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難「膚」眾望? 黑人當家有硬仗

自由時報20080605〔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伊利諾州參議員奧巴馬贏得美國民主黨的總統提名,許多支持者雖然開心他終於能擊敗難纏的紐約州參議員希拉蕊.柯林頓,但卻更擔心「種族議題」一旦在十一月的大選中發酵,將可能摧毀奧巴馬成為第一位黑人總統的夢想。

種族議題 確有可能毀大夢

論者所持的證據來自民主黨內初選的各州開票結果,雖然奧巴馬在黑人人口眾多的幾個州能輕鬆擊敗希拉蕊,但到了藍領白人居多的州,奧巴馬往往陷入苦戰。其中還包括重要的「搖擺州」─西維吉尼亞、俄亥俄及賓夕法尼亞,這些州沒有黨派偏好,往往成為總統大選的決定性關鍵。

另一個最常被提出來做對比的例子則是一九八二年的「布雷德利效應」。身為黑人的洛杉磯市長布雷德利當年出馬角逐加州州長,雖然各項民調都顯示他大幅領先,許多選民甚至在出口民調時宣稱「種族不是問題」,但開票結果卻完全相反,顯示許多選民說了謊,隱瞞他們對種族問題的真實想法。

但黑白混血的奧巴馬是否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必然敗給共和黨的白人參議員麥肯?不少分析家不這麼認為。其中一個「勝利方程式」是由馬里蘭大學的政治學者夏勒提出。夏勒主張,美國現在的少數族裔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多,佔總人口比率已達二十五%;除了黑人,人數眾多的拉丁裔選民是不可能投給共和黨的,原因就在於麥肯對新移民的強硬政策。夏勒認為,奧巴馬必須先鞏固基本盤,然後爭取中間游離選民,彌補他在白人選票上的劣勢。雖然在共和黨傳統票倉的南部各州,奧巴馬可能會輸,但只要謹慎行事,還是有機會取得俄亥俄、賓夕法尼亞及密西根。

另外一個由作家赫契遜提出的方案,則是鎖定年輕族群,並提高黑人的投票率。赫契遜說,很多選民宣稱,如果奧巴馬獲得提名,他們或者不投票,要不就是出門投給麥肯;雖然很多人只是說說罷了,但萬一這種選民多到某個比例,還是會導致奧巴馬崩盤。

愛努族 日承認原住民地位

自由時報20080607
日本愛努族人六日在國會通過決議,承認愛努族的原住民地位後,於東京的國會中向外界鞠躬致意。(法新社)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參眾兩院六日先後通過「要求承認愛努族為原住民」決議案,以日本北海道為主要居住地的「愛努族」之原住民地位將獲承認,明治時代以來的日本愛努族政策將全面修正。這是日本國會首度通過確認並提升愛努族地位的相關決議,也可以說是愛努族為人權奮鬥的歷史中劃時代的一頁。

日本國會所通過的該項決議,確認愛努族為擁有獨自語言、文化及宗教的原住民,同時明確記載「多數愛努族人在日本現代化過程中遭受歧視,因此陷入貧窮困境」,此外也要求政府積極推動各種措施,保障並提升愛奴族人權益。

愛努族為日本國內主要定居於北海道,以及北海道以北的庫頁島、千島群島的少數民族,據說他們最少七百年前便已定居北海道,目前道內族人約兩萬四千人。愛努族和全球各地原住民一樣,在日本明治時代以來的同化政策箝制下,被迫放棄本身語言及文化,甚至被迫離鄉背井、四處遷徙。日本政府雖於一九九七年制訂愛努文化振興法,不過直到此次決議前,不曾正式承認愛努族的原住民地位。

哥本哈根 生活品質世界第一

自由時報20080610
慕尼黑市中心與地標聖母堂。慕尼黑是排名第二的生活品質最佳城市。
(資料照,法新社)
榮膺全球生活品質最佳城市的哥本哈根。(取自網路)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地球上生活品質最佳的城市是哪一個?英國雜誌「單片眼鏡」(Monocle)的研究人員在評鑑凌晨1點買到美酒的便利性、建築品味與劇院數等各因素後,將冠冕頒給丹麥首都哥本哈根。

環境關懷 是奪魁關鍵

該雜誌盛讚哥本哈根簡潔的都市計畫、「無可挑剔」的交通系統與基礎建設、現代感的建築、一流的餐廳以及推陳出新的環境關懷,而最後一項特質則是該城市得以從去年亞軍榮登今年榜首的關鍵。

該雜誌進一步讚揚哥本哈根是全球設計之都,指其展現的蓬勃創意為該城市自1950與60年代全盛期以來所僅見。

前20名 亞洲僅日本有份

值得注意的是,被認為是全球大都會的紐約與倫敦都沒有進入前20名榜單內,哲學家兼作家狄波頓抨擊兩城發展乏善可陳。

慕尼黑東京 名列2、3

德國的慕尼黑、日本的東京分佔全球生活品質最佳城市第2、3名,第4名是瑞士的蘇黎世,第5名是芬蘭的赫爾辛基。排名最好的美國城市是夏威夷的檀香山,位居第12。亞洲只有日本打入排行榜,除了東京,福岡排名第17,京都位於第20;福岡也榮膺全球最佳零售城市。

深具品味與創新的巴黎市長德拉諾耶因推出公共單車免費使用專案等措施,而使巴黎被評定為最佳全球化城市,該雜誌也讚揚法國總統薩科茲,恢復巴黎作為國際政治中心的名聲。

在洗刷官僚作風的惡名後,馬德里獲得全球最佳商業之都。調查人員建議熱愛藝術的旅人前往柏林一遊,因為多元的美術館、博物館使柏林成為「無與倫比」的最佳文化之都。

歧視原住民 加政府道歉和解

自由時報20080611〔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
加拿大的原住民酋長菲爾.方坦,一九五一年時與家人分離,當時他年僅六歲。儘管母親為此以淚洗面,但他仍被強迫帶往專為同化原住民而設立的寄宿學校。他和八萬名同胞在這些種族隔離學校唸了十年書。這段期間,他與本族文化、家人、社群分離,被迫接受基督教與西方文明,而且對身為原住民感到「可恥」。

也是受害人的湯瑪斯.路提特說,已不記得當年學哪些東西,但很清楚自己失去什麼。他說:「他們給我們一個號碼,這就是我們的名字。我們不說他們的語言,他們也不准我們說自己的語言。」目前已六十歲的他老,自己和其他人一樣遭到性侵害。這個秘密讓他深以為恥,多年後才敢提起。

自一八七四年起,加拿大聯邦政府委託基督教會學校,在全國經營一百三十所寄宿學校,強制印地安族、因紐特族與馬帝斯族兒童入校就讀,接受主流文化、言語與價值觀,目的是要讓他們融入社會。目前健在八萬人聲稱遭到校長、舍監與老師虐待或毒打。

籲成立真相和解委員會

加拿大總理哈伯將在十一日為方坦所形容的「加拿大史上最黑暗的一章」,向十五萬名昔日原住民子弟及其後人正式道歉,並宣布支持組成真相和解委員會。此外,整個和解方案的規模高達十九億美元,是加拿大史上最高和解金額。加拿大總人口為三千三百萬,其中一百三十萬人是原住民。

和解金19億美元

聯邦政府在二○○六年與受害原住民達成和解,之後成立賠償基金,開始進行償付。每位學生都獲得賠償,曾受虐者的金額更高。此外,根據和解協議成立的印地安寄宿學校真相和解委員會,將舉辦七場全國性活動。與南非真相調查委員會不同的是,調查小組將在民事法庭上公開「唱名」。

事實上,少數教會在一九六九年就率先停辦寄宿學校,並在一九八六年率先道歉,包括天主教無玷聖母獻主會、聖公會與長老會等。這些教會已同意參加真相和解委員會並捐款贊助。方坦說:「他們試圖殺害還在兒童階段的印地安人,連根拔除加拿大境內的印地安意識。這是兩個文化的衝突,一個文化宰制並強加於另一個文化上,另一個文化則受害。我們就是受害者。」

英神祕麥田圈 竟是圓周率?

自由時報20080619
英國威爾特郡羅騰麥田圈(每日郵報)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英國威爾特郡羅騰附近的一個麥田圈,一度號稱是英國最複雜的麥田圈之一,但一位退休天文物理學家邁克.李德六月初卻成功破解其中訊息,發現這個麥田圈其實正是圓周率的前十個數字「3.141592654...」。

六月初出現 號稱英最複雜麥田圈

這個麥田圈直徑達四十六點五公尺,美國北卡州的退休教授李德是從網路上看到麥田圈的照片。

李德接受每日郵報訪問時表示,六月初才出現在鮑伯理城堡附近的這個麥田圈,如果將其中隱含的訊息還原,就是圓周率的前十個數字。

按照李德的解釋,因為麥田圈外圍有十個等分的印記,暗示圓周應該切成十等分;將虛擬的十等分線畫上去後,就可還原整個密碼。

他說,如果把最中央的圓當成出發點,環狀線段當成階梯,每一格階梯就代表一位數,而階梯的弧度就是這位數字的大小。例如,第一格階梯跨過三條十等分線,因此是「三」;接著,階梯向外移動一格,代表是下一位數;而階梯旁邊的一點,則代表小數點。

照此原則推算,接下來的數字分別是一、四、一、五、九、二、六、五、四。

他指出,最後的三個圓圈是代表刪節號,這是因為圓周率無法除盡,因此一般會在最後加上「…」代表尚未完全列出。

全球各地出現過許多麥田圈,雖然不斷有個人或團體出面宣稱,麥田圈是他們所製作,但對某些人來說,麥田圈還是超自然現象或外星文明造訪地球的象徵。不過,這個位於羅騰的麥田圈,迄今仍然沒有人出面「認領」,可能成為懸案。

拉脫維亞人脫光衣服舉辦夏至派對

自由時報20080622Latvians to strip down for solstice party  ◎胡立宗

Authorities in a Latvian town are encouraging residents to strip naked and run across a downtown bridge as the Baltic nation prepares to celebrate summer solstice.

拉脫維亞一個城鎮當局鼓勵居民脫光光後跑過市中心的橋樑,因為這個濱波羅的海的國家正準備慶祝夏至到來。

The western town of Kuldiga - population 13,500 - will host the eighth annual naked run across the 18th-century, 150-metre bridge at 3 am on June 24, marking Latvia's most popular holiday, Jani.

人口13,500的拉脫維亞西部城鎮庫狄嘉將第8年舉辦這項年度活動,參加者將會在6月24日凌晨3點赤身跑過建於18世紀、150公尺長的橋,慶祝拉脫維亞最受歡迎的節日「Jani」。

In another part of the country of 2.3 million people, at the Pedvale Open Air Museum near the town of Sabile, a group of men plans to gather at 4 am for a traditional naked run.

這個230萬人口國家的另一個地方,一群人計畫在凌晨4點於靠近薩賓勒鎮的佩達威勒戶外博物館舉辦傳統的裸奔活動。

Typically, taking off one's clothes is not a tradition of Jani celebrations. People generally gather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in the countryside, sing, drink beer, eat cheese and leap across bonfires.

一般而言,脫光衣服並不是「Jani」節的傳統之一。多數人會和家人朋友一起到鄉間,唱歌、喝酒、吃起司、繞著篝火蹦蹦跳跳。

Kuldiga has been holding the run for the past eight years, drawing dozens of participan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genders who are ready to run in the wee hours of the morning. More people turn up to watch than to participate.

過去8年庫狄嘉年年舉辦裸奔活動,吸引數十名男女老少參加者在凌晨裸奔。更多的人選擇旁觀而非參加。

Police will be on hand in case "puritans" show up in protest, while the runners will be rewarded with beer.

警方也會在現場戒備,避免衛道人士到場抗議。參加者最後能獲得啤酒當獎品。

新聞辭典

solstice:名詞,天文學的「至」,代表太陽位置的極北或極南。夏至(summer solstice)或冬至(winter solstice)的定義是以北半球季節為準,太陽到極北點時為夏至,反之則為冬至。

wee:形容詞,(時間)很早,如wee hours of the day。

puritan:名詞,原意為清教徒或道德嚴謹者,本文的用法是指那些排斥裸奔的人。

丹麥勞工 失業家裡蹲可領9成薪

自由時報20080701〔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富比世雜誌旗下的財經網站Forbes.com近期針對全球前30大經濟體進行分析,了解各國在失業給付上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對失業勞工最為優惠的是丹麥,只要勞工在過去3年工作滿52週,就可以領到相當於之前平均薪資90%的失業金,而且為期4年。

可連續領4年救濟金

排名在前10大的,除了第9跟第10的以色列和日本外,其餘清一色都是歐洲國家。第2到第8名依序是挪威、芬蘭、盧森堡、瑞典、德國、荷蘭、瑞士。

排名第2的挪威,失業給付的所得替代率為87.6%,領取最長期限為5百天;第3的芬蘭,所得替代率為85.1%,期限為1年。其餘國家的所得替代率則在67%到80%之間。

全球前8大 全是歐洲國家

而號稱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Forbes.com指其部分州的失業給付,所得替代率只有27%。

由於各國的經濟狀況各有不同,因此計算標準是以購買力平價(PPP)為基準,推算出各國勞工失業給付所能購買的物品數量再加以比較。另外,住宅補貼或房屋津貼、謀職補助及失業保險等因素也一併計入,不過由於公私部門醫療保險難以合併計算,因此並未計入。

領得多 相對繳得多

Forbes.com也深入探討各國經濟環境及制度的不同之處。以丹麥為例,勞工除了得付8%的社會福利稅外,每年還得支付美金7百元的失業保險基金;以丹麥3.1%的失業率來看,政府財源足以因應3%以內的失業率,而超過3%的部分則可由強制性失業保險基金支應。

另外,多數國家雖給予高額失業給付,同時間卻也給失業者趕快找到工作的壓力。多數國家在6個月後就會開始減少給付金額,像瑞士這類仍不減少給付的國家,同時間也會要求勞工積極找工作。

對抗氣候變遷 加拿大體質最佳

自由時報20080706
根據英國一家顧問公司的評比指出,雖然加拿大人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最低,但極區動物仍會受到嚴重影響。圖為加拿大哈德遜灣一處國家公園的北極熊檔案照。(美聯社)

規避風險 移民加國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英國全球風險顧問公司Maplecroft針對全球168個國家對抗全球氣候變遷的能力發表「氣候變遷風險報告」,加拿大在各項評比中排名第1,是最不受影響的國家,而東非外海的葛摩聯盟,則是最容易受影響的國家。換言之,若要規避未來數十年氣候變遷的風險,加拿大將是最適合移民的國度。

Maplecroft根據「經濟健全度」、「資源與生態」、「貧窮、發展與公衛」、「農業」、「人口、聚落及基礎建設」、「制度、治理及社會資本」等6大指標對各國進行評比。各項指標的滿分為10分,最差為1分;總評10分為最不受影響,1分則是受影響最深。

最不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前10大國家中,除了第9名的烏拉圭外,其餘都是西方先進國家:加拿大掄元,愛爾蘭居次,挪威、丹麥、瑞典和芬蘭等北歐國家緊跟在後,美國則未能擠入前10大,名列11。在最無力抗拒氣候變遷的前10大中,有8個來自非洲,索馬利亞和蒲隆地緊跟在葛摩聯盟之後。最受影響的前20大中,也只有5個不是非洲國家,分別是葉門、阿富汗、海地、巴基斯坦及尼泊爾。

報告作者之一安迪.索爾指出,報告重點並不在預測各國會遭遇到何種天災,而在檢視各國對抗全球氣候變遷的能力,「葛摩聯盟會被列為最差的原因,是因為該國在各項評比的得分都很低」。

葛摩聯盟 受害最深

葛摩聯盟的總評僅1.21分,除了在「農業」、「資源與生態」的表現特別差外,其他項目的表現也乏善可陳,顯示該國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不足。但弔詭之處在於,葛摩聯盟和排名第9的查德在報告中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的國家,代表這2國雖然對氣候變遷的「貢獻度」最低,卻仍須承擔最多的惡果。

加國極區動物仍受害

至於抵抗力最佳的加拿大,報告指出該國能獲得總評8.81的高分,原因在於加國人口稀少、土地廣袤,每人能分配的資源較多,同時農業能力高、經濟健全、發展及公衛問題少,且政府體制完善。但報告也指出,雖然加拿大人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最低,但極區動物仍會受到嚴重影響。

「夏威夷王國政府」 搭帳篷商復國

  • 2008-07-01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報導】

卡昊女王:還我王國▲「夏威夷王國政府」首腦瑪希拉尼.卡昊女王(右),她和追隨者4月30日衝進舊王宮伊歐拉尼宮的大門,佔據王宮的廣場,迄今每天在廣場上搭起帳篷開會,宣稱要恢復夏威夷王國。(美聯社)

     眾所皆知,夏威夷是美國50州中的1州,但主張夏威夷獨立的「夏威夷王國政府」宣稱,美國政府在夏威夷是非法佔領的外國政權,應該把夏威夷132個島還給夏威夷原住民。

     今年4月30日,「夏威夷王國政府」突然佔據了伊歐拉尼王宮的廣場,成立影子政府,奉夏威夷最後一位國王的後代瑪希拉尼.卡昊(Mahealani Kahau)女王為元首,兩個月來,這些人每天早上在王宮廣場搭起帳篷,讓卡昊女王和她的部長們在裡面商討國是。

     「夏威夷王國政府」這個組織號稱有1000多位追隨者,他們在其網站上宣稱,要去除美國這個「佔領政權」的所有法律、政策和規範,回歸夏威夷的獨立地位。另外他們要求解散夏威夷州,把價值上百億美元土地和銀行資產還給原住民。

     100多年前,夏威夷各島上主要是原住民(kanaka maoli),他們擁有自己的王國,1893年,一群美國蔗農和商人在美軍的援助下推翻夏威夷王朝,王朝最後一位君主利留卡拉尼女王被囚禁在其兄長卡拉卡瓦國王所建的伊歐拉尼王宮。1898年,美國併吞夏威夷,1959年,夏威夷成為美國第50州。

     如今夏威夷人口130萬,原住民約20萬,但他們並未忘卻這段歷史,為「討回公道」,他們成立若干標榜原住民主權的組織,這些組織名稱大同小異,例如「夏威夷王國政府」和「夏威夷王國」名稱幾乎一樣,卻屬不同組織。

     「夏威夷王國」的外交部長秀里昂說,夏威夷王國係遭一群人以政變方式推翻,之後這些人組成一個非法政府,把夏威夷割讓給美國,「但王朝的管轄權和政權從未經過合法轉移,因此我們主張夏威夷王國依舊存在」。

     1993年,當時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了所謂的「道歉決議」,承認夏威夷王朝被推翻屆滿100周年,並代表美國向夏威夷原住民道歉。爭取獨立主權的夏威夷原住民組織紛紛引此為證,要求恢復夏威夷王國的合法地位。

     伊利諾大學國際法教授柏猷說,爭取恢復夏威夷王國的法律主張無懈可擊。柏猷從1992年起為上述多個組織擔任顧問,1998年還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提起控告,要求美國政府恢復夏威夷王國,並賠償夏威夷王國受的所有損害。

     柏猷說,最高法院並未以「本案純屬兒戲」為由而不予受理,但是在開庭幾次後裁定,夏威夷王國「並非一個受承認的主權組織,不得向美國法院申訴」。柏猷強調,當務之急是為夏威夷王國爭取相當程度的外交承認,然後他可以在國際法庭提起訴訟

     到目前為止,對於「夏威夷王國政府」每天在伊歐拉尼王宮廣場搭帳篷開會的舉動,夏威夷州政府是睜隻眼閉隻眼,因為該組織每周按規定申請集會許可,且未觸犯法律。州政府官員說,只要他們遵守集會許可的規定,就可以繼續申請集會許可。

發現亞馬遜的原始部落?

  • 2008-07-01 中國時報 【郭崇倫】

     還記得那張亞馬遜原始部落的照片嗎?渾身塗著紅色黏土的原住民,拿著矛舉著弓,向低飛拍照的飛機示威,一瞬間成了全世界媒體的焦點。

     但現在外界質疑,這是場騙局,巴西的印地安事務局(FUNAI)早在1910年就已經有這個部族的記載,甚至「發現者」美瑞拉斯在20年前也知道他們,那怎麼能夠稱作是「沒有接觸的部族」(uncontacted tribes)?

     從懷疑中可以看到,在我們的世界中,媒體與印第安研究者之間的隔閡,恐怕不會小於原始部族與外界的距離。

     南美專門研究印地安人的學者有一個特定的稱呼「桑塔尼斯塔」(sertanistas),他們多半替FUNAI工作,原來這個機構設立目的,是在開拓亞馬遜河流域時,先行與印第安人溝通,以減少抵抗,後來逐步演變成保護印地安人的機構,這群學者也成為獻身維護印地安人權的先驅。

     印地安研究者的認知中,沒有接觸,並不代表不知道他們活動區域,以及大概社群數目,關鍵的是不能有近身接觸,過去慘痛教訓歷歷在目,1492年西班牙人入侵中南美洲後,當地原始部族根本無法抵擋隨白人來的病菌,幾百萬人死去,即使到現在,原始部族在接觸到外界社會後,三分之二的人會在一個月後死亡,「這不是接觸,這是屠殺」。

     過去研究者要了解原始部落的概況,是很辛苦的,2002年國家地理雜誌派人跟著另一位「桑塔尼斯塔」佩斯特羅進入秘魯、巴西、玻利維亞的交界邊區,首先花幾個月時間溯河而上,然後進入叢林,從這裡開始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路,「就像走在茫茫大海的底部」。

     他們的目標是尋訪「弓箭人」(Arrow People),這個部族以使用毒箭鏃,聞名於外,結果在叢林裡摸索了五周後,發現掐斷的樹枝等等人跡,通往一大片原始林,帶隊的佩斯特羅標定位置與範圍後,馬上決定撤出,「桑塔尼斯塔」要是保護,而非接觸,使用GPS與地圖標定出一塊區域,然後設立監視哨所,警戒外界對保留區的侵害。

     而現在能夠借到飛機三天,配備上兩名攝影記者,是太好的事,美瑞拉斯不會去考慮「低飛的飛機」算不算接觸,他只想確認手上Google空照中那片人工開墾的平地,是不是住有原來他知道的那群部族。

     前兩天,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他發現房舍與一群往叢林跑去躲藏的婦女,他知道稍後狩獵的男人們要回來,第二趟飛回來的時候,就拍到了那張令人難忘的照片。

     質樸的印地安學者此刻成了公關策略家,考慮要不要發布這張照片;為了吸引媒體注意、為了證明這些部族真的存在,美瑞拉斯去找了「國際生存」組織幫忙,並且善意的不提及他以前就知道這些部族已經存在,照片發布後,各種聳人的標題「消失部族的祕密」等等都僅是編輯們的想像。

     發布照片是希望直接對秘魯政府、間接對巴西政府產生壓力,過去亞馬遜有200個原始部族消失,現有一百多個也遭到濫墾的威脅,在巴西一直有開發與保護兩派爭議,近年來為了經濟開發,廢除亞馬遜「聖地」的呼聲越來越高,環境部長席瓦五月下旬被迫辭職,引起國際環保團體的大加韃伐,照片發布後一周,巴西總統魯拉宣布新增260萬公頃保留地,這不能不說是小小的勝利。

     真正麻煩的是鄰國秘魯,沒有保護亞馬遜的傳統,視其為「無人地」,不僅不管理濫墾,近日還宣布新油田開發區,總統賈西亞更公開宣稱:沒有接觸的部族,它們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只存在於人類學家與環保人士的想像中,美瑞拉斯說,「現在我們有了照片」。

     尊重原住民已經是世界潮流,繼澳洲、加拿大為過去不當政策向原住民道歉後,紐西蘭也正式簽訂協議歸還原住民傳統神聖的山林地,但這都是在外來侵奪者已經造成傷害之後才做的補償,台灣已經太晚,但現在有機會在傷害還沒有造成前,從頭來過。

     真正的尊重是切忌文明開化,誠如美瑞拉斯所說:「我們不要接觸他們,也不在他們身上做實驗好知道他們是誰,屬於什麼人種,而由他們自己決定要不要與我們接觸」。(clkuo@mail.chinatimes.com.tw

南美12國夢醒 成立本地區聯盟

  • 2008-06-30 中國時報 【陸以正】

     去過華盛頓的人,一定曾路過憲法大道和17街口的「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簡稱OAS)大廈。這是世界第一個區域組織,理論上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823年12月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那是因為19世紀初,西班牙喪失制海權,歐洲強權紛紛想染指南美,美國端出大帽子「美洲屬於美洲人」,外人休想染指,以資抗拒。

     當年只是理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8年OAS才正式誕生。60年來,OAS似乎也做過點事。問題在美國把它當作附庸機構,有閒時陪大家玩一下,忙時就擱置一旁。以保障人權為例,OAS早在1959年就成立美洲人權委員會,10年後才簽署美洲人權宣言,又拖到1978年才生效,前後浪費了20年。

     類此事例不勝枚舉:到了1970年才確立年度大會的制度;直到1991年,才規定會員國如發生軍事政變,祕書長應於10日內召集常務理事會討論;1994年,才首次在邁亞密舉行高峰會議。總之,OAS處理任何問題,都比其他區域組織慢了好幾拍。這60年來,歐洲聯盟、東南亞國家協會、非洲聯盟、甚至加勒比海共同體(Caricom)和位於南美的安地斯條約組織(Andean Community)都蓬勃發展,唯有OAS還在慢吞吞地原地踏步。

     但南美洲的12國終於夢醒,了解求人不如求己。2004年底在祕魯庫斯科市(Cuzco)舉行第一次元首會議,發表宣言。2006年底,也在玻利維亞舉行第二屆高峰會。今年5月24日,「南美國家聯盟」(西班牙文Union de Naciones Suramericanos,簡稱UNASUR)終於在巴西總統魯拉(Luis Inacio Lula da Silva)主持下,在巴西里亞(Brasilia)正式成立。

     UNASUR號稱團結南美洲大陸12國,依英文字母為序,有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蓋亞那、巴拉圭、祕魯、蘇利南、烏拉圭和委內瑞拉。

     這些國家的總面積,加起來有1771萬5336平方公里,總人口達3億8243萬3000人。國內生產毛額(GDP)總值名為2.3兆美元,如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則有3.92兆美元。每人平均生產值是6005美元,按PPP計算則為1萬378美元。

     南美國家聯盟成立大會通過了許多重要決定:目前由智利女總統巴契列特暫代主席,以後每年輪流一次。UNASUR的總部將設在厄瓜多首都基多(Quito)市,尚未選出的祕書長就在那�辦公。未來的南美統一國會,則選在玻利維亞的科恰班巴市(Cochabamba)。至於南美銀行(Banco del Sur)預定以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Bogota)為總部,雨露均霑。

     為促進南美整合,2年前首次峰會設立的特別委員會究竟改稱政治委員會或代表大會,還在研究中。但這12國的外交部長,每6個月必須開會一次;南美洲所有合作機構,如南美共同市場(Mercasur)理事主席等人,均將列席外長會議。其他部長級會議,如能源部長等,則隨時視需要召開。

     讀者們請暫勿著急,到今天為止,UNASUR還只是紙上談兵。計畫一大堆,看起來很嚇人,但以南美洲人的性格,與各國間錯綜複雜的恩怨關係,能否實現,仍有待事實證明。

     南美國家聯盟本預定在今年3月成立,為何拖到5月底呢?因為就在3月5日,哥倫比亞總統烏里貝下令陸空軍越界進入厄瓜多,攻打反政府的左派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基地。這兩國吵得不可開交,怎能談合併統一?

     哥國政府宣稱,在FARC基地擄獲的文件顯示,委內瑞拉左傾的查維茲總統曾撥款3億美元,資助游擊隊活動。據傳哥國軍機支援地面攻擊行動時,曾使用美國在厄境內租用曼塔空軍基地,因而美國也被捲入爭議。第二天拉奧.卡斯楚掌權的古巴立即與哥國斷交。可見高談闊論掩蓋不住根深柢固的裂痕。

     從另一方面看,南美經濟統合是勢在必行之路。UNASUR預定6年後互免部分關稅,再等5年就全部免稅。現在這12國的人民,只要持有本國身分證,已可免簽證自由進出其餘11國。南美洲還有些遺留的英國殖民地,則讓它們自生自滅。

     在計畫中的還有能源合作,將12國供電系統連結起來,互通有無。明年底,第一條從大西洋岸到太平洋岸的兩洋公路(Interoceanic Highway)就可完工。各國基礎建設也將統一標準,學歐盟一樣,走向整合的不歸路。

庫萊斯油田 經濟新綠洲

沙烏地阿拉伯準備斥資100億美元,開採東部荒漠中的庫萊斯 (Khurais)油田,希望明年6月時能夠每日增產120萬桶原油。在油價迭創新高的當前,這塊鳥不生蛋的荒漠,儼然已成為世界經濟寄望的最後綠洲。

1957年就已發現的庫萊斯油田,位於較難開採的地理位置,是沙國迄今尚未開採的兩處最大油田之一,與附近較小的吉芳與馬札里油田加起來,合計蘊藏量約270億桶。

由於國際油價不斷飆新高,美國也持續對沙國施壓,要求提高產量。在此情況下,位利雅德西方約160公里的這片荒漠,似已成世界經濟最重要的一塊寶地。

沙烏地阿拉伯希望到2009年底時,能將原油日產量從目前的1100萬桶提高到1250萬桶,而庫萊斯油田的開採就是增產成敗的希望所繫。

【2008/07/01 聯合報】

背老婆世錦賽 冠軍獲與老婆等重啤酒

歐新社

芬蘭5日舉行第13屆背老婆世界錦標賽,吸引來自14國的49 對夫妻參加,地主國選手潘提卡南背著老婆,卯足勁奔過253公尺,並通過水坑等障礙,只可惜冠軍連續第11年被愛沙尼亞捧走。這項比賽也可以背別人的老婆參賽,但「老婆」的體重不得低於49公斤,冠軍獎品是相當於老婆體重的啤酒。

【2008/07/06 聯合晚報】

歐盟里斯本條約 波蘭拒簽

法國1日接任為期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艾菲爾鐵塔30日晚間燈火燦爛以示慶祝。但波蘭總統卡欽斯基1日表示他不會簽署里斯本條約,讓歐盟再度遇上難關。
路透

波蘭總統卡欽斯基1日表示,旨在簡化歐盟決策流程的里斯本條約上個月在愛爾蘭公投中遭否決後,波蘭簽署該項條約已「不具意義」,目前他不會簽署。

這項條約意在強化歐盟的領導中心,提升歐盟外交政策的效率及決策過程的公平性。卡欽斯基在大力促成此約的法國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首日如此表態,使歐盟面臨更多問題。波蘭如不簽署,里斯本條約將無法如期於明年元旦生效施行。條約必須獲得歐盟27個會員國全數通過始得生效。

波蘭國會已於4月批准條約,但仍須卡欽斯基簽署。詢以是否可能簽署里斯本條約時,卡欽斯基表示:「簽署已失去意義,但也很難預測最後的結果。」

波蘭國會眾議院議長柯莫勞斯基批評卡欽斯基的談話。他說:「這項表態使我既驚且憂,因為卡欽斯基曾經親自參與條約協商和草擬的過程。」他又說,卡欽斯基必須懸崖勒馬。

法國與荷蘭選民2005年相繼在公投中否決影響更深遠的歐盟憲法,各國多番折衝後,推出里斯本條約。法國總統沙克吉曾經居中促成里斯本條約,沙克吉30日深夜在巴黎向全國發表電視演說,闡釋他對歐盟的期許與規畫,表示:「歐盟已經出現一些問題。建構歐盟的過程出現某些失誤。」他又說,部分歐盟國家的公民認為,國家機構可能比歐盟更能保護他們免於受到全球化浪潮的衝擊,這是倒退的想法。

【2008/07/02 聯合報】

克什米爾動亂加劇 觀光與朝聖客遭攻擊

印度西北避暑及觀光勝地克什米爾夏都斯利那加,由於政府將一塊林地撥交印度教徒興建寺廟,招致當地佔人口多數的回教徒反對,認為當局有意移入更多印度教徒以改變人口結構,群起示威抗議,與警方發生衝突,至今已進入第七天,甚至連觀光客與朝聖客也遭到群眾攻擊。

據綜合印度媒體今天報導,包括斯利那加市內和市郊在內,當地暴動情勢加劇,至今已有一百多人受傷,僅昨天一天,就發生多處回教徒與印度教徒相互施暴事件,共有三十四人遭石塊擊傷或棍棒毆打受傷,其中兩人頭部傷勢嚴重。報導說,有五名警察遭到暴民攻擊受傷,一名警官傷勢嚴重。

報導並說,到當地旅遊的觀光客和朝聖客也遭居民敵視,並傳聞有觀光客搭乘的遊覽車遭居民扔擲石塊攻擊,導致多人受傷。

另據新德里旅遊業表示,最近計劃出團前往克什米爾的觀光團和朝聖團都已取消行程。至於何時恢復行程,由於克什米爾情勢惡化,近期內難以評估。

據報導,克什米爾由印度執政黨國大黨與地方回教政黨合組的聯合政府,也因在林地移轉問題上意見不合而分裂。執政伙伴之一的回教人民民主黨已在昨天宣布退出政府,使首席部長阿薩德領導的國大黨政府成為少數黨政府,面臨地方議會不信任投票表決的命運。

印度總理曼莫漢領導的新德里中央政府,迄至目前,仍未對克什米爾動亂表態。一般而言,除非事態嚴重到足以影響國家整體運作,印度中央政府通常不會介入地方政府事務。

位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克什米爾,一直是爭議最多的地區,血腥動亂頻仍。印、巴兩國也曾為克什米爾主權之爭,爆發過三次戰爭,目前處於停火狀態。

印度雖然控制了克什米爾三分之二地區,包括夏都斯利那加在內,巴基斯坦控制另外三分之一,但印屬克什米爾居民以回教徒居多數,傾向與回教國家巴基斯坦合併,迫使印度施以高壓和軍事統治。

這次衝突起因在於克什米爾所在的印度查摩暨克什米爾省政府當局,決定將一塊面積廣達四十公頃的林地撥交給當地的印度教社團「安瑪納寺廟委員會」。該社團每年籌辦印度教徒到位於克什米爾峽谷「安瑪納洞」朝聖的活動。

據說位於高山峽谷中的「安瑪納洞」內,有一山泉流下冰凍結成的天然冰柱,但印度教徒認為是印度教濕婆神的生殖器,每年蜂擁上山的朝聖者數以萬計。

印度克什米爾政府表示,將「安瑪納洞」附近的林地撥交給印度教社團,旨在興建臨時的住宿房舍和廁所等衛生設施,以安置每年此時蜂擁而來印度教徒的需求。但環保人士譴責此舉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要求收回撥交林地的決定。

對印度政府早已不滿的克什米爾回教徒,也強烈質疑政府當局的意圖。主張脫離印度獨立並與巴基斯坦合併的克什米爾回教激進組織也在旁煽風點火,指控印度政府試圖藉機大量移民印度教徒進入克什米爾,達到改變克什米爾人口結構的企圖。憤怒情緒高漲的居民終在上週稍早爆發,群體走上街頭示威抗議。

據報導,由於動亂持續,克什米爾大部分地區,包括夏都斯利那加及鄰近郊區,街頭商業活動全部停頓,政府機關不上班、學校停課,連一年一度的大學聯招考試也被迫停止。大多數的街頭上,幾乎人車絕跡,路面上佈滿了示威群眾連日來留下的無數石塊。

斯利那加以湖光山色優美著稱,常為詩人墨客譽為「人間最後的天堂」。但報導說,由於連日動亂不安,斯利那加和鄰近地區居民已面臨幾乎斷炊的困境。

稍早有報導指出,位於斯利那加南方約兩百公里的查摩暨克什米爾省另一重要都市查摩,居民以印度教徒為主,也受到斯利那加動亂影響。居民已發動多次示威,要求政府嚴厲反制斯利那加回教徒的抗爭,並揚言要封鎖前往斯利那加的道路,以阻止民生物資和糧食運往回教徒居住的地區。

【2008/06/29 中央社】

環境績效 瑞士第1台灣40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三十日電】

最新一期新聞周刊(Newsweek )報導,瑞士以95.5的高分(滿分100),在全球的環境績效指數(EPI)排行榜中高居第一,其他北歐國家及澳洲和紐西蘭也名列前十名。台灣以80.8分排名第40,緊追在美國之後。

該指數的評比細項涵蓋25個最易取得資料的項目,包括漁業、碳排放量、森林對水質的影響,以及評估一國環境是否適合人類與動、植物棲息。

環境績效指數由耶魯法律與環境政策中心和哥倫比亞國際地球科學資訊網中心共同製作,是目前評估各國環境保護成效的最佳指標。不出人意料,報告結果顯示,北歐的富裕小國名列前茅,飽受戰亂摧殘的非洲窮國排名吊車尾。令人訝異的是,國家大小不再是爛績效的藉口,因為在受評的149國中,前幾名有大國也有小國,名次殿後的國家也同樣看得到大國和小國身影。

中國大陸長久以來都拿窮國當藉口,宣稱負擔不起西方國家奢侈的環保意識。但EPI顯示窮國不見得環境績效差。中國排名105,在收入相當的15國中排最後一名,輸給越南。哥倫比亞是這15國中的榜首,要是哥國負擔得起環保意識,為何中國不能?

中國的整體環境績效在標準之下。中國的人口密度和成長壓力與東南亞鄰國不相上下,在保護棲息地的表現稍優於鄰國,但在工業汙染方面的得分遠低於鄰國。整體而言,中國環境嚴重傷害人體健康,在空氣與水汙染的排名慘不忍睹,城市籠罩著濃密的煤煙,而先進國家視為理所當然的清潔飲用水在中國並不普遍。

美國的環境績效排名39,表現在某些方面與中國類似。美國的環境績效得分在前10%富有國家中屈居倒數第三名,主因是在碳排放方面表現差勁。碳排放是導致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因此在環境績效指數中占很高的權重。美國和中國都因為依賴煤炭而在這個項目上拿低分。美國在發電產生的碳排放評比項目中拿38 分,財富與美國旗鼓相當的國家平均拿68分。

另外,歐洲的平均得分高於其他地區,法、德、英排名分別為第10、13與14名。亞洲排名較前的包括排名第21的日本,和第26的馬來西亞。

【2008/07/01 經濟日報】

世俗化vs.政教合一:土耳其的政治難題

【歐洲日報社論】

土耳其憲法法庭於六月初作出判決,裁定國會於今年二月間通過的允許婦女在大學校園內佩戴伊斯蘭頭巾的兩項憲法修正案,違反土耳其憲法有關政教分離的立國精神,應屬違憲;這是對伊斯蘭教色彩濃厚的土耳其執政黨正義發展黨的一次沉重打擊。更嚴重的是,如果沒有意外發展,憲法法庭並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進一步裁定正義發展黨為非法政黨,該黨擔任政府要職者,包括總統居爾、總理艾爾多安等七十多名政要,在五年內不得參與政治;如果真的發展到這一步,屆時土耳其的政治運作形同解體,後果之混亂複雜,簡直難以想像。

自一九九七年開始,人口九成為穆斯林的土耳其,為貫徹其首任總統,亦即土耳其共和國國父的凱末爾當初領導民族革命成功後,所宣示的政教分離世俗化立國方針,明令禁止戴有伊斯蘭教色彩的服飾如女性頭巾,在公眾場合出現。

穆斯林婦女戴頭巾,在一般世俗化國家常引起爭執,法國也曾因為穆斯林移民女性後裔上學戴頭巾的問題,出現長時間的紛擾。就土耳其而言,既然在憲法上明定為世俗化國家,則任何足以彰顯宗教意涵的規定或措施,都被視為違背憲政主義原則。居爾總統的夫人常年佩戴頭巾,就是經常被世俗化政黨指責批評的目標,而且一度成為反對居爾出任總統的重要理由。若非正義發展黨在去年七月的國會大選獲得壓倒性多數,掌控了總統的提名及選舉權,居爾不可能當選。

去年七月的國會大選,正義發展黨在全部五百五十名議員席次中得到三百四十席,取得一黨執政的絕對優勢。大選期間,該黨黨魁、現任土耳其總理艾爾多安曾多次明確宣示,該黨堅持民主與世俗的執政路線。然而,由於國家政治體系、政黨及民眾對於所謂「世俗化的標準」顯然有不同的理解,造成執政黨與反對黨,甚至一般民眾之間,經常發生爭議。

今年二月間,國會通過准許女性在大學校園佩戴伊斯蘭教頭巾兩項憲法修正案。執政黨的提案理由是,一九九七年以來,禁止女性在大學佩戴伊斯蘭頭巾的法律,導致許多穆斯林女性不能進入高等學府就讀,既違背憲法「人人有權享受國家機構同等待遇」,也違反憲法「任何人都不能剝奪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等規定。以法論法,此提案並無不妥,國會以四○三票贊成、一○八票反對的絕對多數,完成憲法修正案。不過,總席次五分之一的反對黨則堅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佩戴伊斯蘭頭巾是伊斯蘭教的政治象徵,違反土耳其政教分離原則。

此項憲法修正案通過後,反對黨及土耳其首席檢察官分別提出指控正義發展黨「已經成為違反世俗原則的焦點」,應當被禁止。檢察官還要求裁決對總統居爾、總理艾爾多安等該黨領導人,在五年內禁止從事政治活動。憲法法院受理該案後,經由聽證等法律程序,於六月初在十一名法官組成的憲法法庭,以九票對二票,接受檢察官的指控,裁決國會通過的該項法律違反土耳其立國基本原則。至於有關查禁正義發展黨,及禁止該黨領導人五年內不得從事政治活動的禁令,將於稍後另行裁決。

姑且撇開男女平權,及人人有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普世價值不論,信仰自由本是一般民主國家奉行不渝的核心價值。土耳其既然大部份人民信仰伊斯蘭教,則遵奉其戒律,包括婦女佩戴頭巾等習慣,只要不觸及現實的政治禁忌,本屬民眾的自我選擇;若據以剝奪眾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確實大有問題。然而,正義發展黨自去年完全執政,成為集國家所有權力,包括總統、總理及國會於一身的超級執政黨後,親伊斯蘭教色彩似較以往明顯;這次再以教育平等的題目,提出女性佩戴頭巾修憲案,難免讓堅持國家世俗化者認為,這是正義發展黨逐漸向伊斯蘭教國家傾斜而拋出的試金石。為此,不僅在野黨反對,司法部門明快處理,以捍衛土耳其世俗化為己任的軍方也密切觀察事件的發展。他們擔心這是土耳其改變既定世俗化國策,走向政教合一的突破口,所以才會作出如此大的動作。

土耳其向被認為是一個奇特的國家︰民主,但不自由;開放,而又保守;寬容,卻很尖銳。現在正面對一場重大的政治風暴,相關各造如何在現實與情感、歷史沿革與國家安定等核心問題上尋求新的平衡點,確實是很大的難題。

【2008-06-26/歐洲日報】

以色列脆弱的和平

以色列政府證實,經由埃及斡旋下,以色列與控制巴勒斯坦人自治區迦薩走廊的「哈瑪斯」組織(Hamas)達成停火協議。若真停火,以色列國境南部將不再受恐怖分子由迦薩地區發射的火箭及火箭彈攻擊
以色列政府證實,經由埃及斡旋下,以色列與控制巴勒斯坦人自治區迦薩走廊的「哈瑪斯」組織(Hamas)達成停火協議。若真停火,以色列國境南部將不再受恐怖分子由迦薩地區發射的火箭及火箭彈攻擊,迦薩與以色列之間各通道的限制將會放寬,以順利運輸民生物資,範圍更大的商業通道預計也會放寬。順利的話,以色列、哈瑪斯、巴人自治政府及「歐洲聯盟」將重新展開談判,討論重新開放迦薩與埃及之間的「拉法」通道的議題。

哈瑪斯崛起於1987年,屬於回教遜尼派(Sunni)的武裝團體,擅於對以色列平民百姓及軍事設施進行包括人肉炸彈等等的武力攻擊,黨綱仍宣稱要以武力消滅以色列來建立巴勒斯坦回教國家。哈瑪斯至今仍被美國、加拿大、日本列為恐怖組織;哈瑪斯在約旦則是被禁止的。而歐盟則是將其歸類為參與恐怖活動的團體而嚴加限制而已。

雖然如此,自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領導人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去世後, 哈瑪斯即迅速在迦薩(Gaza)、卡其亞(Qalqilya)和內布斯(Nablus)區贏得巴人支持。2006年1月選舉大勝,哈瑪斯在共132席的議會裡面贏得76席,而執政的「法塔」組織(Fatah)只拿下43席;法塔係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領導(Mahmoud Abbas)。顯見,哈瑪斯對以色列堅持的武力抗爭路線不僅贏得大多數巴人認同,且因致力於加薩走廊及西岸(West Bank)興建醫院、圖書館、學校等等的努力,得到回報。這些作為確實讓巴人轉而對法塔組織產生腐敗及無效率的不滿情緒。

不過也因為如此,哈瑪斯與法塔之間的內部衝突不斷,造成許多巴人枉死。雖然阿巴斯主席去年6月宣布哈瑪斯武裝部隊為非法組織,但哈瑪斯成功在加薩走廊驅逐親法塔武裝力量,穩定控制加薩走廊地區並成為根據地以火箭等武器攻擊以色列南部。以國不僅展開陸、空反擊並同時實施強硬的經濟制裁,企圖向哈瑪斯施壓要求停止攻擊,希望同時削弱哈瑪斯在迦薩的地位。但迦薩百姓生活也因此大為惡化,只有加深巴人對以色列的反感而已。

今年4月21日哈瑪斯領導人馬下艾(Khaled Meshal)雖與美國前總統卡特見面會談,但哈瑪斯堅持以國須撤出1967年以後因戰爭所「侵占」的領土並允許巴勒斯坦難民回鄉,會談當然也是無疾而終。另外,不要忘了,哈瑪斯至今仍不願承認以色列在中東生存的權力,以色列官方也仍維持不與之打交道的立場。目前的停火協議,實有待時間觀察。

真和平vs.假和平

為何不樂觀?首先,在埃及的協調下,以色列聯合政府總理奧爾莫特(Ehud Olmert)打破以往一貫不與哈瑪斯恐怖組織打交道的立場。在深受金錢醜聞風暴且民調低迷的情況下,奧姆莫特總理此舉將會讓他更處難堪境地,人民要求下台的聲音勢必會更高。雖然奧爾莫特總理希望利用停火協議談判來轉移國內對他不滿的焦點,但結果只是更消弱其執政威信而已。

再者,不可否認,以色列對加薩地區的經濟封鎖成功壓迫哈瑪斯領導人在埃及的協調下停火,加薩人民不僅可以緩口氣,惡化的人道情況也可得到舒解。但哈瑪斯各派系的武裝力量是否在未來真的會遵守?這也是為何以色列軍方仍然強調,雖然會遵守停火協議,但軍事上的準備仍會繼續,隨時反擊,以防萬一。哈瑪斯也放話說,如果以色列不遵守協議,哈瑪斯會隨時再起攻擊。

未來的觀察重點在於,哈瑪斯領導人是否能夠真正約束各武裝派系力量,遵守協議?各派系領袖是否真能夠自制?嚴格說來,這種因現實考量,非雙方真心打開心胸追求和平的協議,其效力與永久性是令人懷疑。

或許,只有美布希總統對中東和平表示樂觀。布希在五月以色列慶祝建國60週年時說,「以色列不僅會在未來慶祝其120週年,而巴勒斯坦人民也將會有自己的祖國,自己遵守的法律,拒絕恐怖活動的民主政府」。不知道是否因為自己即將下台的緣故,布希的言論異常的樂觀與高調,但阿巴斯主席在接受電視訪問時所說的言論,已說明一切。他說:「那裡有兩個不同的民族,同時居住在這片摯愛的土地上─一個正熱烈慶祝建國紀念日,而另一個正感受到流離失所的痛苦。是結束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痛苦的時候了。」

檢驗歷史,以巴衝突牽扯的不僅僅是國家利益而已,其實更是一場宗教信仰之間的戰爭。這是一場無休止盡的戰爭。當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巴勒斯坦土地分割的決議案後,在埃及開羅的阿拉伯學者們就發起了「全球保衛阿拉伯巴勒斯坦聖戰(Jihad)」 運動,運動宣稱保衛巴勒斯坦領土是每一位穆斯林的責任。每一位採取敵視態度對待以色列的阿拉伯領導人,都是堅定的信仰者,深信這是真主阿拉的指示,保衛這塊神聖的土地。

對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具優勢的以色列人來說,60年過去了,國家其實仍是處於不安全的環境中,欠缺和平。無怪乎,許多國際政治觀察家對中東是否能擁有真正的和平表示,難解!

【2008-06-27 聯合新聞網】

砸3500億美元 杜拜打造遊樂王國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道瓊社二十五日電】

華爾街日報報25日導,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邦正利用大筆油元,與美國大型娛樂公司合作興建主題式樂園,投資總額高達3,500億美元,希望2015年前每年吸引1,500萬名遊客。

杜拜是全球成長迅速的熱門旅遊地點,去年吸引700萬名遊客,2010年以前上看1,000萬人。杜拜當局決定未來12年斥資3,500億美元推動休閒活動計畫,興建滑雪渡假村、虛擬時光隧道遊樂場,以及容納超過100隻機器恐龍的侏儸紀公園。美國娛樂市場成長鈍化,促使主題樂園業者紛紛朝海外擴張,特別是在產油豐富的中東地區尋求合資機會。杜拜提出的交易令美國業者難以抗拒。

為了興建能與其他對手匹敵的遊樂園,杜拜已敲定幾筆大型投資,合作對象包括全球最大主題樂園公司Six Flags、奇異(GE)旗下的環球電影公司、伯仕娛樂公司(Busch Entertainment)與瑪佛娛樂公司(Marvel)。當地建商負責提供每宗建案數百萬美元的資金;美國娛樂公司則收取授權、使用與管理費。

Six Flag承包的杜拜樂園(Dubailand)造價1,100億美元,佔地280平方公里,是佛羅里達迪士尼樂園的兩倍大,裡面有主題旅館與運動設施,完工後將成為杜拜的旅遊地標,未來每天可望吸引4萬人;瑪佛娛樂公司斥資9億美元的首座超人主題樂園,則以蜘蛛人與綠巨人浩克等漫畫人物為特色。

杜拜當局對這些計畫信心十足。杜拜旅遊部門商業開發執行總監羅曼說:「我們不試圖吸引特定地區的某一型遊客,而會提供多樣的娛樂,讓人人各取所需。」

除了面對來自澳門、香港、新加坡、南韓與中國等國的競爭,杜拜還必須擊退來勢洶洶的鄰近國家。研究機構Global Futures and Foresight指出,到2020年止,整個波斯灣地區將投入3.63兆美元發展休閒產業。

離杜拜兩小時車程的阿布達比,即挾著龐大財富打造世界級的文化中心,將在境內的快樂島(Saadiyat Island)興建巴黎羅浮宮與古根漢等知名博物館的分館,並與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合蓋娛樂中心,館藏約4,100部電影。

此外,華納兄弟公司也計劃在當地興建遊樂場、旅館與電影院。未來賽車迷甚至還可造訪一座法拉利主題樂園,內有F1賽車跑道。

【2008/06/26 經濟日報】

以巴爭端大事記

 
【聯合新聞網╱許惠雯╱製表】
以巴爭端大事記
2008.6.17
以色列與加薩的巴勒斯坦強硬派團體同意,雙方從19日起實施第一階段停火。這次停火是在埃及協調下達成。哈瑪斯領導人說,加薩地帶停火將持續6個月。以色列國防部長巴瑞克表示,談以色列與哈瑪斯達成加薩停火協議,「還太早」。
2008.4.16
3名以色列士兵在巡邏加薩走廊邊界時,懷疑巴勒斯坦武裝成員準備入侵邊境制止時,遭巴勒斯坦武裝份子伏擊,2名以色列士兵當場被擊斃,1人送醫後不治死亡,以色列隨後反擊,至少有1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2008.3.5
美國國務卿賴斯表示,儘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對以軍持續在加薩的軍事攻擊有歧見,她已獲以巴雙方承諾將恢復和平談判。
2008.3
以色列部隊1日與2日在加薩走廊實施陸、空攻擊,掃蕩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總計造成116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暫時中止與以國之間的和談及各種接觸。
2008.1
布希於9日至11日訪以色列,在他來訪期間,分別會晤了以色列總理歐梅特、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並要求以巴雙方盡量在和平談判上努力。但在他離開不久,以色列就對加薩走廊展開陸空攻擊,一週內至少殺死了30名巴勒斯坦人。
2007.12.3
繼在美國安納波里斯舉行的和會重啟中東和平進程後,以色列釋放429名巴勒斯坦囚犯。這是自哈瑪斯組織6月中旬佔領加薩走廊後,以色列第三次釋放巴勒斯坦囚犯,目的在拉抬與哈瑪斯對峙的阿巴斯的聲勢。以色列政府曾於2007年7月和10月相繼釋放255名和87名被關押的巴勒斯坦人。
2007.11.27
美國召集的中東和平會議在華府近郊的安納波里斯市舉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代表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目標是2008年底之前達成和平方案。但長久以來阻礙雙方和平進程的關鍵問題,包括約旦河西岸屯墾區、巴勒斯坦建國疆界等,都沒有實質進展。
2007.10.10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首次提出巴方希望未來建立的獨立國家的具體面積,他說,巴勒斯坦人希望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共計6,205平方公里的領土上建立一個獨立國家。
2007.9.19
以色列宣布,將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掌控的加薩走廊列為「敵對實體」,將減少對加薩走廊的燃油、電力供應,並限制基本民生物資輸往當地,以報復巴勒斯坦民兵利用火箭攻擊以色列領土。
2007.7.20
為了展示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的支持,以色列釋放255名巴勒斯坦囚犯,是2年來釋放人數最多的一次。
2007.7.18
法國與巴勒斯坦當局簽署了一項預算經援協定,法國將提撥1,500萬歐元資助巴勒斯坦。
2007.6.17
巴勒斯坦內訌,由法塔掌控約旦河西岸,哈瑪斯掌控加薩走廊。以色列保證加強支持溫和派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並考慮出兵加薩鎮壓哈瑪斯。
2007.4.24
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武裝份子對以色列發射了數十發火箭和迫擊砲,哈瑪斯隨後承認攻擊,這項行動等於是破壞了2006.11.26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在加薩走廊停火的決定,此後雙方武裝攻擊不斷。
2006.6.28
以色列為了報復一名以國士兵在加薩走廊遭巴勒斯坦好戰組織綁架,大規模攻擊加薩走廊。這是以方2005年撤出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屯墾區以來,首度陸空兩路夾擊加薩地區。同年11月25日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共識(26日生效),但巴勒斯坦民兵團體拒絕接受。
2005.8.15
以色列開始自加薩走廊撤出屯墾戶和軍隊。
2005.2.8
在中東高峰會上,以色列總理夏隆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宣布雙方停止暴力相向,結束以巴4年多來的流血衝突,使停滯4年的中東和談重回正軌。
2004.10.26
以色列國會通過總理夏隆所擬撤廢加薩走廊全部屯墾區和約旦河西岸4個屯墾區的方案。這是以國國會有史以來首次批准撤廢猶太屯墾區,將使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領土,結束1967年中東戰爭中占領的部分土地。
2000.9.29
由於中東和平談判代表未能解決最具爭議的耶路撒冷和聖地最後地位問題,猶太教與回教皆視為聖地的耶路撒冷東城「神殿山」成為流血戰場,和平進程推遲。
1993.9.13
以、巴正式簽署奧斯陸和平協議,以色列正式承認巴解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而巴解也承認以色列人的生存權。
1993.8.29
以國宣布與巴解原則達成加薩與耶律戈地區先行自治的協議。
1988.11.15
巴勒斯坦民族議會宣布巴勒斯坦獨立建國,並接受聯合國第242號、338號決議案,間接承認以國生存權。
1987.12.8
約旦河西岸及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展開反對以色列占領的暴亂活動。
1974.11.22
聯合國大會承認「巴勒斯坦人享有主權及國家獨立的權利」,並給巴解聯合國觀察員身分。
1973.10.22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338號決議案,要求執行第242號決議案。
1967.11.22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42號決議案,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巴解不予接受。
1967.6.5-1967.6.11
以色列攻占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及戈蘭高地。
1964.1.17
阿拉伯聯盟高峰會決議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簡稱PLO、巴解)。巴解於1964.5.28在耶路撒冷正式成立,擬定憲章,翌年再予修訂,確立武裝鬥爭為解放巴勒斯坦人的唯一路線。
資料來源:聯合知識庫
 
2008/06/24/聯合新聞網】

 

一條種族隔離路 一塊分裂的土地

【王先棠譯】

以色列正在興建一條穿越耶路撒冷東邊約旦河西岸地區的道路,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都能用這條路,但得各走各的。

這條路是四線道,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各用兩個車道,雙方車道以造型類似耶路撒冷石塊的混凝土高牆分隔,這種裝飾顯示,這條路會永遠存在。以色列這邊有許多出口,巴勒斯坦人這邊出口很少。

在以色列前總理夏隆執政期間規劃這條公路的人員表示,開闢這條路是為了讓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周圍闢建更多屯墾區,把耶路撒冷城區與約旦河西岸徹底分開,但也讓巴勒斯坦人能在以色列領土內南北往返無礙。

參與2000年大衛營會談、專長地圖學的陸軍備役上校修爾•阿瑞里說:「美國人要求夏隆讓巴勒斯坦國土保持連續完整。這條路就是夏隆的回應,他要為巴勒斯坦人在拉馬拉與伯利恆之間開一條路,但這條路不能通往耶路撒冷。這個辦法可以連接約旦河西岸各城,同時保持耶路撒冷統一,防止巴勒斯坦人無限制闖入東耶路撒冷。」

在當地占大多數的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屯墾區居民不同,他們無法在被以色列隔離路障重重包圍的區域內離開這條公路或開進耶路撒冷,連進入以色列1967年占領的耶路撒冷城東區也不行。

巴勒斯坦人的車子必須通過高架橋下路段,有時走橋梁,以色列人則有交流道下公路,轉彎就能進入連接道路。未來,持有以色列身分證或耶路撒冷特許通行證的巴勒斯坦人,可以開上以色列人專屬車道。

總理歐梅特主持的以色列政府,近來向巴勒斯坦作出和解姿態,還表示以色列將盡其所能,讓巴勒斯坦建國計畫更順利。不過,歐梅特和夏隆一樣,都曾表示,以色列希望巴勒斯坦國土不要越過耶路撒冷城以東。

律師丹尼爾•謝德曼在耶路撒冷一個推動以巴合作的以色列團體「城市人民」擔任顧問,對他來說,這條路象徵未來路途的坎坷,幾乎讓以色列占有東耶路撒冷全區及圍繞該地區的環形屯墾帶。

這條路能讓住在北方拉馬拉附近的以色列屯墾民快速進入耶路撒冷,免於遭受周圍巴人攻擊,並有助於確保馬阿萊阿杜米這個大型屯墾區(耶路撒冷以東有32,000人口的郊區,他們大部分在耶城上班)繼續由以國控制,以色列還打算保留馬阿萊阿杜米與耶路撒冷之間占地12平方公里、目前無人居住的埃爾。

謝德曼說:「這就是把馬阿萊阿杜米與埃爾兩地劃歸耶路撒冷,而以色列還能說:『你看,我們對巴人很好,他們領土完整。』」他補充道:「巴勒斯坦人用的路是16公尺寬,以色列盤算的土地連續的巴勒斯坦國,也是16公尺寬。」

著名的巴勒斯坦地理學家卡里爾•土法吉說,這條路「是夏隆計畫的一環,一個國家裡有兩個國家,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各有自己的路。」他說,到最後,「就算以色列人口口聲聲說存在,巴勒斯坦國還是消失了。」

他說,巴勒斯坦國沒了,「有的只是一個屯墾人的國家與一個巴勒斯坦人的預建城區,被以色列屯墾區的狹長地帶切成3塊,彼此之間只有窄路相連。」

記者請以色列政府發言人大衛•貝克發表意見,他說:「這些道路的安全措施已經到位,旨在保護以色列公民。安全措施與其他事情無關。」

以色列曾向美國保證,目前不會在埃爾興建住屋,並凍結營造3,500間民宅的計畫。

但土法吉說,不管以色列給華府什麼承諾,他對以色列一意孤行打造未來的手段充滿疑慮。他說:「以色列蓋那些公共設施,是為保住埃爾,讓埃爾圍繞耶路撒冷。以色列人要把這塊區域的巴人減到最少,再把以色列人增到最多。」

(來源:紐時週報)

【2007-08-20 聯合報】

以色列自行謀和 中東和平新契機?

【歐洲日報社論】

美國對中東局勢的主導權似乎出現鬆動,連既往一直唯美國馬首是瞻的以色列都擺明要走自己的路,而不再只以美國在中東的打手自居。這顯示:隨著布希任期逐漸進入尾聲,以及美國是否自伊拉克撤軍的議題繼續升溫,國內民意已不可能支持布希對伊朗動武,包括以色列在內,相關各國均開始為「後布希時代」的中東情勢展開布局。近日出現的兩項新發展,一是以色列與敘利亞自行宣布恢復和談,而將美國摒諸於外;二是黎巴嫩各派系在阿拉伯國家調停下同意組新政府,並承諾真主黨在新政府擁有否決權。凡此,均非出於美國授意。

以色列和敘利亞在土耳其穿針引線下舉行的談判已獲顯著進展,達成的實質協議是:以色列同意將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中奪取的戰略重鎮戈蘭高地歸還敘利亞,以交換敘利亞允諾停止支持巴勒斯坦的哈瑪斯及黎巴嫩的真主黨等反以激進組織。以色列總理歐梅特顧及布希的顏面,特地在談判條件中加入要求敘利亞「疏遠伊朗」的字句;但這只因美國在以敘談判前仍在大肆抨擊敘利亞「支持恐怖主義」。為了避免因美方干預而使得談判陡生變數,敘利亞接受了以色列對協議文字的臨時修正,目的當然是不願收回戈蘭高地一事再起波折。

在美國增兵伊拉克之後,伊境原先岌岌可危的情勢雖已轉趨穩定;但這狀況,與伊拉克政府能充分控制各大交通線,壓制到處流竄的反抗軍,以確保美國在當地的石油利益,畢竟仍有不可企及的距離。布希政府一度在右翼鷹派主導下,打算以進攻伊朗、擴大占領來掩蓋其伊拉克政策的失敗;但終因無法違逆民意而不得不放棄該項計畫。今年二月,布希邀約歐梅特及阿巴斯到華府協商以巴停戰及巴勒斯坦建國問題,達成以土地換取和平的初步結論,以巴和議等於又回到了原點。布希企圖藉此表示他在中東和平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

但阿巴斯領導的巴人自治政府,其實並無壓制哈瑪斯在加薩走廊進行激進活動的能力;為了戳破布希主導的以巴和談並無實質作用,哈瑪斯又連續發動數波攻擊,終於使以色列痛定思痛,覺悟到若欲尋求長久的和平安排,仍須直接與長期對哈瑪斯及真主黨提供軍械支援的敘利亞舉行談判。而敘利亞則感知到一旦成為美以必欲去之而後快的目標,首當其衝,難免會遭到像伊拉克般的悲慘命運,也認為有與以色列單獨媾和的必要。既然以色列答應歸還戈蘭高地,敘利亞當然希望能見好就收;以敘在土耳其的談判進行得非常順利,其故在此。

不過,歐梅特雖然排除美國的干預,下定決心,兌現以土地換取和平的承諾,故而尋求與巴勒斯坦及敘利亞同時達成和平協議,以期擺脫黎南真主黨與加薩哈瑪斯的長期血腥糾纏;但他的內閣在以色列國會只掌握微弱多數,加以他本人又面臨貪汙罪的調查程序,處境頗為難堪,若無其他同盟政黨的支持,則和平協議不可能通過。但目前歐梅特所倚賴的右翼宗教政黨「新諭黨」已表明反對交出戈蘭高地,甚至不惜為此退出內閣;因此,歐梅特除非取得反對黨聯盟中至少十席的倒戈而重組內閣,否則以敘和約不可能簽訂。更何況,美國的態度也是重要變數。

美國之所以反對以敘和談,布希甚至在訪問中東時特地赴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說,將所謂「和恐怖分子及激進分子談判」比喻為二戰前英國姑息納粹,究其原委,並不是因為布希政府還想以武力手段一舉解決伊朗與敘利亞;而是因為它對以色列居然自作主張,事前不與美國商量便宣布與敘利亞媾和,感到意外。在過去這段時期,為了是否對伊朗、敘利亞進行先制攻擊,美以軍方接觸頻繁;當布希決定放棄動武而改採外交手段以孤立伊朗時,也主動安排了歐梅特與阿巴斯的和會。這對一向習慣於單邊主義思維的布希而言,已屬難能可貴。

所以,布希對此次以色列竟然自行其是,在未先知會美國的情形下逕自透過土耳其安排與敘利亞的媾和活動,顯然相當憤懣。但因以敘談判十分順利,加以黎巴嫩局勢在各派系同意合作參加新政府之後,也明顯轉為安定;倘若敘利亞果真遵守協議,不再提供軍火支援哈瑪斯與伊拉克境內的反抗軍,則對美國孤立伊朗的戰略部署,更有立竿見影的助益;基於這些理由,布希政府實在不能公開反對歐梅特的行徑,只能婉轉批評一番。事實上,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折騰已久,如今布希任期將屆,以巴敘黎等中東各方勢力準備自行解決爭端,也無非是對布希式美國霸權的一次反彈罷了!

【2008-05-31 歐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