身分、健康、教育、就業、語言、土地、領土和自然資源等,確保原住民不受歧視。

聯合國為「原住民權利宣言」爭論20多年。1982年,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成立「原住民問題工作組」,為保護原住民權利訂定基本標準;去年6月「原住民權利宣言」首獲人權理事會通過,隨即交聯大表決。

美國代表海根表示,宣言存在缺陷,有很多矛盾及適用性問題,實施時難成國際共同標準,美國因此投反對票。

澳洲常駐聯合國代表希爾稱,澳洲不同意宣言中涉及的原住民自決權,但澳洲支持、鼓勵原住民全面且自由參與民主決策,此宣言損害一個民主國家領土和政治完整。

加拿大代表麥克尼說,宣言第19條規定,一國在未獲原住民同意下,不得對原住民的司法或行政問題採取行動。此與加拿大議會體制矛盾。

「原住民權利宣言」第28條規定:原住民有權要求補償被沒收、奪走、占有的領土與資源,補償辦法包括歸還原物,或給予公正、合理和公平賠償。紐西蘭常駐聯合國大使班克斯表示,紐國反對這一點。

聯大主席阿勒哈利法表示,宣言獲得通過,顯示聯大在確立國際標準發揮重要作用;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發表聲明說,此宣言是全世界原住民一大勝利,各國應立即行動,將原住民權利納入國際人權事業。

【2007-09-15/聯合報】

原民與文明》漢人除了該道歉 更應學習

【陳美霞╱成大公衛所教授(台南市)】

前幾天,正當馬英九代表過去的執政黨向二二八事件受難的家屬道歉認錯時,我在想,包括兩黨候選人在內,又有誰要向為長期受到強勢族群制度性傷害的原住民道歉呢?

日前聯合報以頭版新聞報導泰雅族青年拉互依探討家鄉司馬庫斯部落的碩士論文口試,口試不僅在他的部落舉辦,口試提問者還包括從小看他成長的耆老,族人也休工一天旁聽。我被拉互依的研究所啟發:他的研究展現出原住民世代相傳、累積、淬煉出來的豐富智慧,以原住民與自然萬物共存共榮的寬廣的生態觀,以及互助共用的土地共有制最為突出。這樣的智慧是漢人主流社會遠遠不及的!

但是,為什麼台灣社會不曾謙虛的學習原住民祖先的智慧?台灣漢人主流社會一般對原住民的理解是:原住民在社會、經濟地位及健康狀態均處於明顯弱勢;另外,他們多有酗酒的問題。但是,他們卻不理解,原住民的弱勢困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歷史建構下的產物。台灣原住民近代史是一部被外來強勢民族—荷蘭、西班牙或日本殖民者,甚至漢人—以武力、土地與勞動力掠奪的殖民血淚史。而原住民的低落社經地位也就在被殖民的歷史過程中被建構出來。原住民較差的健康也是長久處於社經弱勢的歷史發展結果。

許多研究顯現,原住民並非本來就是愛大量喝酒的民族,是在酒被商品化、被大量銷售到部落,再加上原住民傳統部落社會在資本主義的強力衝擊下,造成他們被迫流離遷徙、謀生存,在這過程中,他們遭遇種種挫折,必須借助酒來安定舒緩他們的無助感,因此飲酒相關的問題也就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形成。

主流社會不但造成原住民的困境與挫折,加上無法以歷史深度理解其弱勢困境,缺乏對原住民歷史傷痕的反省,就容易以汙名、歧視對待原住民。

筆者剛從澳洲國立大學短期研究返台,在澳洲期間,有幸躬逢澳洲原住民運動歷史性的一刻:二月十三日,澳洲政府以總理為代表,為過去慘無人道的原住民政策造成的深重苦難與剝削,正式向原住民道歉。筆者與研究合作夥伴到澳洲首府坎培拉新國會大廈前的大草坪,與數千位澳洲人民共同注視、聆聽大螢幕上陸克文總理宣讀他的道歉稿。筆者特別被澳洲社會對原住民歷史傷痕的深刻反省所感動,只有在深刻反省後,澳洲人民才能向「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的原住民學習。

我不禁要問自己忝為其中一份子的漢人主流社會:我們有沒有可能學習澳洲社會,對原住民過去的歷史傷痕做深刻反省與道歉,並進一步向原住民學習?

【2008-03-04/聯合報】

喀什米爾 印度、巴基斯坦爭端根源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印度911 巴國虔誠軍2首腦主使

11月26日深夜,十多名恐怖分子攻擊印度第一商業大城孟買的火車站和著名飯店等多個目標,整座城市頓時風聲鶴唳。雖然印度突擊隊在3天後平息了這場「印度的911事件」,不過根據印度官方統計,此事件已經賠上183條人命(包括至少22名外國人)。印度內政部長奇丹巴拉姆5日更坦承,攻擊事件暴露出印度在安全上的缺失。

攻擊事件雖暫時落幕,後續效應卻持續發酵。印度當局4日調查出2名巴基斯坦激進組織「虔誠軍」首領幕後主使孟買恐攻案,並向巴國施壓,要求交出涉案的20名恐怖分子。

巴國在事件發生之後壓低姿態,表示願派軍事情報局局長巴夏至印度協助調查。不過巴基斯坦總統札達里拒絕印度交人的要求,他說,他會詳查所有證據,目前有的只是一些名字,既無證據也未做任何調查;而即使證據確鑿,巴國也會在自己的土地上依法審判這些人。

札達里還說,印度宣稱攻擊案唯一生擒的槍手來自巴基斯坦,但「我們尚未接獲他是巴基斯坦人的確切證據,我很懷疑他是巴基斯坦人。我認為,這些槍手是橫行此區犯案、不屬於任何國家的行為人,巴基斯坦無從負責」。

印巴兩國同為擁有核子武器國家,巴基斯坦且為美國對抗阿富汗恐怖分子的重要盟邦,為了避免印巴兩國局勢一發不可收拾,美國國務卿賴斯3日飛抵印度首都新德里、4日再轉往巴基斯坦,試圖緩解雙方緊張關係。

喀什米爾是避暑勝地。
記者周立芸╱攝影

喀什米爾 印巴爭端根源

印巴兩國衝突由來已久,兩國於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後,已經爆發過3次大規模的戰爭,恐怖攻擊對印度更早非新鮮事。而兩國衝突的主要源頭,即是位於印度北方與巴基斯坦交界處的喀什米爾領土爭議。

印度古稱天竺,早期由數百個王朝割治,12世紀起受外族統治,其間曾遭穆斯林占領,因而引進伊斯蘭教。1857年,印度半島淪為英國殖民地。

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印度還分為直接受英國統治的「英屬印度」和由英國監督、印度王公保有領地的「土邦印度」。而有鑑於印度境內同時有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現實,英國於是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也種下了兩教派間互不相容的種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實力迅速衰落,加以各殖民地獨立自主的呼聲不斷響起,英國遂准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領導印度獨立運動的甘地也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脫離印度之初,又分為西巴基斯坦(現在的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現在的孟加拉),但西巴和東巴相距2000多公里,語言、種族不同,政、經利益又被西巴掌控,造成東巴日後亟欲尋求獨立。

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讓信奉印度教占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所有,信奉伊斯蘭教占多數的地區劃歸巴基斯坦,但對喀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土邦自行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

喀什米爾當時即是印度境內最大土邦,境內77%是穆斯林,20%是印度教徒,故大多數人自願歸入巴基斯坦,但喀什米爾的土邦王公、政府高級官員、警察、軍人多為印度教徒,卻願意歸入印度,主權爭議於是產生。

印巴敵對 爆發三次大戰

1947年10月,喀什米爾王公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併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喀什米爾地區,與受巴基斯坦支援的穆斯林武裝分子展開激戰,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8、1949年,聯合國先後通過喀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喀什米爾於是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但印度對喀什米爾舉行公民投票的決議置之不理。

1965年8月初,喀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衝突,引爆了第二次印巴戰爭。一直到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印巴雙方停火,戰火才因此平息。

印巴前二次大戰都導因於喀什米爾的領土爭議,第三次大戰則是印度利用西巴基斯坦與東巴基斯坦之間的矛盾,出兵支援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共和國」。

儘管印度在三次印巴大戰中都占了上風,占領更多喀什米爾領土,但仍改變不了喀什米爾的穆斯林反抗印度的意志,於是屢屢透過恐怖攻擊向印度政府表達抗議,原本風光明媚的喀什米爾於是成了南亞地區的火藥庫。

【2008-12-06/聯合報】

分離主義者:喀什米爾地位 應等同科索沃

【俄新網/新德里2月21日電】

喀什米爾分離主義分子認為,國際社會應當提議就印度扎姆省和喀什米爾省地位問題舉行談判,因為這兩個地區與科索沃相似。

查謨•喀什米爾邦(Jammu and Kashmir)解放陣線分離主義組織主席在聲明中說:「喀什米爾人民再也無法忍耐,國際社會應當加快未來喀什米爾政治未來的談判進程,因為聯合國安理會在喀什米爾問題上有現成的類似決議。」

達爾認為,塞爾維亞和印度利用相同的論據證明來科索沃和喀什米爾分別是它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領土。

達爾表示:「現實是喀什米爾獨立是惟一可以接受的選擇。」

查謨•喀什米爾邦的居民大多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在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後,根據當時在這裡掌權的王公哈里•辛格(Maharaja Hari Singh)的決定加入印度。

這導致巴基斯坦對喀什米爾地區的不安和干涉。巴基斯坦直到目前為止還肯定西部和北部領土屬於自己。

1948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項聲明,要求巴基斯坦軍隊必須撤離查謨•喀什米爾邦,並在那裡舉行民族自決。

(文章來源:俄新網 分離主義者:克什米爾的地位應與科索沃等同)

【2008-02-22/俄新網】

歷史淵源》喀什米爾 南亞的火藥庫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英強迫畫界 四國搶地無寧日

1947年,英國勢力雖退出印度半島,卻留下了喀什米爾的領土爭議,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日後衝突。

其實,除此之外,英國在殖民印度期間,還畫設「杜蘭線」,造成了日後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領土爭議,以及「麥克馬洪線」,埋下中國和印度領土爭執的種子。

 

杜蘭線

19世紀,英國在南亞的勢力不斷向北擴張,到了1893年,阿富汗在英屬印度外務代表杜蘭的壓力下,被迫簽訂「杜蘭協定」,同意其中所畫定的印阿邊界,亦即所謂的「杜蘭線」。當時阿富汗答應「杜蘭線」東南廣大的普什圖族生活範圍交由英國管轄,英國則承諾於100 年後將土地歸還阿富汗。

不過到了1947年,英國勢力退出南亞,當初畫歸英屬印度的土地已成為巴基斯坦的領土,如今究竟應該歸還阿富汗,或由巴基斯坦接收成為雙方各執一詞的難解習題。

另外,印度東北方與中國西藏接壤之處,也在1914年3月由英國政府代表麥克馬洪爵士畫定了一條「麥克馬洪線」,讓英國勢力大大向中國西藏推進了9萬多平方公里。

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畫定時,西藏雖仍為中國領土,但實際上已經擺脫中國政府的控制。至於當初西藏當局為何同意畫定「麥克馬洪線」出現了幾種不同說法。一說指麥克馬洪當時承諾提供西藏5,000支槍和50萬發子彈作為交換;另一說則是西藏在無知的情況下簽了畫地協約。

英國勢力退出後,印度當局趁中國尚未全面控制西藏之際派兵進駐。1962年,中國發動「中印邊界反擊戰爭」取得勝利,不過在西藏獨立人士持續抗爭以及印度持續派兵駐守下,中國並未實際控制該地。

喀什米爾 曾媲美歐洲的瑞士

喀什米爾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衝突的源頭,被世人稱為「南亞的火藥庫」。或許很難想像,西元7世紀的喀什米爾其實是佛學鼎盛的佛教勝地、風景秀麗的世外桃源,玄奘即曾花兩年的時間在此研習佛法。只是,隨著佛教逐漸式微,喀什米爾也不再平靜。  

喀什米爾古稱「迦濕彌羅」,為喜馬拉雅山麓之古國,即我國漢朝時所稱之罽賓,建國於西元前2400年左右。阿育王(西元前304年∼前232年)即位後,因篤信佛教,建立無數佛塔,奠定了喀什米爾為佛門要地基礎。

唐代中國高僧玄奘於西元631至633年間在喀什米爾求法,受到當時國王的禮遇。玄奘在《西域記》裡說,此地有「伽藍(佛寺)百餘所,僧徒千餘人」;玄奘還描繪當時的喀什米爾:「此國四面環山,山極峻峭,往來隘口狹窄難行,宜稼稽,盛產花果,出龍馬、藏紅花及藥草。時至今日,紅蕊紫花的藏紅花仍然開滿原野。」

喀米爾地區於12、13世紀後落入穆斯林之手,佛教轉趨沒落,不過湖光山色仍吸引遊客駐足。英國殖民時期,喀什米爾是歐美人士趨之若鶩的度假勝地,當時這片好山好水曾被譽為人間天堂,足以媲美歐洲的瑞士。

不過英國殖民統治結束後,喀什米爾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衝突的根源,兩國皆派駐重兵在此,旅遊業因而一落千丈。只是,當地著名的羊毛仍然經由其他管道銷往世界各地。

喀什米爾雖然分為「印控區」(中部、南部)和「巴控區」(西北部),不過東北部目前實際由中國占領,即所謂「中控區」。喀什米爾「中控區」已獲得巴基斯坦承認,但印度始終認為喀什米爾全境為印度領土的一部分。

【2008-12-06/聯合報】

印度四大矛盾 引發恐怖血案

【朝鮮日報/國際專門記者崔埈碩/朝鮮日報中文網提供】

①宗教矛盾:印度教施壓,穆斯林以恐怖對抗
②分裂運動:北喀什米爾和阿薩姆邦60年鬧獨立
③階級衝突:針對下層種姓的流血暴力接連不斷
④共產叛軍:自1967年在東部、中部蠢蠢欲動

10月初記者在印度新德里見到現代汽車印度公司的副總經理林弘洙時,他曾說:「真難以理解印度這個國家怎麼能維持下去。」當時印度的治安狀況極其不安。記者抵達甘地機場時,約好來接的賓館職員沒來,後來他說:「今天在德里發生炸彈恐怖事件,很難去機場。」次日早晨起來看報,有報導說在東部奧里薩邦一所教堂被印度教極右勢力炸掉,一名修女被強暴。

目前,印度的宗教、分裂、種性、意識形態矛盾愈演愈烈,瀕臨暴發。這樣的國家怎麼能維持下去,在外人看來真是個謎。

最大的矛盾是宗教。印度現有人口為11.3億,其中印度教徒80.5%,穆斯林13.4%,基督教徒2.3%,錫克教徒1.9%.最嚴重的是印度教與穆斯林、印度教與基督教之間的矛盾。

2002年印度教徒攻擊穆斯林的古吉拉特暴亂,這是印度教與穆斯林教對立的典型事例。當時1,044人死亡,其中穆斯林790人、印度教徒254人。搧動宗教糾紛的是政界人士,此次暴亂的最大受惠者是印度教徒右派政界人士邦首席部長納倫德拉‧莫迪。持續3個月的暴亂一結束,他就提前進行了邦議會競選,結果大獲全勝。

面對多數印度教徒的壓迫,少數的穆斯林則以武裝恐怖反抗。美國總統布希曾經說:「在世界第二穆斯林國家印度沒有一個基地成員。」即,布希也肯定了印度民主的穩定性,但這已成為了過去。

分裂運動主要在印度北端喀什米爾和西端的阿薩姆邦進行。在喀什米爾,1947年以來有6.8萬人在分裂運動中喪生,今年也有40人死亡。大規模起議正在進行之中。

61年前英國撤離印度時未劃清印巴國境成為了禍根。喀什米爾的多數居民為穆斯林,他們希望編入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但領導人則選擇了印度。結果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派兵將喀什米爾的一部分劃定為印度實際控制區。

東部阿薩姆邦的居民屬於蒙古人,長得像韓國人。他們主張阿薩姆從未屬於印度,是佔領國英國撤走後印度強佔了該地方。主要分裂團體阿薩姆聯合解放戰線(ULFA)一直攻擊了從北印度湧來的說印度話的移民。

阻礙印度社會和諧的另一個矛盾是種姓制度。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階級社會。印度教原旨教義就植根於種姓,所以階級難以消失。上層種姓對牛馬不如的下層種姓的流血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意識形態也是阻礙印度東部和中部開發的最大因素。反共叛軍「納薩爾派」1967年進行起義開展遊擊戰,夢想赤化。人們稱,印度政府無法消滅他們,甚至根本沒有消滅他們的意志。

【2008-11-28/朝鮮日報中文網】

非洲大湖區的戰爭與衝突

 
坦尚尼亞和南鄰馬拉威是非洲政治極為穩定的國家,但是在維多利亞湖及坦干伊喀湖間、且有艾伯特湖、愛德華湖、基輔湖接壤的盧安達、蒲隆地、及附近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則是過去十多年來非洲地區動亂最為頻仍的地區。
大湖區(Great Lake Area)通常指的是美國與加拿大邊界的五大湖,簡稱HOMES的休倫湖(Lake Huron)、安大略湖(Lake Ontario)、密西根湖(Lake Michigan)、伊利湖(Lake Erie)、及蘇必略(Lake Superior),不過近年來北美的大湖區似乎並沒有非洲的大湖區受到重視。
 
非洲大湖區的三大湖是指環繞坦尚尼亞北、西、及南界的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坦干伊喀湖(Lake Tankanyika)、及馬拉威湖(Lake Malawi)。雖然坦尚尼亞和南鄰馬拉威是非洲政治極為穩定的國家,但是在維多利亞湖及坦干伊喀湖間、且有艾伯特湖(Lake Albert)、愛德華湖(Lake Edward)、基輔湖(Lake Kivu)接壤的盧安達、蒲隆地、及附近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則是過去十多年來非洲地區動亂最為頻仍的地區。
 
這一兩星期來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發生的叛軍和政府軍之嚴重衝突,至少證明兩年前以二○○二年和平協議為基礎而進行的民主選舉,基本上是無法解決該國內部的衝突與矛盾。
 
此外,聯合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觀察團(United Nations Observer Mission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簡稱MONUC)是目前聯合國在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維和部隊,若是以此規模都無法讓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局勢穩定下來,國際社會是否必須對此維和行動的規模和功效作檢討?
 
最後,這次和政府對抗的叛軍是圖西族恩孔達(Laurent Nkunda)所領導的,他和鄰國由同樣是圖西族主政的盧安達關係匪淺,這是否意味從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盧安達發生種族滅絕的悲劇,及盧安達和烏干達支持叛軍領導人卡畢拉(Laurent Kabila)推翻莫布杜(Mobutu Sese Seko)政權後,大湖地區因族群矛盾及衝突而引發的區域性戰爭仍是方興未艾?
 
剛果曾長期為莫布杜(一九六五─一九九七)所統治,國名一度改為薩伊(Zaire),是中部非洲第一大國,為世界第一大鈷礦石(cobalt)產國,並且有大量的銅礦及工業鑽石的蘊藏。剛果亦是手機和筆記型電腦隔熱材料的鉭礦石(coltan)重要生產國。可惜地是,這些豐富的重要戰略礦石生產之收益,並未替剛果帶來現代化的建設,也沒有協助改善人民的生活,反倒成為國內叛軍團體各據地盤的原因,並且讓鄰近國家捲入這場資源爭奪的鬥爭中。
 
除了資源的掠取外,剛果東部地區的族群分佈情形相當複雜,其中部份族群又和鄰國的盧安達及蒲隆地等國的胡圖族及圖西族有長期的歷史淵源,因此鄰國的戰爭會加劇這些族群間的矛盾。
 
一九九四年盧安達發生種族滅絕悲劇時,激進的胡圖族在三個月內瘋狂地屠殺了近八十萬的圖西族及溫和胡圖族,隨後在圖西叛軍─盧安達愛國陣線(Rwandan Patriotic Front,簡稱RPF)由烏干達進入擊退政府軍時,胡圖激進份子向西逃逸,成為剛果東部的難民,獲得莫布杜政府提供的庇護,也衝擊到當地的族群關係。RPF主政下的盧安達和北鄰烏干達政府先是支持卡畢拉領導的解放剛果薩伊民主力量聯盟(Alliance of Democratic Forces for the Liberation of Congo-Zaire,簡稱ADFL)對抗莫布杜政權。卡畢拉於內戰中獲勝一年後,就和烏干達及盧安達鬧翻,兩國政府分別支持新的叛軍,向西發動攻勢,進逼首都金夏沙。
 
卡畢拉獲得了納米比亞、辛巴威和安哥拉的軍隊協助,將叛軍擊退,但也失去了東部地區極大一片的領土,這個有六國捲入的衝突,就形成了非洲的第一次大戰。
 
隨後叛軍分裂,烏干達支持剛果解放運動(Congolese Liberation Movement,簡稱CLM),盧安達則是力挺剛果民主團結組織(Rally for Congolese Democracy)。經過了一九九九年及二○○二兩次的和平協議後,CLM決定簽署協議加入政府,RCD的恩孔達拒絕加入政府軍,持續其武裝抗爭。
 
卡畢拉在二○○一年遇刺後,由其子約瑟夫•卡畢拉(Joseph Kabila)接替掌權。小卡畢拉通過新憲,在二○○六年舉行四十年來首次民主選舉,並在兩輪的競爭後獲得勝利。不過,即使現在的政府有高度的合法性,但叛軍活動仍然頻仍,顯示卡畢拉政府的治理能力不足,也突顯聯合國維合部隊的嚇阻力量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恩孔達率領的叛軍以圖西族為其主要成員,獲得盧安達圖西族政府的支持並不意外。他之所以持續發動抗爭,除了是要爭奪戰略性金屬,也意味著對政府軍無力管控附近胡圖難民營中的激進份子有所不滿。恩孔達因為擔心自己族群的安危而發動先制性攻擊(pre-emptive strike),結果造成大批平民百姓成為難民。盧安達長期以來對剛果政府未能遣返滯留該國的胡圖激進份子有所怨言,乃以支持該國叛軍為報復。
 
國際社會若是不能化解兩國間的基本矛盾,或是促成剛果內部不同勢力的整合,僅僅希望靠聯合國維和部隊的進駐來確保和平穩定,則在可見的未來,剛果的動亂仍將無法終結。
【2008-11-14 聯合新聞網】

 

仇恨、利益糾葛 非洲風雨欲來
這位年輕媽媽剛在幾個禮拜前親手埋葬她年僅6歲的女兒。她死於飢餓。另一位媽媽正擔心她3歲的兒子隨時都有可能因病去世,但沒有東西可以治療。
「這位年輕媽媽剛在幾個禮拜前親手埋葬她年僅6歲的女兒。她死於飢餓。另一位媽媽正擔心她3歲的兒子隨時都有可能因病去世,但沒有東西可以治療。因為戰爭,這一群難民剛從另一個村子逃難到這�,沒有食物及水,急需外界的援助與關懷。」這是一位BBC特派記者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對難民現場採訪時所說的一段話。

其實,不僅難民現面臨飢餓、疾病等威脅,棲息於東北部基府省 (Kivu) 維龍加國家保育公園 (Virunga National Park)內的稀有保育動物黑猩猩、白犀牛及大草原長頸鹿,也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一張五隻黑猩猩被綁在竹架上被叛軍殺害的照片在去年7月曝光,讓人震驚。戰爭,已迫使將近1千多名的保育巡守員及其家屬陸續逃離家園,前往聯合國在東部柯馬 (Goma) 地區設置的難民營避難。

族裔仇恨戰爭

難民與保育動物是剛果民主共和國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內戰的無辜犧牲品。武裝團體不顧和平協議再起戰事,讓聯合國繃緊神經,深怕再次引發「非洲大戰」。根據UN資料,自去年7月至今,剛果民主國東部 (指與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接壤的區域。 又稱「大湖區」 The Great Lakes Region) 已有大約25萬人逃離家園,生活在非常惡劣的環境底下。大小內戰不休,已造成超過三百多萬人的死亡,多數死於飢餓與疾病。為何如此?

回顧歷史。殖民母國比利時的統治政策種下遠因。以圖西族 (Tutsi) 與胡圖族 (Hutu) 佔多數的傳統大湖區來看,它被殖民者任意地切割成盧安達,剛果民主共和國及蒲隆地三個國家。在民族政策上,殖民者統治時也刻意扶植自認為較為優秀的圖西族來壓制傳統上從事農業活動的胡圖族,久而久之,種下種族仇恨的因子,互相殘殺。1994年慘絕人寰的「盧安達種族滅絕 Rwandan Genocide」事件就是顯例。

由於盧安達總統與蒲隆地總在1994年4月6日所一起乘坐的座機遭到擊落遇難,胡圖族因此藉口圖西族人所為發動報復屠殺圖西族,喪命者超過百萬人,每日估計有超過8千人被殺。慘案一直到盧安達圖西族的「盧安達愛國戰線 Rwanda Patriotic Front」攻下盧安達首都才得以平息。但此時,換成胡圖族人成為難民了。為避免報復,將近2百多萬的胡圖族人逃入剛果民主國東部,形成全世界矚目的龐大難民營。

但盧安達卻藉口追討胡圖族武裝份子,入侵剛果民主國東部並利用當地圖西族人來對抗政府。這對當時國家內政早已貪瀆橫行,分崩離析,失去美英各國支持的莫布杜 (Mobutu Sese Seko) 政權而言,真是雪上加霜,提供反對陣營推翻的絕佳契機。

當時反對派領袖,屬少數族裔的洛朗•卡畢拉 (Laurent Kabila) 在盧安達、 蒲隆地、烏干達、辛巴威、安哥拉及納米比亞紛紛表態軍力支持之下,成功驅逐莫布杜。為何支持?這是因為莫布杜政權長期以來與這些國家的反對勢力有所勾結,進行走私與買賣軍火,例如安哥拉的安盟 (UNITA)與烏干達的ADF及上帝反抗軍 (Lord's Resistance Army)。據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卡畢拉以國內豐富的礦藏資源,與各國領導人協議利益回報。

礦藏利益

卡畢拉一樣無法解決千瘡百孔的內政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昔日相助的外國軍隊全都不願意離開,特別是盧安達及烏干達的軍隊。反目成仇的結果是,盧安達及烏干達聯合剛果民主國內部的圖西族人推動所謂的「剛果民主運動」 和「剛果解放運動」來對抗政府。而卡畢拉結合內部的胡圖族民兵並求助「非洲南方發展共同體」 (SADC, Southern Africa Development Community),包括納米比亞、辛巴威、安哥拉、蘇丹、查德、利比亞等國的援助進行反制。這長達5年的軍事衝突 (1998-2003) 涉及多達9個國家,20多個武裝團體,所以又被稱為「非洲大戰」(The Great War of Africa),死亡人數估計多達250多萬人。

各國為何再次加入戰爭?除了人道訴求外,當然後續的利益回報令人心動。例如,辛巴威總統羅柏•穆加比 (Robert Mugabe) 除了想藉此提高自身的政治聲望之外,其個人及家族所屬企業與卡畢拉的關係良好,簽訂了許多的礦業合作契約。納米比亞總統山姆•努鳩瑪 (Sam Nujoma) 其個人與家族成員也是涉入礦業利益之中。

在UN調停下,各方終於在2002年簽訂《包容各方的全面協定》 (Global and All Inclusive Agreement),承諾在2003年成立包含各派系領導人的臨時政府,也同意在2006年進行總統與國會大選。UN安全理事會在2005年的一項報告清楚表明,「利益競逐的現象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是明顯的。烏干達及盧安達利用代理人戰爭,並藉此延長爭端,以利其控制及接近巨大的礦藏資源。」

但豐富的自然資源並未讓老百姓受益,包括鑽石、黃金、原油、錫、咖啡、及佔世界70%礦藏的鈳鉭合金 (Coltan, Columbite-tantalite)。其中鈳鉭合金是重要的電子產品原料,「它廣泛地用在手機、筆記型電腦、遊戲機之中、甚至也在隱形戰機的塗料之中」。根據UN資料,剛果民主國的人民平均壽命僅43歲,兒童死亡率超過220%,國內人均生產總值僅有120美元左右,75%的人民每天生活不到1美元。

UN維安

在東部北基府地區 (N. Kivu) 重起爭端的是一稱作CNDP (National Congress in Defense of the People) 的武力團體,其領導人叫洛朗•恩孔達 (Laurent Nkunda)。這位出身大湖區,過去14年來效力「盧安達愛國戰線」的圖西族裔將領說:「這次反抗是為了保護圖西族人免受胡圖族人的欺壓。」但當地人及多數外交家皆認為,他是受到盧安達的資助煽動,為了經濟利益及自身權力罷了。

但其實,CNDP進行武力衝突已非是第一次了。對剛果民主國的政府而言,現在最重要的挑戰是要如何解除地方上各武裝派系的力量,進行復員與安置。但由於長期大小內戰不休,導致內部腐敗橫行、中央財政破碎、基礎設施極端落後等問題,政府根本無力推動各項計畫,只能依賴UN的財政資助。另外,縱使聯合國已擴大並加強武器禁運的規定,但在海關幫助走私下,軍火買賣仍在地方橫行,「許多地區的安全局勢仍是岌岌可危」。

看來,各方在去年12月15日簽署的《大湖區安全、穩定和發展公約》,希望強制解除地方武裝力量,以及今年11月8日共7國領袖在肯亞簽署的《大湖區各國領袖聯合宣言》,承諾放棄武力開展合作,都會是空中樓閣。結合部落族裔問題與經濟利益的「非洲大戰」是否會再起,就只能端看聯合國調停的努力了。剩下的仍會是婦女日夜擔心集體強暴的發生,孩童則要擔心上學或放學途中是否會被抓去當軍伕打戰。令人心痛!

【2008-11-16 聯合新聞網】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索馬利亞 「海盜經濟」猖獗


海盜也有經濟意義,失敗國家索馬利亞的海盜經營成功,劫船手法愈來愈高明,勒索的贖金愈來愈高,海盜船母港經濟愈來愈繁榮,海盜間接創造就業、提升生活水準,嘉惠不少居民。

索馬利亞所有公共機構都已經瓦解,但在海盜巢窟的港口裡,居民把海盜當成英雄,因為海盜創造了實質經濟。

繁榮海港經濟 創造就業

當海盜是改善生活的好方法,劫船成功,分到應得的部分贖金時,代表可以吃肉、喝蜜,享受比較好的生活,也可以飲宴作樂,迎娶美嬌娘,買得起駱駝、房子,甚至買得起汽車。

因此索馬利亞的海盜膽子愈來愈大,在陸上蓋起成片的石頭屋、開著豪華車奔馳,甚至聘請廚師替人質烹調西式飲食。

哈拉迪爾港商店老闆達席爾說:「海盜依賴我們,他們給我們好處。」哈拉迪爾是距離遭劫持超級油輪天狼星號繫泊海域最近的港口。

比起索馬利亞的暴亂和貧窮,這些新興城市更是突出。索馬利亞已經將近20年沒有有效的中央政府,激進伊斯蘭基本教義份子控制索國南部大部分地區,整個國家動盪不安,人民平均壽命只有46歲,四分之一兒童五歲前夭折。

但在北部的哈拉迪爾、艾爾和柏沙索等港口城市,海盜勒索的贖金源源湧入,造成海盜經濟蓬勃發展;光是到目前為止,海盜勒索到的贖金就高達3,000萬美元。

上周沙烏地阿拉伯巨大的油輪天狼星號駛近哈拉迪爾海岸時,居民蜂擁而出,大事慶祝,商家開始整理香菸、食物和冰汽水,設立小攤,接待幾乎每天上岸補給的海盜。

達席爾說:「他們拿東西總是不付錢,我們讓他們掛帳,等到他們收到贖金時,他們會付很多錢給我們。」

凱達組織看中 有意吸收

海盜能夠為居民帶來工作機會,就足以贏得居民的尊敬,居民會特意維持足量的致癮性阿拉伯茶(恰特草)供應,同時在陸上提供支持。

五個孩子的媽媽毛霖說,不管海盜的錢來源合不合法,總之海盜改善了哈拉迪爾居民的生活,現在他們不必擔心小孩沒有東西吃,小孩還可以上學,過的很快樂。

海盜大本營的潘特蘭地區沿海城鎮原本貧窮而混亂,現在擠滿餐廳、豐田Land Cruiser車和網咖,居民也用賺來的錢買發電機,享受以前根本不敢想像的全天供電。

難怪海盜很容易招募新血,待遇低落的政府軍很容易受到誘惑,放棄陸上的軍旅生涯,轉而到海上冒險,何況被抓到的機會不太高,改善生活的機會很大。

因此一般認為,現在索馬利亞有幾千到幾萬個海盜,海盜的成就甚至引起恐怖組織凱達的注意,可能設法利用,進行恐怖行動。

【2008/11/24 經濟日報】

取締寶貝套 印尼原民:別逼我穿褲

印尼巴布亞原住民「穿」著長而尖的葫蘆殼做成的寶貝套,站在草屋前,除此之外,全身光溜溜。印尼庫路魯村原住民這項傳統服飾,有可能因印尼通過的新反色情法,遭到取締。
(法新社)

印尼10月通過新的色情法,導致巴布亞部落原住民的穿著、舞蹈,以及崇拜陽物圖騰等地方傳統飽受威脅。巴布亞部落男子蘇羅巴抗議說,印尼政府不能強逼他穿褲子。他的族人男性全身不著衣、只披掛羽毛、鼠蹊部位罩著一個長而尖的葫蘆殼做為寶貝套。

自估年齡60來歲的蘇羅巴回憶說,上一次政府取締寶貝套,是在1970年代,最後徒勞無功。這種保護男性命根子的葫蘆殼在當地名為koteka。

他說:「我們當年就穿著像koteka的傳統服飾,一直到現在,始終如一。」

儘管反對聲浪不小,且爭辯多年,但在穆斯林政黨強行主導下,新法獲得通過,將所有涉及猥褻、淫穢或有違公共道德的事物和「身體動作」,列為犯法行為。新法雖有保護地方文化條文,但是反對者說,地方傳統還是可能遭到取締。

反對新法的一派人士指出,該法令對色情的定義太過籠統,從峇里島印度教寺廟中的裸體雕刻,到巴布亞部落原住民的傳統舞蹈和崇拜陽物的圖騰,都可能變成取締對象。

一般預料,印尼總統尤都約諾將很快簽署這項法令生效。

數千名峇里島人已群起抗議這項新法令,包括以基督教和萬物有靈論者占多數的巴布亞在內,非穆斯林區域的社運和政界人士已怨聲載道,擬發起非暴力抗爭。

在蘇羅巴所住的庫路魯村,戴葫蘆殼寶貝套是一項傳統。雖然蘇羅巴坦承,天冷時,他也和村中的年輕男女一樣,會穿上褲子。但接受新反色情法,意謂外力可強迫當地人放棄文化,這種想法令他們難以忍受。

巴布亞高地一直是反印尼運動的溫床。多數的巴布亞人認為印尼1969年透過選舉部族族長,聲稱擁有該區主權,是一項占領。該區傳統會議的成員馬貝爾說:「反色情法絕對是個威脅,它破壞我們的文化價值。絕對會有反彈,它違反原住民權利,不是我們想要的。」

【2008/12/09 聯合報】

滿載1億美元石油 沙國油輪遇劫

「天狼星號」今年初下水試航的檔案照(大圖)。沙烏地阿拉伯外長費德瑟(小圖)18日在雅典記者會上表示,海盜劫持油輪「無法無天」,與恐怖活動無異,世人必須共同因應。
路透、美聯社

沙烏地阿拉伯的超級油輪「天狼星號」16日在東非外海遭索馬利亞海盜挾持,迫其停泊在索馬利亞北部的海盜大本營艾爾港附近。英國媒體稱海盜已和船公司聯繫,應是提出贖金價碼。

「天狼星號」載有總值超過1億美元的石油,遇劫的消息傳開後,國際油價一度微幅上揚,但分析家認為這起事件對原油供給影響不大,油價隨即回跌,17日在紐約市場下跌2美元,18日盤中繼續下探54美元。

「天狼星號」重31萬8,000噸,全長330公尺,南韓承造,在賴比瑞亞註冊,是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所有,今年3月下水,遇劫時滿載200萬桶石油,25名船員分別來自克羅埃西亞、英國、菲律賓、波蘭與沙國,準備取道南非好望角前往美國,沿途繞過非洲大陸的邊緣,而且刻意避開亞丁灣與蘇伊士運河,16日在肯亞孟巴薩東南方約830公里處,遠離亞丁灣的海域遇劫,目前已經抵達索馬利亞北部沿海。

「天狼星號」遇劫必然使國際社會面臨攜手打擊海盜的更大壓力。美國海軍第5艦隊的一名發言人表示:「這是空前的海盜打劫事件。『天狼星號』是美軍航艦的3倍大,是歷來噸位最大的遇劫船舶。」目前尚未傳來「天狼星號」受損的消息,船員亦均安然無恙。

圖為英國「康伯蘭號」戰艦的官兵11日分乘2艘橡皮艇,帶亞丁灣水域攔截一艘企圖劫持另一艘丹麥商船的帆船(中)。
法新社
由於亞丁灣經常發生海盜擊劫來往船舶的事件,北約與歐盟原已調派海軍艦艇與飛機,前往索馬利亞外海的亞丁灣與印度洋航道巡邏,但北約在當地的三艘戰艦和美國第五艦隊都表示暫時不會出手。海軍出身的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表示,如果軍方出面干預,局面極可能因為人質與贖金問題而更加複雜。

他表示:「海盜出海作案距離之遠令人意外。他們手法熟練,火力強大。」索國海盜的標準配備包括快艇、火力強大的武器、衛星電話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這是他們首次劫持一艘滿載石油的超級油輪,而且似乎企圖擴大作案範圍,使各國的巡邏艦艇鞭長莫及。

索馬利亞的伊斯蘭叛軍正在對抗西方國家支持的索國當局,亂局助長海盜的氣焰,部分船東曾付出數百萬美元贖金。設在吉隆坡的國際海事局(IMB)指出,索國外海今年初至今已經發生92起海盜攻擊事件,計有36艘船舶遭到挾持。IMB局長穆康丹表示:「油輪遇劫所在海域與索馬利亞之間的距離從未如此遙遠,這意味,海盜遠離巢穴作案。」「天狼星號」遇劫的位置與各國艦艇巡邏的航道之間仍有一段距離。

一艘載有戰車、制空機槍與其他重型武器的烏克蘭貨輪今年9月在索國外海遇劫,海盜作案的現象隨即引起各國的極度關切。這艘貨輪仍未獲釋。

圖╱聯合報提供

【2008/11/19 聯合報】

大海吞土地 馬爾地夫要遷國

外國觀光客沿著馬爾地夫庫倫巴島海灘散步。有意購買國土的馬爾地夫去年曾邀集部分島國集會,共同研商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逐漸升高的對策。
法新社

馬爾地夫總統當選人納希德表示,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不斷抬高,國土貼近海平面的馬爾地夫終有舉國被迫他遷的一天;他打算為國人物色新土地。

馬爾地夫是舉世地勢最低的國家,國土的最高處距離海平面不過2.4 公尺。聯合國估計,至本世紀末為止,全球海平面可能提高將近60公分;納希德表示,如果氣候變遷持續導致海平面上升,馬爾地夫勢必難逃完全沒頂的命運。馬爾地夫面積298平方公里,約是金門的兩倍大。

41歲的納希德是馬爾地夫的第一位民選總統,11日宣誓就職。他表示將成立一筆基金,用以購買舉國他遷所需的土地。納希德的發言人沙吉表示,馬爾地夫新政府必須及時採取行動。他表示:「馬爾地夫人民非常關切全球暖化與環境的問題。我國的國土距離海平面約僅90 公分。海平面只要抬高,可能對馬爾地夫人民的生命財產構成毀滅性的威脅。」

20世紀期間,馬爾地夫部分列嶼周圍海域的高度抬高將近20公分。納希德認為,即使海平面只是略微抬高,馬爾地夫的大片國土也會沒入水中。

圖╱聯合報提供
他表示:「我們無法獨力阻止氣候變遷,因此必須購買其他地方的土地。這是未雨綢繆之計。」他又說,他曾與部分國家商討這項構想,對方「傾向接受」。

納希德計畫成立一個「主權財富基金」,利用觀光收入購買土地,以備未來子孫有朝一日必須他遷時,有地可供建立新生活,以免淪為環境難民。他希望能夠在文化、飲食習慣、氣候形態近似的附近地區找到理想的土地,可能是印度或斯里蘭卡。大片國土無人居住的澳洲也在考慮之列。

納希德是在上月28日舉行的總統大選中,擊敗71歲的現任總統蓋約姆。蓋約姆自1978年以來一直統治這個觀光島國,他曾多次以政治罪名把納希德送進大牢。直到數年前,任何人公開表明有意尋求馬爾地夫總統大位,都會被流放到無人小島上。

除了準備遷國,納希德還保證掃除貪汙、減少國家支出,並將總統府改成該國第一所大學。

馬爾地夫觀光資源豐富,不過政府卻貪汙腐化,而且毒品問題相當嚴重,據說年輕人有三分之一吸毒。該國四成人口每天收入不到一美元,社會不和諧導致出現宗教極端主義,去年曾發生攻擊觀光客事件。

【2008/11/11 聯合報】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次貸風暴 怪住房種族隔離

由兩黨成員組成的全國公平住房與平等機會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Fair Housing and Equal Opportunity)9日發表報告指出,在美國制訂民權法40年以後,美國住房領域仍然存在種族隔離現象,而且住房領域的不公平做法導致了次貸危機。報告希望總統當選人歐巴瑪建立一個新機構,執行經常被人忽視的民權法。

該委員會主席、柯林頓政府時期的住宅與都市發展部(HUD)部長西史奈羅斯(Henry Cisneros)說﹕「在我們居住地點的基本問題上,法律受到破壞,我們的制度沒有發生作用。我相信歐巴瑪也會這樣認為。」

全國公平住房與平等機會委員會的7名成員根據7至11月在5個城市舉行的聽證會資料,撰寫這份報告。

該報告警告說﹕「過去與現在美國住房與租房市場中的歧視做法,繼續導致少數族裔與非少數族裔在住房上不同層次的隔離,以及在獲得較好工作上的顯著差異。」

歧視現象使少數族裔得不到傳統的房貸,只好申請成本較高的次級房貸。2007年次級房貸的拖欠率開始上升,打擊整個房市,使美國進入衰退,失業率達5年來之最。

委員會成員、霍華德大學法學教授達克說﹕「次貸市場發現非裔與拉美裔社群,然後針對他們下手。」

該報告指出,白人得到的貸款條件比占全美人口幾近一半的非裔、拉美裔和亞裔更優惠,有時白人社區不准少數族裔到他們社區買房子。

該報告建議政府設立一個新執法機構,來代替HUD的公平住房部門,因為該部門已被邊緣化,尤其是在布希政府時期。

美國每年有400多萬起違反住宅公平法的投訴,HUD接到的不到3萬起,只起訴其中極少數,而且越來越少,起訴件數從2001年的88起下降為2007年的31起。

【2008/12/10 世界日報】

歐盟特派團 接管科索沃

歐洲聯盟特派團正式接管聯合國在科索沃的工作,開始強化該地區法治建設的任務。

二千多名官員接替了聯合國職員擔任警察、司法和海關稅務等職位。

今年二月,塞爾維亞拒絕承認科索沃獨立,仍視其為國家的一個省份,但塞爾維亞接受新的歐盟特派團。

聯合國管理科索沃十多年後離開,但仍肩負一小部分的政治角色。

這是歐盟有史以來最大的特派團。它將在整個科索沃地區展開工作。歐盟將監督特派團對警察、法庭和關稅服務的管理。

BBC記者福克斯發自普里什蒂納的報導說,特派團的目標是幫助當地權力機關處理腐敗和幫派犯罪的問題。

政治分析家佩奇說,特派團在科索沃的任務對歐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佩奇說:「如果你在這裡成功了,就證明你有能力處理其他的危機。但如果在科索沃失敗了,你就失去了參與海外事務的信譽。」

實際上,問題已經出現了:歐盟特派團本應在幾個月前就開始工作,但塞爾維亞方面的阻撓和反對讓他們姍姍來遲。

儘管貝爾格勒現在已經接受了這項計劃,很多科索沃地區的塞族人仍然對聯合國人員的離去心存怨念。

該地區的主要民族阿爾巴尼亞人也已多次抗議。他們認為科索沃對塞爾維亞做出了太多讓步。

【2008/12/10 歐洲日報】

辛巴威面臨絕糧窘境 WFP決縮減糧食配額

世界糧食計畫署(WFP)非洲南部地區發言人李理察表示,WFP已決定縮減對辛巴威的糧食供給配額,只有這麼做,才能避免缺糧的辛巴威,反過來人民什麼糧食都沒有。

李理察(Richard Lee)說,為了確保斷糧家庭至少還有東西可吃,WFP決定將配糧上限改為每戶最多6人,而不是照單全收,而每人每月配給的玉米從12公斤降為10公斤,黃豆從1.8公斤降到1公斤。

李理察無奈表示,12月急需糧食援助的辛巴威人多達420萬人,明年1月人數將累增到510萬,但缺錢、缺糧的WFP,目前只能救濟370萬人。

更令他擔心的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數字,辛巴威霍亂疫情已奪走589條人命,全國通報病例高達1萬3960起,如果WFP無法全面供配糧食,辛巴威營養不良人數將急速增加。

雖然WFP正考慮其它方案,例如向國際社會募款或借糧,但隨著全球經濟不景氣、主要強權國家仍把焦點放在索馬利亞海盜、民主剛果共和國內戰等,李理察說,WFP真不知道辛巴威明年會發生什麼事。

為了解決辛巴威迫切的人道需求問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輪值主席、南非總統莫特蘭德(Kgalema Motlanthe)已指派總統府執行長齊肯(Frank Chikane)率領的區域代表團,與辛巴威總統及內閣事務祕書長西班達(Misheck Sibanda)展開磋商。

齊肯在會後記者會指出,SADC成員都十分關切辛巴威發生的事,但這次磋商仍以人道和辛巴威面臨的發展挑戰為焦點。

齊肯表示,只要有互動就會有助於彼此的合作,而在公佈詳細的援助行動計畫之前,SADC當然也會提出一些原則性問題,再看看如何與辛巴威當局合作並找出解決方案。

【2008/12/09 中央社】

日本人愛吃鯨肉 暌違17年重新開放進口

日本「共同通信社」今天報導,日本政府已於今年九月批准來自冰島的鯨肉進口,這是日本自1991年以來,暌違17年重新開放鯨肉進口。

報導指出,今天傳出日本政府已於九月批准來自冰島的鯨肉進口,而且部份的鯨肉已通關、上市。

冰島前年在暌違20年的情況下重啟商業捕鯨活動。日本可能是希望透過鯨肉的貿易來支持其在國內外的捕鯨活動或相關產業。

報導說,反對捕鯨或鯨肉貿易的歐美各國或環保團體等今後可能會加強譴責日本的力道。

英國廣播公司(BBC )六月時報導冰島將60噸長鬚鯨肉、挪威將5噸小鬚鯨肉出口到日本。對此,日本經濟產業省和水產廳對於鯨肉的種類或數量等詳情都表示「無可奉告」。

有關挪威的鯨肉進口到日本一事,據悉目前尚無申請案。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簡稱華盛頓公約,CITES)規定禁止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進行國際交易,鯨肉貿易抵觸此公約,但針對部分的鯨魚品種,日本和冰島對該公約的限制持保留意見,因此就日本的立場來看,其與冰島之間的鯨肉貿易並不違反該公約。

日本研究調查用的捕鯨活動所獲得的鯨肉庫存量多,加上來自國際間的譴責,導致日本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決定進口鯨肉。

冰島於1991至2002年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其間,無法與加盟該委員會的日本等國進行鯨肉貿易。冰島於前年重啟商業捕鯨活動,但是該國國內市場對於鯨肉的需求不大,加上無法出口到日本等國,所以去年中斷商業捕鯨。今年已捕獲小鬚鯨40頭,正期待能擴大出口。

【2008/11/29 中央社】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瑞士12月12日加入申根區 可轉赴歐洲多國

  • 2008-11-28 【中央社】

     瑞士將在下月12日正式加入申根區,同月15日起,瑞士駐台辦事處即開始核發申根簽證,旅客持證可前往任何申根區國家

     目前,依據台瑞雙邊的協定,台灣旅客就已可持申根簽證造訪瑞士,但不能僅持瑞士簽證前往申根國家

     歐洲聯盟內政部長會議今天在布魯塞爾通過接受瑞士加入申根區,12月12日起生效,瑞士與周圍申根國家之間邊境將停止檢查護照。至於機場,由於航廈動線需要時間調整,瑞士和其他申根國家機場間起降的班機,旅客護照檢查將持續到3月29日。

     瑞士聯邦移民署簽證事務主管馬特利(ClaudioMartelli)對中央社表示,瑞士在全球的使領館和辦事處比正式加入申根日期晚三天才開始核發申根簽證,是為了利用週末進行設備更新。

     他說,如必要,旅客是可以在12日以前就申請,而在15日之後拿到申根簽證。

     至於持工作證居住在瑞士的外國人,屆時前往其他申根國家也不再需要申請簽證。

     目前尚不能以申根簽證進入瑞士的中國旅客將是這項改變的最多數受益者。馬特利說,中國、俄羅斯、印度旅客占瑞士簽證申請件數的最大宗。

     瑞士聯邦司法與警察部長魏德默-席蘭夫(EvelineWidmer-Schlumpf)在布魯塞爾表示,瑞士將和其他申根國家合力打擊犯罪和恐怖主義,她不認為邊境開放會惡化瑞士治安。

     目前申根區有24個歐洲國家,其中冰島和挪威跟瑞士一樣並不屬於歐盟。971127

格陵蘭通過自治公投 為邁向獨立鋪路

  • 2008-11-26 【法新社】

     格陵蘭今天以75.54%贊成,23.57%反對,通過自治公投,為謀求獨立邁出第一步。

     1979年給予格陵蘭半自治權的丹麥政府,今年稍早同意讓格陵蘭舉行自治公投,倘若公投過關,格陵蘭將獲得自治權,掌控島上北極天然資源管理、司法與警察事務權及部份外交權限。

     新地位將自2009年6月21日起生效。

     地方政府首長埃諾克森(Hans Enoksen)在電視上發表感性談話,對投票結果表示歡迎。他說:「感謝格陵蘭人以壓倒性票數通過公投,格陵蘭已授權採取步驟邁向獨立。」

     全島5萬7千人,有四分之一住在首府努克,在最後開票結果出爐前,夜空已一片煙火閃爍。

     公投前的民調顯示,公投案一定會過關。

     60多歲的選民費斯克爾(Anne Sofie Fisker)早上離開投票所後預言:「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歷史性一天,讓我等了好多好多年。」

     格陵蘭北冰洋海床可能蘊藏有利潤豐厚的天然資源,國際專家表示,格陵蘭蘊藏大量石油與天然氣,氣候變遷使北極冰層融化,未來會使該區更易開採。

邁向獨立 格陵蘭公投

  • 2008-11-26 中國時報 【潘勛╱綜合報導】

     世界最大島嶼格陵蘭廿五日舉行公民投票,決定要不要向宗主國丹麥要求更大的獨立自主權。丹麥殖民於格陵蘭已將近三百年。

     格陵蘭面積二百一十六萬多平方公里,八成土地覆滿冰雪。近幾十年來穩定地由丹麥取得更多自主權,而且自一九七九年起,本土便有自治政府。但是,格陵蘭的預算經費很多仍仰賴丹麥提供,此外許多政策領域仍由哥本哈根當局作主。

     假如廿五日公民投票過關,將鋪平格陵蘭脫離丹麥而獨立之路。依國際法,公民投票通過,格陵蘭人將被視為與丹麥有別的民族,當地的愛斯基摩(伊努特)語也成為官方語言;此外,自治政府也有權選擇要不要在司法、國防及外交等領域負起更多責任。

     格陵蘭人討論獨立已有多年,但直到如今才大膽起來而舉辦公投。格陵蘭人口五萬六千餘人,近九成為當地出生的伊努特人;公投的合格選民約三萬九千人,民調顯示,支持爭取更多獨立自主權者佔絕大多數。

格陵蘭今自治公投 初步爭取石油礦產控制權

  • 2008-11-25 【法新社】

     大約三萬九千名格陵蘭人今天在公投中投票,爭取擴大這個丹麥屬地的自治權,並朝獨立跨出一大步。但當地落後經濟及社會問題,成為格陵蘭取得完全主權最大的障礙。

     地方政府首長埃諾克森(Hans Enoksen)告訴「路透社」,公投獲得「同意」意味格陵蘭人在國際法上將會被認定與其他人平等。埃諾克森也表示,希望這個國家能在他有生之年完成獨立。

     這個北極圈島嶼自1979年便取得國內自治權,但新法將賦予格陵蘭控制礦產及石油資源的權力。等到格陵蘭經濟獨立後,當地政府也將終究從丹麥手中取回司法及法規事務等其他32個領域的權力。

     如果公投結果為「同意」,格陵蘭語將成為官方語言。但明年6月21日新法實施後,格陵蘭仍將屬於丹麥王國的一部分。

     格陵蘭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約是丹麥平均的2/3,但自殺率卻比丹麥高7倍多。

     埃諾克森承認格陵蘭在酗酒、濫用藥物和高自殺率等社會問題面對諸多挑戰。

     他說:「這些問題是殖民地化遺產的一部分。這些問題有待我們著手處理。但我們也不該忘記,我們有很多正常的家庭和年輕人。」

     埃諾克森表示,未來的世代會更強。他也表示,這些主張先解決社會問題再談自治的人是錯的。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孟買恐怖攻擊…印度人:痛過會更好

張世昌╱外貿協會哈薩克辦事處主任、前孟買辦事處主任(哈薩克)

如果怕髒亂怕人多嫌吵雜,到了印度,多半會凍未條;如果喜歡異國風情,想要感受古文明哲理的洗禮,離開印度後,一輩子忘不了,這就是印度的魅力。

很多人看印度,看半天還是不懂,台灣人會說「水聲相通、水色不相同」一語帶過,但印度其實是「兩極化對照所造成的歧異」,存有許多令人驚嘆又依稀彷彿的面相:

歷史上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點,讓它萬紫千紅;它曾和亞歷山大大帝、蒙古帖木兒鐵騎、英國和中國都開打過,越戰越勇;它沾沾自喜自己是全世界最大民主政體;不偏不倚國際路線讓歐美列強不敢小覷;印度名列紅遍天金磚四國之一,經濟高度成長更帶出了民族自信心,孟買卻是全世界第七骯髒城市,全世界第二大貧民窟就在內;全世界最大鋼廠塔米爾集團老闆是印度人,全世界十大首富中也有印度人,印度塔塔集團推出售價不到三千美元的全世界最便宜汽車,但境內仍有三分之二人口每天所得不到兩塊美元;印度人心存仁慈也敬老尊賢,但就是無法對世仇巴基斯坦一笑泯恩仇。

印度就是這麼樣的一個大問號,還虧馬克吐溫想得開,他說:「印度是一塊充滿夢想和浪漫、富裕和貧窮、皇宮和地窟、饑荒和豐饒、神怪和巨人、老虎和大象的大地。它更是一個由上百個國中之國、上百種語文、上千個宗教、及上萬個神祇,所共同組成的國家。如果不是如此這般地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印度就不叫印度了。」

印度孟買十一月廿六日發生恐怖攻擊事件,整整三天槍林彈雨,昨天終於結束了。這事件讓筆者震驚,不只是因為發生在印度「上海灘」孟買,不只是印度從未發生過如此令人怵目驚心的恐怖攻擊事件,而是筆者視為印度最大隱憂的事終於發生了。

筆者八年前拙作「一本印度生意經」(外貿協會出版)即指出,足以動搖印度國本不是來自國外,而是社會因素(患寡不均和貧富差距):

其一、國家還未完成轉型:在美國全球戰略架構下,印度歸類「過渡期國家」,就是說印度的國家發展尚未定型,國際舞台上進退偶多自困失據,卻因地大人多,國力足以影響未來全球戰略平衡,是為全球最不確定因子之一。

其二、宗教之爭:這是淵源歷千年的大印度教與大伊斯蘭教沙文主義的衝突,尤在一九四七年信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和拜印度教的印度分裂,各找到依歸的印伊教徒更有靠山,衝突至今仍沒完沒了。宗教之爭絕對是印度的超級未爆彈,因為印度教徒逾七億人,穆斯林逾一億人,質量俱重,就有如象(印度教)獅(伊斯蘭教)兩隻巨獸打架,必殃及無辜無數。

其三、恐怖活動國際化:印度過去幾年發生在境內的恐怖活動,傷亡一個比一個慘重,這不是一向溫和儒雅的印度人怎麼變得如此暴力的問題,而是組織化反動對西方化及國際化思潮的反撲,不論這次孟買恐怖攻擊事件是先挑英美人和猶太人下手?或是結合英國、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及凱達組織的國際恐怖活動?這事件的目的意在挑戰印度權威(泰姬瑪哈意思是印度國王的皇冠),給當局一個警訊,而原本單純印度境內的衝突,可能已擴大為南亞的區域衝突,還可能是與中亞中東的國際恐怖組織沆瀣一氣的兆頭。

九年前,外貿協會把辦事處從新德里搬遷到孟買,筆者榮膺此重任,台灣廠商拓展印度市場從而揭開更燦爛新頁。筆者因緣際會結交到若干說天道地的商界朋友,這幾天陸續收到這些印度老朋友回信答謝筆者的慰問信,大致他們是這樣說:印度人大場面看多了,不會那麼輕易就被撂倒的;歷史上多少強權來來去去,但印度依舊安在;這次的孟買恐怖攻擊事件固然會痛,但像打預防針,痛過後一定會更好。

看印度,需要一個很大的概念。印度的能耐,不是因為它地大物博人多而已,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兼容並蓄的內涵,印度一路走來像鐘擺,除了偶爾會走極端,兩極間也可以是容忍的尺度,他們篤信「對立不代表是衝突,而是互補;柔順不等於是軟弱,而是共生」,更是硬道理,這才是印度的真諦。

【2008/11/30 聯合報】

觀念平台─孟買恐怖攻擊效應

  • 2008-11-30 中國時報 【陳清泉】

     孟買恐怖攻擊的震波牽動著南亞地緣政治走向,也預告著反恐戰爭尚未結束,更考驗著美國全球反恐戰爭布局。

     十一月廿六日深夜發生的孟買恐怖攻擊事件,在印度特種部隊「國家安全衛隊」(NSG)發動最後攻堅掃蕩行動,擊斃所有恐怖分子行將落幕之際,南亞局勢動盪未歇,印巴衝突的殘火未熄,美國全球反恐戰爭未竟,南亞地緣政治依然存在著變數,制約著相關國家的行為與互動。

     就像歷次伊斯蘭激進分子發動恐怖攻擊的目的一樣,以重大攻擊行動迫使對手做出激烈反應,據此改變權力平衡現狀。奧薩瑪.賓拉登的基地組織發動九一一恐怖攻擊,確實刺激美國以反恐之名展開報復行動,伴隨著「全球綏靖(Global Pacification)」戰略,據此重新界定中東權力平衝現狀。與二○○一年美國「九一一」攻擊行動綱領相仿,從目標選定、規畫布署、人員訓練、攻擊計畫與執行,孟買恐怖攻擊也不例外。

     從恐怖分子選定泰姬瑪哈飯店等著名地標做為攻擊標的,以及查驗人質護照指向歐美人士的針對性動作,一方面藉行動本身企圖引發全球性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恐慌,另一方面則號召穆斯林的大眾蜂起,參與防衛伊斯蘭共同體的「聖戰」。前者對在印度投資設點的歐美跨國企業與從業人員,或許會造成恐慌性撤資與撤離;後者則未達致大眾峰起的預期目標,印度全境仍處於隨時被攻擊的狀態。

     印度總理辛赫在事件發生後,界定孟買恐怖攻擊為「印度九一一」以及外國勢力介入攻擊行動的說法,加上外長慕克吉更直接點名巴基斯坦難脫干係,新德里當局並不認為出面承認犯行的「德干聖戰組織」有發動協同攻擊的能力,已明顯將矛頭指向跟印度關係緊張的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美國全球反恐戰爭的重要夥伴,並與中國友好,印、巴衝突勢必改變巴基斯坦作戰布署,無形中提供「基地」組織的生存空間,戰略轉向的結果,必將打亂美國反恐戰爭時程。為避免捲入事端成為眾矢之的,巴基斯坦第一時間否認幕後策動或指使,並指派官員協助調查,考量的是美國的反恐因素。

     以印巴衝突為主軸的南亞地緣政治賽局,主要參賽者包括美國、中國、印度與巴基斯坦。源自喀什米爾問題導致印巴之間長期對峙與衝突,以及美、中兩國都有在南亞扮演區域平衝者的強烈企圖心,更精確的說法是,在印巴衝突的背後,預埋著美、中競逐南亞霸權的因子,使得參賽者的動向動見觀瞻。

     孟買恐怖攻擊挑動著印、巴衝突的敏感神經,連帶考驗兩國的危機處理能力,南亞地區平衡是美、中競逐地緣政治版圖的動力。印、巴雙邊緊張關係無助於南亞局勢的穩定,非但不是美、中兩國所樂見,也為南亞權力平衡投下新變數。衝突危機升高的後果,必然直接衝擊南亞地緣政治,並間接延緩歐巴馬政府自阿富汗、伊拉克撤軍計畫,以及美國自二○○一年以降全球反恐戰爭的戰略布局。

     南亞地緣政治板塊運動才正要開始,位在震央的喀什米爾才是衝突的根源,策動恐怖攻擊的影武者以孟買為開端,正在改變南亞區域平衡的狀態。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從隔離到白宮 黑人解放竟全功

【歐洲日報綜合報導】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另譯「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部分,最早可溯至非洲黑人當年被引進美國,在南方當農奴,獲林肯總統解放,卻無法獲得實質的平等權利開始,通常聚焦在1950年代興起,直至1970年代,以一連串非暴力抗議行動,爭取非裔美國人民權的群眾運動。

解放宣言後 地位仍低

理論上,林肯總統在1863年的解放宣言中,已經讓美國黑人獲得自由;但實際上,黑人因為窮困及教育程度較低,經濟上仍仰賴白人,地位仍與內戰前相去不遠。

189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出「普萊西訴弗格森案」判決,確立對黑人採行「隔離但平等」措施的合法性時,對南方黑人人權是一項嚴重的打擊,最高法院判決中有關「隔離」的部份被執行得十分徹底,但「平等」的部份則完全不然。

教育平權 平等第一聲

1954年5月17日,亦即聯邦最高法院做出公立學校種族隔離規定未提供黑人學生公平的教育違憲判決的58年後終於被推翻,而一連串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也從此正式展開。全美有色人種促進會(NAACP)委任律師馬歇爾後來則成為聯邦最高法院首位黑人大法官。

全面罷乘 推倒「藩籬」

1955年12月1日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NAACP 成員帕克斯女士(Rosa Parks)不照規定坐在公車上有色人種區且拒絕離座因而被捕,黑人市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帶頭者是後來成為黑人民權運動靈魂人物的金恩博士。經過一年長期抗爭,終於迫使蒙哥馬利市的巴士取消種族隔離措施。這次的罷乘公車運動雖然成效有限,未能達成全面性廢除種族隔離措施,但對全美各地的黑人卻起了鼓舞作用,並啟發他們的靈感,開始一波波爭取民權的運動。

金恩的夢 迫國會修法

1963年8月,金恩博士在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前廣場發表他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這次集會產生的輿論壓力,終於迫使國會在翌年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這是美國民權運動史的關鍵事件,也是民權運動的高峰,金恩博士也因此獲頒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其他參與的著名人物還有麥爾坎•X等人,但他(編按:麥爾坎•X)隨即於1965年2月21日遭激進人士槍殺。

金恩之死 歧視漸消弭

1967年,金恩博士深刻體認到黑人在美國社會的飽受歧視,絕大部份是因為經濟不平等引起,經濟權才是實質、才是根本原因,公民權只是裝飾。

於是,他將公民權鬥爭轉為經濟權鬥爭,發起「窮人運動」(Poor People's Campaign)。

1968年4月4日,金恩博士在飯店陽台遭槍殺,時年僅39歲,1968年4月11日:詹森總統再簽署民權法(Civil Rights Act of 1968),禁止房屋的買賣租賃融資有任何歧視。之後黑人民權運動才漸漸的順遂。

1988年,眾院推翻雷根總統的否決,通過民權復原法(Civil Right Restoration Act),將禁止歧視的法令適用範圍擴及接受聯邦基金的私人機構。

民權法 實質保障權益

1991年11月22日,老布希總統改弦更張簽署民權法(Civil Rights Act of 1991),強化當時的民權法律保障,並讓遭到蓄意解雇者可請求償,黑人權益已經獲得實質保障。1992年4月29日:洛杉磯四名白人警察毆打黑人金恩被宣判無罪,洛城爆發數十年來首起種族暴動,直到5月4日才大致恢復平靜。

2005年6月21日:NAACP代表性人物帕克斯以92歲高齡過世。隔年1月30日,金恩博士遺孀柯瑞塔中風過世,享年78歲。她繼承丈夫遺志,推動民權運動,在美國也是深受尊敬的民權運動領袖。

如今代表非裔美人希望的歐巴馬在大選勝出,無疑顯示黑人民權運動至此已進入令人稱羨的境地。

【2008-11-08/歐洲日報】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吳哥城興衰 繫於水利系統

自由匙報20070815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研究人員指出,高棉王朝古都吳哥曾是世上最大的前工業時期大都會,將近一百萬人定居於面積逾一百一十五平方英里(約兩百九十八平方公里)、配備有複雜水利系統的城市裡;然而,對水利系統的極度仰賴,卻也為這座古城敲響毀滅喪鐘。

洛杉磯時報十四日報導,吳哥之所以能維持媲美洛杉磯的廣袤規模,在於該城具備管理與取得旱季用水的複雜科技,包括讓大河改道流經吳哥城中心。但隨著吳哥人口過度膨脹,加上闢林伐木導致沉積物淤塞運河,吳哥的水利系統終於不堪負荷,進而導致該城於西元一五○○年左右毀滅。該研究報告已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報告主要撰稿人澳洲雪梨大學考古學家艾文斯說,無論傾注多少資源,吳哥古城的水利系統已無法運作。利用新舊科技所取得的資訊,這項名為「大吳哥計畫」的研究人員,逐漸揭露吳哥新貌,同時開始解答許多吳哥歷史爭議,包括吳哥的水利工程科技未臻成熟的假設。艾文斯說,吳哥水利系統繁瑣複雜,使得古高棉人能全年、而非僅於雨季種稻。但目前並不清楚古高棉人是否真的曾全年種稻。無論從管理技術、工程知識到勞動層面來看,整個吳哥水利系統都令人驚嘆。

對抗暖化 荷蘭掀船屋熱

自由時報20070814
活動船屋

編譯陳泓達╱特譯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和地小人稠的現實,荷蘭正興起一波興建活動船屋(見圖,法新社)的熱潮,這種三層樓高的船屋有頂樓陽台、寬敞的客廳和三間臥房。

荷蘭現有十幾個市鎮正積極規劃新的開發區,準備大舉興建這種活動船屋,隨著愈來愈多所謂的「水上持份」售出,船屋市場一片榮景。

阿姆斯特丹建築中心(ARCAM )的迪科特表示,即使荷蘭出現水患,這些活動船屋也不至於滅頂。荷蘭人口稠密,但全境有三分之一面積低於海平面,海平面持續升高的可能性始終揮之不去。

瓦罕寧恩大學氣候學家李曼斯表示,面對全球暖化,荷蘭人不再坐困愁城,「我們現在積極尋求因應氣候變遷的辦法」。以前荷蘭人只曉得築堤防洪,現在想法已經轉變,設法擴大生存空間,並將海平面升高視為創意推陳出新的機遇。

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水上生活」展覽會上,「ABC方舟建造」公司向購買艾瑟爾堡人工島「水上建地」的客戶展示其水上豪宅樣品屋。艾瑟爾堡位於阿姆斯特丹以東,是個新開發的住宅區,二○二○年前可望有四萬五千人移居該地。

艾瑟爾堡的水上持份每單位售價約十一萬至十四萬歐元(約台幣四百九十九萬至六百三十五萬),購買持份者將有權在特殊碼頭停泊船屋。

「ABC方舟建造」公司專門製造在阿姆斯特丹運河上隨處可見的老式平底船屋,現在則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外觀類似活動豪宅的新式船屋。「ABC方舟建造」的史潘克勒表示,這是一個前景可期的新興市場,該公司今年已興建四十座船屋,明年還打算興建六十座。

這種水上豪宅造價約二十五萬歐元(約台幣一千一百三十三萬),加上水上持份,還比艾瑟爾堡上類似的陸地住宅便宜一點。(取材自法新社)

北極海探勘 俄插旗宣示主權

自由時報20070803
俄羅斯北極海探勘船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俄羅斯伊塔塔斯社二日報導,從北部巴倫支海港口莫曼斯克出發的俄羅斯北極海探勘隊,已於二日派出兩艘迷你載人潛水艇,順利潛入北極點的深海,同時在海床插上特製的俄羅斯國旗,成為全球首支在北極點進行海底勘查的探險隊。一般認為,俄羅斯此次探勘行動主權宣示意味濃厚,目的就是想在這塊資源處女地搶得先機。

探險隊探勘母船「費多洛夫院士號」所搭載的兩艘迷你潛艇「和平一號」、「和平二號」,於台灣時間二日下午約五點,順利潛至北極點深海約四千三百公尺處,採取到地質調查所需的土壤,其中「和平一號」還在海底豎立一面鈦合金製的俄羅斯國旗。兩艘潛艇分別載有包括俄羅斯眾院副議長暨探險家齊林葛洛夫,以及出資贊助探勘活動的瑞典富豪波森等六人。

現年六十七歲的探險隊長齊林葛洛夫當時向母船通報,「潛艇順利在海床上著陸,我們四周都是黃色的海床,沒有發現任何深海生物。」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同日對於北冰洋探勘行動表示:「本次探勘目的並非宣示俄羅斯主權,只是為了彰顯我們的大陸棚延伸至北極點。」俄羅斯曾於二○○一年向聯合國主張被外界認為蘊含石油、天然氣等豐富資源的北極海海床,為歐亞大陸棚的延伸,因此是該國西伯利亞海域大陸棚的自然延伸,當時遭到聯合國駁回。北極海沿岸國家共有美、加、丹麥、挪威與俄羅斯五國,但其它四國皆反對俄羅斯的主張。加拿大外長便譴責:「今時今日已經不是十五世紀,你不能跑到世界某處插上一面旗子,就宣稱擁有該處主權。」

地處歐亞樞紐 土耳其年輕人才充沛

地處歐亞兩大洲交界處的伊斯坦堡,正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夾處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世界的交融地位,帶領土耳其成為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IMF)對土耳其的紓困貸款在今年5月到期,象徵伊斯坦堡已經走出超高通膨、經濟瀕臨崩盤的歷史陰霾。土耳其上次經濟負成長已是2001年的回憶,今年6月時交出國內生產毛額(GDP)9.9%的年成長率。通膨也從2001年高達逾70%緩和至目前的11%。

鄰近歐盟是土耳其一大利多,透過與歐盟的關稅聯合協定,土耳其向歐盟大量輸出紡織、食品機械與機動車輛產品。而一旦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開放市場,伊斯坦堡有潛力大舉進入這些市場。

年輕充沛的人才也是土耳其一大「出口貨」,是土耳其經濟發展的一大後援。這個有逾7,000萬人口的國家,年齡中位數僅是28歲。伊斯坦堡ARGE諮詢公司董事長說:「輝瑞公司(Pfizer)的人告訴我,他們最棒的土耳其出口貨是不到30歲的經理人才。」

穩定的政治局勢是推動伊斯坦堡經濟復興的重要關鍵。土耳其是個以伊斯蘭教人口為主的國家,但有非常強大的世俗主義傳統,政教嚴格分離仍是憲法明訂的重要內涵,這使得伊斯蘭背景的正義與發展黨(AKP)在2002年取得政權時,一度引發投資人不安。

沒想到AKP組成的一黨執政政府,在經濟政策上反而遠比原先的世俗派聯合政府有效率。AKP執行嚴格的財政措施,促進土耳其市場的健全發展。因此,當AKP政權在5月面臨土耳其憲法法庭的解散威脅時,伊斯坦堡的經濟前景頓時蒙上陰影。

過度仰賴外來投資是當前土耳其經濟一大隱憂,外國直接投資自2002年以來暴增30倍至220億美元水準。伊斯坦堡股市以外國機構投資人為主,本土的投資人則是散戶領軍。在這波全球金融風暴中,外資大舉撤出讓土耳其也無法倖免於難,股價隨著其他新興市場一同暴跌。伊斯坦堡全國100指數今年來已下挫48%,把去年42%的漲幅全數吐回。

但是土國向歐盟靠近,鄰近中東的基本優勢仍然存在。土耳其近年來不斷申請加入歐盟,因而採取各種健全市場的措施,引進專業經理人才經營以家族企業為主的公司。伊斯坦堡AK證券公司研究主管薩福蘭說:「加入歐盟之日還很遙遠,但是嘗試加入的過程比結果還重要,這是導正經濟發展路線的關鍵驅動力。」

中東市場在這波金融風暴中受傷相對輕微,也可望協助土國經濟繼續健全發展。伊斯坦堡的投資有很大一部分投入能源蘊藏豐富的俄羅斯與中東地區,當地蓬勃發展的的油元經濟可以協助土耳其緩衝全球經濟減速的衝擊。

土耳其經濟目前展現的韌性,在本世紀初還是難以想像的好景。世俗化的安卡拉當局在1980年代推動經濟上的改革開放,但貪汙賄賂、用人唯親主義橫行,使土國經濟在2001年崩潰,土耳其里拉曾一夜暴跌50%,土國不得不接受IMF與世界銀行的紓困,也讓以伊斯蘭為號召的AKP在經濟廢墟中拿到政權。

現在,IMF給土耳其的100億美元貸款到期,土耳其已表示不需要再其他貸款。土耳其經濟部長10月上旬出席IMF與世界銀行年會時說,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包含土耳其在內的G20集團可以伸出援手,協助全球經濟度過難關。

【2008/10/20 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烏克蘭小辭典》歐洲穀倉 征服者覬覦

烏克蘭女人大多金髮碧眼、體態柔美、風情萬種。烏克蘭新娘在全世界大受歡迎。圖為烏克蘭小姐茱莉亞.嘉利成科(右),參加2008年國際小姐選美期間的照片。
(法新社)


烏克蘭(Ukraine)源自古東斯拉夫語ukraina,意思是「邊陲」(borderland),是中世紀俄羅斯的邊界地帶,相對於「大俄羅斯」,也稱為「小俄羅斯」。

其實烏克蘭的歷史比俄羅斯悠久,西元九世紀羅斯人在現今烏克蘭首都基輔建國,稱為基輔羅斯(Kievan Rus),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祖先。

坐落在聶伯河(Dnepr)岸山頭上的基輔,建城超過1500年,遠早於莫斯科,是俄羅斯城市的源頭,有「俄國城市之母」之稱。

源自俄羅斯的聶伯河長2290公里,是歐洲第三大河(僅次於窩瓦河和多瑙河),流經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在黑海出海。其中一半以上路程在烏克蘭土地上緩緩而行,孕育稠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水力資源。有「歐洲穀倉」美譽的烏克蘭在歷史上是個苦難的國家,東連俄羅斯,北與白俄羅斯毗鄰,西鄰波蘭、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西南與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接壤,南臨黑海。烏克蘭的地理位置注定難逃外族統治命運,先後被立陶宛、波蘭、帝俄和蘇聯統治,成吉思汗也曾占領基輔。

這個民族所以遭受許多迫害,無非是因他們的土地豐饒多產,引起許多征服者覬覦。

烏克蘭以面積論,是歐洲第二大國,僅次於俄羅斯,比法國還大。獨立後,接收了前蘇聯的78萬大軍,兵力排名歐洲第二,僅次於俄國。烏克蘭還接收了全球第三大的核武軍備,僅次於美俄。1992年烏克蘭簽署裁武條約,同意把核武送交俄羅斯銷毀,到1996年已無核武。

【2008/10/25 聯合報】

研究顯示洛杉磯市警察有種族偏見

  • 2008-10-21 【中央社】

     「南加州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今天公佈的有關「族裔平等仍有待努力」的研究顯示,洛杉磯市警察局的員警在執行勤務時,經常會選擇性的針對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美國人採取搜身或逕行逮捕,明顯存在種族偏見。

     主持這項研究的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艾瑞斯說,多達三十人的一個研究小組,是在深入探討二零零三年七月至二零零四年六月間發生於洛杉磯市的八十一萬起犯罪調查案件後得出這一結論。

     他指出,不論是在洛杉磯市何種種族聚集的社區,當非洲裔和拉美裔與其他族裔相提並論時,都是比較容易受到警察攔檢、搜身或逮捕的對象,比率為其他族裔的兩倍。

     「南加州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發言人波姆則表示,洛杉磯警察針對特定膚色人種進行犯罪搜查的行為由來已久,儘管市警局也已經注意到所屬員警帶有種族偏見,但仍然有待加強改善。

     波姆說,不祇是洛杉磯市,整個加州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種族大熔爐,「南加州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將會繼續努力,希望在這片燦爛陽光照射的土地上,各個族裔都能擁有公平的陽光照射,也就是受到平等、合法的對待。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因為你值得∼只限白人?拒聘非白人 歐萊雅族種歧視罪成立

自由時報20070706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因為你值得」—如果你是白人。化妝品巨擘法國歐萊雅(L'Oreal)集團旗下品牌卡尼爾,因排斥雇用非白種女子促銷洗髮精產品,五日被法國上訴法院判定種族歧視罪成立。歐萊雅則聲明,將立即提請再上訴。

種族歧視案 法國歷史性判例

卡尼爾與其聘請的徵才公司,各自被處以三萬歐元罰金(台幣一百三十四萬餘元),同時該公司的一名高階主管並被判處三個月緩刑。這起歷史性判決是知名廠商在法國因計畫性的種族歧視,而被判有罪的首例。

該案源於二○○○年卡尼爾法國公司招聘女推銷員,在巴黎各超市外發送洗髮精Fructis系列的試用包,並提供諮詢建議。同年七月間,一份詳載徵聘規定的傳真資料顯示,卡尼爾限定錄用條件為十八至二十二歲女性,以及BBR。

聘僱規定 明文限定BBR

BBR原是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的縮寫,法國人普遍意會,這也指白種法國人,而非北非、非洲與亞裔法人。「反種族歧視救難組織」(SOS Racisme)於是對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歐萊雅集團提出控告。

為卡尼爾招聘人力的迪斯崔康公司一名員工在庭上指出,凡聽起來像外籍人士的名字,或照片顯示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裔等應徵者,都務必排除。另一名員工說︰「曾有一位很好的人選,但她是有色人種,我必須要求某人假裝我們的選聘名額已滿。」

混血兒也沒被錄用

一名應徵者說,她知道因為她是混血兒,所以沒被錄用。在法國,擔任發放類似產品試用包的女性中,有色人種約佔四十%,然而在Fructis案中,不及四%為非歐洲裔。反種族歧視救難組織說,就該例而言,有色族群因種族歧視,損失了數百份的工作機會。

法就業市場 種族歧視嚴重

卡尼爾等去年被判無罪,不過上訴法庭的判決大逆轉,使法國反種族主義團體大感振奮。法國職場的種族歧視非常嚴重,根據最近調查,四家公司中,有三家偏好白人員工。

印加大屠殺證據

自由時報20070621

考古學家最近在秘魯首都利馬附近的古墳,發現一具一五三○年代死亡的男性遺骸,這具屍骨不但在頭顱部位有兩個對穿的圓孔(見圖),經鑒定後,發現有鉛殘留,證明這名男性應該是死於西班牙征服者的槍下。西班牙自十六世紀開始入侵南美大陸,在短短七十年間,造成近千萬印加人死亡,這也是有史以來人口數量減少最快的紀錄。(美聯社)

爭北極油源 俄總統誓劃入國界

  • 2008-09-19 中國時報 【王嘉源╱綜合莫斯科十八日外電報導】

隨著國際間競逐北極地區油氣資源的腳步加快,俄羅斯總統梅德維捷夫十七日聲稱,在不久的未來,俄羅斯必須正式將國界劃定在此一地區。

     梅德維捷夫在克宮召開聯邦安全會議時說:「我們必須完成一切正式手續,將對外邊界劃定在大陸礁層,這是我們對子孫的直接責任。」

     他並說,開發北極資源是俄國能源安全的保證,俄國必須將北極變為俄國在廿一世紀的資源基地,首要任務是保證俄國在該地區的國家利益。

     聯邦安全會議秘書長帕楚舍夫在會後告訴記者說,俄國應該掌控「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北方海路」自俄國西伯利亞沿岸穿越北冰洋,直接接通亞洲與歐洲,隨著全球暖化導致冰層消退,該海道料將繼加拿大北端的「西北通道」(Northwest Passage)一樣,愈來愈適合於船隻行經。

     俄國科學家去年在北極海床上放置了一面國旗,象徵性宣告主權。俄國並宣稱北冰洋海底綿延近兩千公里的「羅蒙諾索夫海嶺」(Lomonosov Ridge)是俄國西伯利亞北部海域大陸礁層的自然延伸,因此包括北極點在內的北冰洋大片地區應屬於俄國領域,但此一立場遭到加拿大、丹麥、挪威及美國等其他北冰洋沿岸國駁斥。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觀天下》不能明說的… 種族偏見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侃陣營開始人身攻擊對手歐巴馬,把他和恐怖分子扯在一起。其實共和黨和保守派陣營並非首次使用這種手法,過去許多保守派支持者一直公然或在網路上放話,宣稱歐巴馬批評美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不愛美國」,還造謠說他是穆斯林。

不少論者認為,這種抹黑其實反映的是無法公然明講的種族主義偏見。

馬侃副手裴林在造勢活動上說,歐巴馬和越戰期間美國好戰分子艾耶斯過從甚密,試圖把歐巴馬抹黑成恐怖分子。

事實上艾耶斯活躍時期,歐巴馬還只是小學生,兩人是後來在芝加哥社區運動中結識,關係並不密切。

美利堅大學教授韋佛指出,種族背景是選民會不會投票支持歐巴馬的因素之一,雖然公開承認自己是種族主義者的美國人非常少,「可能只有為數數千的新納粹黨人和三K黨人」,不過,「美國還是有某些白人不會投黑人,他們不可能公開承認,但匿名民調時可能會承認」。

馬里蘭大學美國政治與公民中心主任恆森也說,種族背景仍是大問題,許多選民雖然嘴上說願意投票支持非洲裔候選人,「進了私密的圈票處後可能做的卻是另一套」。

根據史丹福大學最近一項調查,投票日當天,歐巴馬因為膚色而可能流失多達6%的選票。

美國人白人占七成多,黑人僅有一成三,大半是西非奴隸後裔。歐巴馬父親是肯亞留美學生,母親是美國白人,出身異於一般美國黑人。儘管歐巴馬選戰全程以全美國人的總統候選人自居,刻意淡化種族議題,但他也公開表示過,種族主義是美國人不可能忽視的議題。

【2008/10/06 聯合報】

猶太人過新年 吃魚蘋果石榴與棗蜜盼蒙福

據以色列農業部統計,由於以色列人仍保有一年初始,吃魚、蘋果、石榴與棗蜜可蒙上帝恩典的傳統,每年猶太曆新年期間,凡與蒙福有關的農產品,銷售量都大幅攀升。

農曆正月迎新春是華人社會的傳統,但猶太人則按猶太曆法於提斯利月(希伯來文指七月)賀新年。今年提斯利月為九月底至十月。

依據猶太教律法,在猶太曆新年期間多吃象徵希望的食物,可蒙上帝的祝福,像是魚因生長在海底,可躲避邪眼的監視,才能在海洋大量繁殖,多吃魚可遠離邪眼的刺探,享滿滿的福分。

以色列農業部統計,每逢提斯利月期間,平均每一名以色列人可吃掉一點七公斤的魚,但一年當中的其它月份,平均每人僅吃八百公克的魚。

此外,猶太人也習慣在猶太曆新年期間,吃蘋果沾上棗蜜,據說如此象徵來年運勢可如蘋果和棗蜜般的甘甜美好;另一方面,也因為聖經記載,以色列是上帝所祝福的「流奶與蜜之地。」

農業部統計,因棗蜜搭配蘋果食用象徵好運道,猶太曆新年期間棗蜜的銷售量,即佔全年度的百分之四十。

石榴也是猶太曆新年應景不可少的,據「舊約聖經申命書」第八章第八節記載,石榴是以色列土生土長的果子之一。農業部表示,猶太曆新年期間,全境有七成以上的地區都栽種石榴。

猶太律法也鼓勵教徒食用石榴,除象徵「可如石榴般結實纍纍」,另外傳說每個石榴都有六百一十三顆甜美多汁的果肉,這正好與「律法書」、也和舊約聖經前五卷經書所提及的誡命數目相同。

【2008/09/17 中央社】

為什麼美國大選定於星期二?

今年美國總統大選將於十一月四日星期二舉行。為什麼美國不像許多其他民主國家,在星期六或星期日舉行選舉,而要安排在星期二呢?絕大部份美國人都不知道原因。

美國法律規定,美國總統大選固定在十一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星期二舉行。

美國一家電子媒體最近針對大選定在這個日期舉行的原因,在街上隨機訪問了十幾位民眾,結果沒有一個人知道。

電子媒體又訪問了多位國會議員,包括重量級的前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魯嘉,也都沒有一位答得出來。二零零四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瑞被問到這個問題,也搔搔頭表示不清楚。

其實,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美國總統大選是各州自行決定投票日期的。直到一八四五年,美國國會認為有全國統一於同一天舉行選舉的必要,才立法訂定大選日期,並於一九四八年正式實施。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為什麼選在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星期二呢?其實當時國會議員的決定,純粹是基於經濟和宗教因素的考量,與政治無關。

十九世紀美國還是農業社會,一切以農民作息為優先考量。春天農民忙著播種,夏天忙著灌溉除草,秋天忙著收成,冬天下雪不利出門。因此十一月初,農作物收成完畢,雨季已過,雪季未來,被認為是舉行選舉最恰當時間。

決定十一月初舉行選舉後,再來就是決定那一天。

國會議員在考慮選舉日期時,首先就排除星期日。因為星期日民眾要上教堂。

而由於當時的交通工具是馬車,鄉下居民坐馬車長途跋涉到城裡投票,往返通常要花兩天時間,因此星期六和星期一也被排除,因為如果星期六選舉,民眾可能無法在星期日趕來回上教堂。如果星期一選舉,又因星期日上教堂,而無法在星期一抵達城裡投票。

星期三是許多城鎮每週固定的市集日,民眾忙於參加市集,不適合舉行選舉。

星期四則因為前一天是市集,跟民眾星期日必須上教堂一樣,無法於第二天趕到城裡投票。

星期五是一週的最後一個工作天,也不適合舉行選舉。

因此,一個星期中,就只剩下星期二最適合舉行全國性選舉。

為什麼要像繞口令似的,規定在大選必須在「十一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星期二」舉行,而不乾脆規定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二呢?理由也是基於宗教因素。

因為十一月一日是萬聖節,是農業社會的重要宗教節慶,不適合舉行選舉。為了避免十一月一日剛好是星期二,因此就規定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星期二,完全排除於十一月一日舉行選舉的可能性。

但是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從前必須在星期二舉行選舉的理由早已不復存在,為什麼到今天美國還維持星期二投票的傳統呢?這大概就與美國人的保守心態有關,總覺得祖先留下來的傳統,如非滯礙難行,能保留的就盡量保留。

其實,不只美國大選繼續在星期二舉行,民主和共和兩黨的黨內提名初選,重要選舉也多安排在星期二,因此才會有所有的「超級星期二」和「迷你星期二」。

不過一個叫「為什麼星期二」的民間團體,多年來熱心推動將總統大選日期改為星期六的運動。他們認為,美國近代大選投票率都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五十五之間,成為全球最低投票率的民主國家之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選舉日定在星期二。

事實上,現任聯邦眾議員伊茲瑞爾(民主黨、紐約州)和聯邦參議員柯爾(民主黨、威斯康辛州)已分別在眾院和參院提案,要求將大選日期從星期二改到星期六。但國會議員們對這項提案,似乎沒有太大興趣。

【2008/10/10 中央社】

《一萬年.在路上》中東五國16處世界遺產紀行

  • 2008-09-24 【作者╱林婉美、黃建忠等】

    入秋時節,沸騰了一整個夏天的沙漠開始降溫,正是探訪古文明最旺的季節。中東古文明主要分布在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及約旦等5國。最不可錯過的16處世界文化遺產密佈其中,光是走在約旦的佩特拉,一座幾乎從玫瑰色岩石整個雕刻出的城市,宏偉而神奇,去過的人無不被這座神秘嫵媚之城震懾。

    中東是人類文明的起源點之一,因為兩河流域在這裡;

    中東是孕育文明的搖籃,因為古代的敘利亞的亞蘭文化;

    中東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在巴勒斯坦的耶律哥城;

    中東是西方文字的起源,腓尼基文字發源地;一神論在此地萌芽與發展;聖經中舊約所敘述的場景在這裡;先知摩西帶領以色列子民前往的蜜與奶之地在這裡;波斯帝國、希臘帝國、塞疏固斯王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人的歐瑪維王朝,阿拔斯王朝、阿悠比王朝、十字軍、馬穆路克王朝、鄂圖曼帝國等均在此地留下燦爛輝煌的遺蹟……

    倘佯在這三大一神教地區,包括西亞、中亞等古文明世界,每個人站在這些歷史場景中,都會深切感受宗教與古文明的浩瀚無邊……

    伊朗行 -漢摩拉比法典與恰高占比爾神殿

    巴黎羅浮宮鎮館寶物漢摩拉比法典石雕,出土之處伊朗的蘇薩古城,我等待了一年半之後,終於在今年二月份到此一遊。

    我們在天暗之後才進入奧華茲市區,伊朗每個較大的城鎮都設有檢查哨,除了一般安全的要求外,還要有此城的道路通行許可證,通行證是由旅行社向各城鎮政府申請的。奧華茲位在卡倫河(Karun River)岸,是上溯船隻的終點,有伊朗橫貫鐵路經過,二十世紀初臨近發現石油益增其重要性,我們的旅館位於卡倫河畔,旁邊就是聯繫二岸的鐵橋,晨起到河濱的步道走走,遇到不少在河畔釣魚的居民。

    今日要拜訪歷史遠在古波斯帝國之前且有典故的小鎮,包括古埃蘭王國城市蘇薩城(Susa)遺址、先知但以理(Daniel)的墓與1979年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恰高占比爾(Chogha Zanbil Ziggurat)神殿。

    上午先前往蘇薩古城遺址參觀,這裡是漢摩拉比法典石雕出土之處,遺址在市中心旁的台地上。薩珊王朝時由此城到伊斯坦堡的絲路貿易非常發達,稱「黃金之路」,但蘇薩也經歷多次的毀損,包括亞述巴尼拔在西元前647年的那一次徹底的破壞;不過此城也被埃蘭和波斯帝國的君主們反覆地重建,直到十三世紀,在它存在了五千多年之後,才被蒙古人毀滅。現今的蘇薩外觀是個密布黃色土磚屋舍的小鎮。

    蘇薩古城的挖掘,雖有發現埃蘭王國的遺跡,還包括最著名的漢摩拉比法典石雕,但因其文化層遭到破壞,所以目前較完整的考古成果是大流士一世所建的宮廷。據他的詔令(以古波斯文、埃蘭文、巴比倫的阿卡德文三種文字寫成,幾乎所有阿契美尼王朝的銘文都是這種寫法)中提到,建材來自十五個地區,參與的工匠至少來自六個民族,而以巴比倫為主。

    其中覲見大殿(Apadana)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公尺,設計與波斯波里斯的幾乎完全相同,但採用的建材則有土磚、石、木、、等;宮廷的牆面上有上釉磁磚的壁畫裝飾,壁畫是整列的弓箭手,推測應是波斯常備軍中的菁英,這是受兩河流域的影響,從而也影響到後來伊斯蘭的建築藝術,這些磁磚壁畫目前珍藏在羅浮宮,在古城的現場只看到格局方正的牆基和石柱底座,連石塊都很少,原來殘存的磚石,被十九世紀的法國考古隊拿去建了一座防禦性城堡且作為工作房,稱為Shush城堡。

    Shush城堡矗立在遺址旁邊的另一塊台地上,從蘇薩城任何方位抬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乍看還以為是中古世紀城堡遺址,剛才進入時還誤以為是蘇薩古城,隨團指導的黃老師看了之後說:「怎麼可以用原來蘇薩古城的磚石做為考古工作房的材料,到底是來保護,還是破壞古蹟?真是考古工作最壞的示範!」。

    大流士的蘇薩城是建造在埃蘭人的蘇薩古城地基之上,十九世紀的考古在此挖掘到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考古學者推論,可能是埃蘭人攻擊了巴比倫搶回的戰利品,由此可證明,蘇薩城當時為埃蘭人的重要據點。「漢摩拉比法典」成文約在西元前十八世紀,為人類最早的法典,目前其正本也在羅浮宮,伊朗首都德黑蘭博物館藏的是複製本。

    但以理是舊約中的先知,西元前六世紀曾當君王的宰相,權高望重。其因故被罰關入獅籠中,卻未受傷害,他的墓就在蘇薩城,至今仍是人們朝拜的地點。導遊說蘇薩城目前尚有尤太人社區,這些尤太居民為2600年前被擄的「巴比倫之囚」的後裔,但以理是在西元前605年被虜去巴比倫,因學問與解夢能力受到巴比倫王特別的眷顧與賞識,擢升至權傾一時的大臣。直到巴比倫滅亡後,又被波斯王所重用,前後共75年。 但以理靈寢就如同伊朗其它地區先知們的陵寢中一般,受到當地人們的景仰,在假日或在紀念先知、先烈悼念日中,民眾均會到此,以虔誠心唱頌經文,默禱與撫摸先知們陵寢的棺木,藉以得到心靈的安慰。經過Iwan式門廊後,見到正方形庭院中有水池,二旁是拱門迴廊,但聖所上方並非圓拱屋頂,而是像霜淇淋那樣的白色尖塔狀,這在別處從沒見到過。我們在靈寢外的中庭,就分享了居民的熱情,穆斯林朋友主動過來分享自己帶來的小酥餅,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我們用比手劃腳與微笑等肢體語言的交會,感受彼此的友誼。

    聖所中央是但以理的石棺,參觀者需脫鞋罩袍入內,室內三角拱頂的部份貼滿閃亮的鏡子,信徒在鋪著地毯寬敞的地上或坐或站的禱告著,不少人手上拿著經書在角落閱讀著,他們表情肅穆,態度敬虔,外面喧嚷似乎影響不到她們。

    我看到有人將手握在中央石棺的圍欄上,低著頭流著淚默禱,與我在敘利亞大馬士革清真寺內,看到施洗者約翰受到穆斯林崇拜景象一樣,但以理與施洗者約翰,不但是猶太教、基督宗教的聖人,也受到伊斯蘭教的推崇,在此可見,讓我印象深刻。

    走在小鎮的街上,居民以好奇、有趣的眼光看著我們,前幾天其它地方也會這樣,但沒像這裡這麼全面性,剛才在聖所感受到的友誼,竟然延伸到街頭上來了,熱情的小吃店老闆一看到我們經過,叫我們停下來吃他賣的煎餅,也有人被請吃冰淇淋,有一大群小孩一直跟我們走,與我們合照,當遊覽車漸漸起動,他們舉起雙手揮了揮,有幾個孩子還騎單車跟隨遊覽車到我們用餐的地方。

    午餐後前往距離蘇薩四十公里處的恰高占比爾(Chogha Zanbil Ziggurat)神殿。恰高占比爾建於西元前1250年的埃蘭時期,是君王Untash Gal獻給埃蘭神因蘇斯納克(Inshushinak)的,蘇薩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伊朗在波斯帝國之前的埃蘭王朝據點。恰高占比爾,這是世上保護最好的埃蘭神殿,以高明的數學運算技術完成建築結構。此遺蹟於1979年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遺址由三面巨大的同心高牆包圍,層疊建築,目前留下的建築是亞述巴尼拔人入侵後所留下的,當時神殿尚未完成,因此,從入口處望過去,仍可看見數以千計未使用的磚塊殘留遺址內。

    神殿全部由磚塊築成,包括內部的生磚(由陽光晒乾)及外部的火磚(窯燒磚),目前僅存三層方形平台構造,高25公尺左右,其原為五層,平台上有神廟,高50公尺,平台層層縮小,呈階梯金字塔狀,四邊的中央位置有階梯通往最高層,底層的邊長約有200公尺左右。在西面圍牆與神殿之間的庭院有當年圓形的祭壇,埃蘭人以動物祭神,在神殿的遺蹟中出土許多泥文簡以及人物和動物的塑像,而牆上的磚有些也刻著古埃蘭楔形文字,神殿的北端空地上有許多隔間的遺跡,應是當年祭司或皇族的休息室和祈禱室。

    導遊領著我們去看昔日的濾水系統:河水引入蓄水池,經細縫再進入地下管道,水道做了許多彎曲,使泥沙自然沉澱後,水才進入正式的供水管路。行進途中剛好有一位牧羊人在此牧羊,牧羊人穿著傳統的裝束與配備,因此,他和羊群頓時成了大夥鏡頭補捉的焦點。

    路的另一頭有一處尚在挖掘的埃蘭城市遺跡,比較特別的是位於地下的墓穴,鑽過有大洞的鐵絲網,離開地面立刻一片黑暗,有人拿出手電筒照明,我們摸黑沿著階梯往下走,先進入一個長方形的空間,再穿過通道來到有著拱形頂的墓室,在相機閃光燈的光線中無法看清礎細部的構造,不過很訝異於埃蘭人已經知道造「拱」了,西方是在羅馬時期才會的。

    我們回到入口時捨不得離去,夕陽餘暉正灑在埃蘭城市遺跡上,整片泥磚城堡泛著金黃色的光芒,導遊讓我們再度進入遺址,拍下黃金時刻的古埃蘭神殿。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大馬人上太空…一天得禱告80次?

自由時報20070502
在俄羅斯開放一位太空人名額給馬來西亞後,約有一萬名大馬人士搶著上太空,圖為四名接受相關訓練的男女露出自信的微笑。(摘自泰晤士報網站)

編譯魏國金╱特譯

當二十四小時環繞地球十六次之際,你如何每日朝麥加祈禱五次?這是馬來西亞當局準備第一次送人上太空時,面臨的諸多難題之一。

其他問題包括:在無重力狀態下,如何維持祈禱姿勢?如何確保吃到唯有符合伊斯蘭教律製成的冷凍乾燥食品?如何進行崇拜前的沐浴淨身?這些問題都有解,因為一群伊斯蘭學者、科學家費時逾一年,擬定了穆斯林太空人行為指導方針。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俄羅斯為與馬國達成一宗利益豐厚的武器交易,邀請一位馬來西亞人參與太空任務,這名大馬第一位太空人訂十月前往國際太空站。

馬國政府雖將這趟太空行視為值得慶賀的里程碑,不過宗教學者對於穆斯林如何在太空之旅中奉行宗教規儀大感質疑。要將創立於七世紀沙漠中的宗教與二十一世紀的太空之旅調和,絕非易事,因為太空站以時速兩萬七千四百公里的速度繞行地球,使得麥加的方位不斷變動。

伊斯蘭教以日升日落決定每天五次的祈禱,在一天繞行地球軌道十六次的情形下,穆斯林太空人在二十四小時中應祈禱八十次之多。用水也是問題,在太空中,水是珍貴物資,但是穆斯林在祈禱前都須淨身。此外,伊斯蘭神聖的齋戒月正好碰上太空任務期間,穆斯林理應白天禁食,但是在太空中,什麼是白晝?

迄今只有兩名穆斯林上過太空:一九八五年隨同美國發現號太空梭上太空的沙烏地阿拉伯薩爾曼親王,以及去年前往國際太空站的伊朗裔美籍太空觀光客安薩里。

可選擇先在太空禁食或補守齋戒

馬來西亞則堅持伊斯蘭的信條在任何情形、時空下都必須遵行,大馬伊斯蘭發展部主管拉曼說:「國際太空站與地球的情況差異,不應成為太空人履行穆斯林義務的障礙。」

在一萬名搶著當大馬首位太空人中,有兩位競爭者脫穎而出,最後勝出者將被告知可自行選擇在太空中禁食或返回地球後補守齋戒;如果太空人懷疑所提供的食物不合乎教律,他吃喝的程度唯應達及止餓。至於朝麥加祈禱,指導方針則有些規避,它表示,「根據太空人的能力」,應行禮如儀。

慶祝夏天 芬蘭人舉行各種競賽

  • 2008-08-28 【中廣新聞╱劉剛】

    北歐國家芬蘭夏天只有三個月,這使得芬蘭人珍惜夏天,在短暫的三個月裡舉辦各種比賽,讓大家開心。

    芬蘭全年有五十多種比賽,大多集中在夏天三個月裡,包括背太太比賽,丟板凳比賽,丟皮靴比賽,丟手機比賽,坐在螞蟻上比賽,以及看誰在三溫暖坐最久比賽。

    這些奇怪比賽給芬蘭人帶來刺激,也吸引外國遊客,去年芬蘭外國遊客人數增加百分之七,其中一些外國人就是為了參加這些比賽,前往芬蘭旅行。

    一名芬蘭人說,也許他們太無聊,也許他們太瘋狂,但他們就是喜歡多一些刺激,慶祝短暫的夏天。

情侶在杜拜海灘拍拖 可能坐牢

  • 2008-09-03 【中廣新聞╱劉剛】

    一對情侶在杜拜海灘拍拖,遭警方逮捕。

    這對情侶30多歲,女方住在杜拜,男方從英國到杜拜旅遊,他們七月五號凌晨喝酒後,在杜拜海灘擁抱接吻,警方指控他們是未婚男女在公共場合從事性行為及飲酒,因此將他們逮捕。

    杜拜法院昨天開庭審理。這對情侶堅稱,他們只是親吻,沒有發生關係。他們要求法庭盡早結案,讓男方返回英國。但杜拜法庭堅持繼續審理下去。下次開庭訂在九月九號。

世銀貧窮線 綁住全球14億人

世界銀行26日公布的一份最新測算報告,將評量世界貧窮標準的「貧窮線」由每日1美元,調整至1.25美元;而修正後的最新估算顯示,2005年全世界有14億人口,每日以不到1.25美元維生,多於先前對貧窮人口的預估。

世銀過去的數據曾指出,每日以1美元維生的貧窮人口數量已降至10億以下。他們26日表示,在根據開發中國家的生活成本等因素做出調整後,研究人員以最貧窮國家為標準,做出貧窮線與貧窮人口的最新測算。

曾在90年代提出知名的1美元貧窮線標準、撰寫報告的世銀發展研究小組總監拉法李恩說,新的估算,確保了貧窮線在各國間的可比性。

雖然根據最新的計算,全世界貧窮線以下人口比預期多,顯示開發中國家比先前以為的更為貧困,但世銀也說,抗貧工作基本上是有進展的。由1981年至2005年,貧窮人口已由19億降至14億。

貧困開發中國家的貧窮率,也就是1.25美元貧窮線以下的人口比例,已由52%下降至26%,差不多以平均每年一個百分點的趨勢下降。

世銀說,依據此一速度,開發中國家整體上,正穩步實現2015年使貧窮率減半的發展目標。不過,世銀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也表示,貧窮人口比預期更多,意味著必須加倍努力,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根據新數據,抗貧的進展有地區不平衡的現象;其中,東亞地區開發中國家進步顯著,由1981年80%的貧窮線以下人口,降至2005年的18%。

以1.25美元的貧窮線為標準,世銀說,光是中國在這段期間就有6億人擺脫貧困,不過,中國各地的進展也不平衡。根據這份最新測算,在2005年中國有約2億人口在貧窮線以下。

另外,南亞地區開發中國家的貧窮率雖由60%,降至40%,不過由於人口增加,並不足以減少它的貧窮人口數量。

值得注意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貧窮率並未出現持續下降的趨勢,一直維持在約50%左右;貧窮人口數量更由2億增加至3.8億。

【2008/08/27 聯合晚報】

澳洲水權價格高漲 投機客搶翻

全球乾淨用水供應減少,需求卻與日俱增,世界約六分之一的人口與圖中的伊拉克女孩一樣缺少乾淨飲水,水資源因此成為新的投機炒作標的。澳洲擁有全世界最成熟的水權交易市場,也成為投機客的實驗戰場。
路透
澳洲乾旱嚴重,但有農場寧願把水拿去市場賣掉,也不願拿來灌溉自己的農田,因為賣水比種田所得還高。種種跡象顯示,水資源已經繼石油之後,成為投機客大舉搶進的目標。

全球各地的乾淨水源不斷減少,需求卻不斷增加,全球暖化問題更威脅到未來的水供應量,這使投機客認定水資源是有利可圖的新市場。

澳洲有個成立25年的水權拍賣市場,加上連續十年的大旱,吸引國際投資人爭相投入澳洲水權市場。經營水權交易平台的Waterfind公司統計,去年的水權交易量已攀升至11 億美元。過去幾年來,該市場的水權交易量已占澳洲供水量的30%。

水權價格節節攀升,每公秉(1,000公升)的季使用權最高可以賣至600澳元(517美元),每公秉的永久使用權最高則漲至2,500澳元。

這使澳洲Tandou農場的主人金威爾發現,農場的水與其拿去種植小麥與大麥,還不如直接拿去市場賣掉。金威爾說,投資人從投資銀行到只買個十度水的市井小民都有,澳洲水權已經變成一種資產類別。

但是Waterfind公司認為,水權近期內仍舊很難變成純粹的投資資產。政府仍會把水當成一種公共財監管,加上澳洲的水有七成用於農業灌溉,投資水市場比較像是間接投資農產品市場。

Waterfind公司的業務經理席本崔特說:「推高價錢的因素是用水可以種出的農產品價值,全球商品價格是衝擊水價的真正原因。」

澳洲水權市場的規範非常複雜,也使投資水權不像投資其他商品那樣簡易。水權交易市場約有一萬條法規,受到澳洲四個省政府監管。儘管地區政府在1993年同意建立一套全國通用的水權自由市場規定,政治角力卻使這項立法牛步前進。

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正研擬一套全國適用的水交易與定價機制。ACCC希望,這套機制可以鬆綁水交易,形成自由市場。

負責管理澳洲農產帶用水的莫瑞達令盆地委員會(Murray-Darling Basin Commision)執行長克萊克說:「因為水資源變得日益關鍵,政府將密切注意供水問題。現在買房子需要許多文件,而購買水權的文件還要更多。」

【2008/09/01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