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6日 星期一

走過400年 黑人不再是3/5個人

  • 2009-01-20 中國時報 【劉屏╱華盛頓十九日電】

     星期天,華府寒風刺骨,林肯紀念堂延伸到國家廣場,氣溫只有攝氏零下七、八度,人潮卻愈聚愈多,熱烈揭開了美國總統就職大典的序曲「四海一家」音樂會。他們要做歷史的見證人,見證四百年來第一次。

     美國的評論家說,「迎接新總統,無非要展望未來,可是這場音樂會卻讓人感受歷史」。的確,不論在現場,或透過轉播,似乎都可感受到強烈的歷史情懷。就在同一個地點,一九六三年,馬丁路德.金恩發表著名演說「我有個夢」,期待「孩子不因膚色而遭論斷;昔日黑奴之子與昔日奴隸主之子能同桌而坐」。這位黑人牧師五年後死於暗殺,但他的後人看到了夢想實現,他的後人當然也成為這場音樂會的貴賓。音樂會次日,即就職大典前一天,是金恩博士的紀念日,早已是國定假日。

     國家廣場位在白宮對面,過去曾經是市場─黑奴交易市場。旁邊的林肯紀念堂,紀念著解放黑奴的林肯總統。另一端不遠處是國會圓頂大廈─黑奴興建的。

     美國獨立宣言主張「人皆生而平等」,可是此處的「人」,指的是白種男性。美國憲法第一條規定,計算人口時,「自由人民之外,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換言之,黑人只能算是五分之三個人。

     如今,誠如一家大報曾下過的標題,「旅程已到終點」,因為從奴隸而自由,從自由而平等,從「平等但隔離」,到真正的種族融合,已經走過了四百年的艱辛路。

     這場音樂會眾星雲集,百萬人和著、拍手、甚至舞動(儘管極其擁擠)。讓人想起,在歐巴馬當選的當晚,一位白人退休外交官說,他從來沒有「這麼以身為美國人自豪」。他說這句話時,眼角濕潤。

     離開國家廣場,到了國會大廈前,見到一位黑人大漢萊恩手舉大型標語,寫著「黑奴走入歷史」。「黑奴不是早在一八六三年就解放了?」「沒錯,可是直到歐巴馬當選,我才真正覺得我完全自由了」。

     一、二公里外,《華盛頓郵報》正舉辦歷史回顧展,名為「走過歲月」。從其中可看出,在古巴危機、登陸月球、水門事件之外,民權運動進程經常是郵報的頭版頭題,例如艾森豪總統下令軍隊護送黑人學生入學等。經歷過飲水機、廁所都必須黑白分用的年代,無怪乎有人不辭千里,開車到華府出席歐巴馬的就職大典。

     音樂會上,有風行多年的歌謠,《這是你的土地,這是我的土地》,象徵種族界線逐漸消失;也有九一一後,史普林史汀的作品《興起(The Rising)》,代表著全民的心境:後顧漆黑,前方茫然,但我們要奮起,把你的手交在我的手裡;讓我感覺你的手臂環繞我,讓我感覺你的血與我同流;有光耀,有憂傷,有慈悲,有懼怕,但是人生有夢,那就是祝福。

俄烏天然氣爭執擴大 鄰國遭殃

  • 2009-01-05 中國時報 【潘勛╱綜合四日外電報導】

俄羅斯與烏克蘭為天然氣欠款而起爭執,影響範圍進一步擴大到其他東歐鄰國,波蘭、匈牙利等國均表示,天然氣管路接收到的氣量已減少。而「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則表示,將另謀其他管線輸出給「歐洲聯盟」成員國,不能再仰賴行經烏克蘭的輸送管線。

     烏克蘭總統尤申科的能源問題代表索科洛夫斯基三日警告,要是俄羅斯維持目前向歐盟國家的供氣量,那麼烏克蘭境內天然氣輸送管道十到十五天後,將出現「嚴重技術問題」,屆時可能被迫中斷向歐洲國家輸氣。

     除波蘭、匈牙利之外,東歐的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也表示,由天然氣輸送管道接收到的供氣,其氣壓逐漸減弱,保加利亞當局則表示可能須限制國內天然氣的使用量。

     俄羅斯斷絕供應天然氣給烏克蘭已達兩天;類似的爭執曾發生在二○○六年元月。但歐盟國家中,俄國天然氣最大客戶的德國則表示,目前還沒出現問題;南歐的義大利也表示未受影響。歐盟各國能源部長表示,將於五日召開緊急應變會議。

     俄、烏此波天然氣紛爭會影響到歐洲天然氣供應,係出於蘇聯時代遺留的天然氣輸送系統。該管道通過烏克蘭,把天然氣送到西歐的客戶。每當俄國中止向烏克蘭供應天然氣,而想調升價格,外銷給歐陸其他國家的天然氣便會遭殃。

巴西農奴 1人1天須砍蔗3000公斤

  • 2009-01-03 中國時報 【郭篤為╱巴拿馬二日電】

     南美巴西立法廢除奴隸整整一百廿年後,在地主與政客結合變相剝削下,新農奴又再度出現。權貴菁英巧取豪奪享受遠較開發國家更為富裕的生活,貧困農奴的處境卻僅堪與印度比擬。

     二○○八年終,北部亞瑪遜河流域帕拉(Para)州法庭對纏訟三年非法剝削工人形同變相農奴的「荷黑.穆川(Jorge Mutran)糖廠」案做出歷史性判決。該面積一萬八千公頃的糖廠被控在過去八年期間剝削五百卅六名工人,每人每天必須砍伐三千公斤甘蔗,換取每月約六千新台幣的酬勞。

     砍蔗工人被迫在糖廠福利社購買遠較市價為高的生活必需品,入不敷出的工人在未償付債務前無法脫離惡性循環,成為實質的農奴。

     法庭判決糖廠賠償每名工人約一萬新台幣,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賠償。八年期間該糖廠僅有十四人得以脫離持槍警衛的掌控,企圖逃脫卻被逮回的工人還得面對私刑,農奴下落不明時有所聞。

     巴西聯邦勞工部數據顯示,二○○八年聯邦警察與勞工部共聯手在北部亞瑪遜河流域數州進行一百卅三次突擊檢查,救出四千六百卅四名農奴,其中婦女與未成年兒童占四分之一。由於這些工人的生活環境極為惡劣,大多因飲用未經處理的河水而染病。

     巴西的地主菁英與農奴貧富極端懸殊,造成社會嚴重的不平等。「聯合國開發總署」對全球卅二國家的調查報告顯示,巴西頂端二○%的富裕階層「人力開發指數HDI」為○.九九七,較冰島的○.九六八、加拿大○.九六七和瑞典的○.九五九為高。而巴西最貧困階層的指數為○.六一○,較印尼○.六一三、巴拉圭○.六四四和越南的○.六二二為低,僅堪與印度的○.六○九相比,凸顯出嚴峻的現實。

伯利恆迦百農 同為聖地兩樣光景

  • 2008-12-29【中央社】

     耶穌的父母約瑟與馬利亞恐怕萬萬沒料到,二千年後追隨他們前來伯利恆朝聖的人們,需先穿過3層樓高的安全圍籬,通過軍管的嚴密證照查驗,才能換得一張許可入境證。

     伯利恆,新約聖經的靈魂─救主耶穌出世為人的降生地。耶穌降生伯利恆雖是上帝捎給世人平安訊息的確據,但如今的伯利恆卻是當前以巴衝突的焦點地區之一。

     2000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爆發「奧斯陸戰爭」,以色列軍隊曾一度佔領約旦河西岸的雷馬拉市以及伯利恆,以致朝聖的信徒與觀光客銳減。

     據統計,以往伯利恆每年接待的朝聖者與觀光客可達百萬人,但2002年衝突最激烈時,造訪伯利恆者不到8000人,近來以巴衝突緩和,今年到耶穌降生地參加子夜彌撒的人數即有1萬2000人。

     觀光客雖回升,但當地民眾對未來前途卻茫然。過去7 年間,基督徒人口不斷流失,全市近3萬人口中,已有3000人陸續遠離家鄉。剩下約2萬7000人口中,超過60﹪不僅失業,且生活水準低於貧窮線之下。

     偶有商家懸掛著一身豔紅的聖誕老人裝飾,但卻與冷清的伯利恆街道顯得格外不協調。隨性與店家聊上兩句,「靠當地上教堂的人根本無法維持生計」,「或許再過幾年,伯利恆將不再有基督徒,這不是不可能。」

     離開耶穌的降生地,往北一路穿越耶穌的故鄉拿撒勒,來到新約聖經所載耶穌「祂自己的城」迦百農。

     伯利恆因位於西岸被安全圍籬阻隔,失去耶穌降生聖地的應有光彩,而迦百農則因位處以色列境,又靠近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加利利海,仍有生命活水的朝氣。

     這座古城如今遍滿著耶穌傳福音顯神蹟的遺跡。包括五餅二魚餵飽5000人的五餅二魚大教堂,在加利利海底發現的第一世紀木船,考證為新約聖經所記載,耶穌在加利利海平靜風浪的確據,以及祂教訓人的會堂遺址。

     尤其鄰近約旦河與加利利海交界處的耶穌受洗地,一面長牆寫滿了各國不同文字,但皆為描述耶穌被施洗的經文,更有萬王之王的寓意在此彰顯。

     一邊是阻絕巴勒斯坦人與外界聯繫的圍籬,一面為歡迎全球信徒來此朝聖的榮耀長牆,以色列人以安全為由,對兩處聖地不同對待,所換得卻是伯利恆與迦百農兩種極端差異的光景。

     如同舊約聖經約伯記第12章25節所言,「他們無光,在黑暗中摸索,又使他們東倒西歪」,猶太人憑摸索與自我意志尋求平安不可及,仍鎮日生活在生命遭威脅的恐懼中。(本文附照片)971229

兩輪小黃「摩托塞」 曼谷趴趴走

  • 2008-12-28 中國時報 【梁東屏╱曼谷廿七日電】

▲曼谷計程摩托車大行其道。(梁東屏攝)

     全球經濟不景氣,許多行業都受到影響,不是減薪就是裁員甚至關門大吉,但是也有行業不但不受影響,反而愈來愈旺,被當地人稱作「摩托塞(Morotsai)」、盛行於曼谷的計程摩托車就是一例。

     根據曼谷市政府統計,目前全市大概有十萬台「摩托塞」,遍布於大街小巷,幾乎每個捷運車站也都有他們的據點。

     「摩托塞」的「運將」很好認,他們都穿著背心,顏色依地點不同而分為藍、綠、橘、紫、紅五種,上面印有編號,以及泰文書寫的服務地區。

     千萬別小看這件不起眼的背心,在最旺區的席隆路地段,最貴的背心一件要廿八萬泰銖(約台幣廿六萬)。這個背心就等同於「營業執照」,表示你可以在這個指定的區域內載客。當然背心價格的高低跟地區生意興旺程度成正比,最低的大約也要兩萬泰銖。不過這是一次性的付費。

     「摩托塞」的行規很單純,就是只能在自己的區域裡載客,目的地並不受限制,但是不能在其他的區域載客。

     「摩托塞」最早出現在一九八一年,隨後因為經濟發展造成曼谷交通日益惡化,逼得許多曼谷人不得不尋找變通的交通工具,穿梭自如不受塞車影響的「摩托塞」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到了九○年代,「摩托塞」已經蔚然成風,跟「嘟嘟車」一樣成為曼谷一景。

     近年來經濟不景氣,更多人捨計程車而就「摩托塞」,甚至很多失去工作的乾脆自己下海駕「摩托塞」。使得「摩托塞」更加蓬勃。這是因為「摩托塞」無須任何專業技術,任何只要會騎車的人都可以勝任。

     要變成「摩托塞」運將也很簡單,先找計畫營業地點的「摩托塞」頭頭商量,只要已經在當地營業的其他運將都同意,頭頭就會帶新來者到市政府的區辦公室辦理登記,手續完備之後再買件背心,就成了。

     一般「摩托塞」運將平均每天可以淨賺四百到五百泰銖,工作時間也可以自由調配,買件背心而免於失業的投資,算算還是頗划得來。

     過去可不是這樣。最初時「摩托塞」並未納入管理,都被當地的流氓控制,運將每個月按地區不同要繳七百到三千泰銖的「保護費」。根據一項報導,二○○二年時,黑幫從「摩托塞」運將收的保護費,每個月就有一億泰銖之譜。

     不過曼谷市政府在二○○三年介入,把黑幫深入的黑手斬斷,現在的「摩托塞」運將已經無須再繳保護費了。

     「摩托塞」運將的工作也並非只載人而已,他們也幫公司行號送貨、送文件,甚至也接受委託跟蹤調查外遇,有很多時候,警方也利用遍布各處的運將作為眼線,搖身一變為○○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