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去污名化╱玻利維亞小農︰可口可樂不能Coca!

自由時報20070317〔編譯羅彥傑╱美聯社玻利維亞拉巴斯十五日電〕
可口可樂真的一定得「可口」(Coca)嗎?玻利維亞的古柯(coca)種植業者就不這麼認為。這些農民希望可口可樂公司主動放棄「可口」名稱,因為這種味道濃烈的矮樹是南美洲安地斯民族的文化遺產,當地的古柯葉為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還被許多人奉為神聖的作物。

古柯葉為神聖作物

玻利維亞古柯種植業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建議國會為此修憲。該委員會十四日通過決議,呼籲總部設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可口可樂(Coca-Cola)公司,將公司名稱中的「可口」(Coca,即古柯)拿掉,並要求聯合國將古柯葉除罪化。

這項決議要求,「在商業名稱中冠上古柯之名的國際公司,應避免在產品名稱中使用此一聖葉之名」。在玻國首都拉巴斯東南方四百一十公里處的蘇克雷開會三天的古柯種植委員會,在莫拉萊斯總統的帶頭下,推動改善古柯形象的任務。古柯數千年來在安地斯山脈備受尊崇,但在國際間則因其為古柯鹼主要成份而惡名昭彰。

可口可樂公司十五日晚間發表聲明,聲稱其商標是「舉世最有價值與眾所認可的品牌」,受到玻利維亞法律所保護,聲明中並再次否認可口可樂曾使用古柯鹼作為飲料成份。玻國古柯種植業者說,對於該公司使用他們摯愛的古柯葉,卻不為它向全世界辯護,感到寒心。

全球光害嚴重 近七成人口看不到滿天星

自由時報20080726
圖為世界光害地圖,全黑的地區可視為無光害區,其次依光害程度由輕到重依序是深灰色區、藍色區、綠色區、黃色區、橙色區和紅色區。白色區是光害最嚴重的區域。(取自www.lightpollution.it網站)

30年間人均亮度 大幅增加了三倍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人工照明的光害到底有多嚴重?華爾街日報二十五日報導,目前全球已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無法見到星光閃閃的夜空。根據義大利天文學家所做的調查,將全球人工照明亮度除以總人口數所得出的「人均亮度」(lumens per capita),在一九七○年到二○○一年間增加了三倍,其結果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光害」。

為了不要妨礙天文觀測,由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夜空協會」(IDA)已經在七十五國招募了一萬兩千名會員,一起致力於降低光害。專家指出,由於人口增加、都市發展與照明科技的進步,現在即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鄉間地帶,晚上能看到的星星也只有約兩千顆,大約是過去幾個世紀觀星數目的一半。

嚴重的都市光害不只是周邊地區居民生態受到影響,根據美國一項針對四十五個國家公園的調查顯示,連遠在三百二十公里外的都市燈光,都能對國家公園內產生影響;就連最不受人為干擾的死谷國家公園,還是躲不掉一百九十三公里外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光暈,「只有月光才能蓋過霓虹燈」。

研究指人工照明 會增加罹癌風險

華爾街日報報導,這些無處不在的光害,可不只是讓人類看不到滿天星斗,或是讓科學家無法觀測天文現象那麼簡單,違反自然日夜循環的人工照明,不但可能破壞人類內分泌系統、引發病症,對各種野生動物也是浩劫。

雖然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按照自然規律晚間身處黑暗有助健康,但研究卻發現晚上還大放光明的壞處。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及以色列海法大學的兩份獨立報告就指出,人工照明會增加直腸癌及乳癌的風險。

哈佛的報告說,常值夜班的護士直腸癌的風險明顯增加;如果連續十五年,每個月都值超過三天夜班,將增加女性的直腸癌罹病風險。海法的研究則說,住在夜間還非常明亮區域的女性,比那些沒有環境光害地區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高了七十三%。

對動物也是浩劫 干擾繁殖及遷徙

光害對於野生動物的干擾一樣明顯,許多研究證實,夜間光照會干擾動物的繁殖期及遷徙模式,因為過度光照讓牠們無法判斷季節變化;另外,單以美國而言,每年都有數百萬隻鳥禽受到人工光源干擾而死於非命。

不過,許多人還沒體會到「黑夜」也是自然資源的一種,科學界也還沒有特別針對黑夜及光害進行大規模、有系統的研究。美國帕洛瑪天文台最近將開始的一項初步計畫,則是第一次利用光度監測儀對夜晚光度變化進行詳細記錄,他們的目標是利用無線網路串聯全球監測點,建立首個光害監測網。
台灣光害更嚴重 天文迷轉進高山

〔記者許敏溶、王萱儀╱台北報導〕台灣都市光害感受最深刻,莫過於追星一族天文迷,氣象局天文站技士鄭振豐表示,因為都市開發快速,燈害越來越嚴重,拍攝星象都必須長時間曝光,為了減少光害影響拍攝,天文迷都被迫轉進更高山區或更少民眾開車前往的地方,或者將相機仰角角度調高,例如從仰角十度調高到十五至二十度。

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助技師曾耀寰也表示,即使到了山上,光害還是會影響天文觀測。「到山上看,靠近地平線的邊邊都是亮亮的,那些都是光害。」他說:「從全球夜間衛星照片就可以看出來,台灣的光害相當嚴重。」

鄭振豐指出,這幾年來清境農場因為民宿越開越多,原本相機仰角不用太高,但現在得要調高一點,即使如此,有時原本應是黑色的天空,拍出來還是有點亮,有時照片底部更明顯,整張照片因此被破壞。

荷蘭老風車 重現風華

自由時報20080727
鹿特丹一座整修完成的老式4葉風車,現在仍用來磨穀子。為了重振這項荷蘭傳統特色,荷蘭政府斥資8000萬美元整修現存120座老風車,讓它們再現風華。(紐約時報)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在油價高漲的今日,荷蘭積極興建風車,除了為開發再生能源,也為了恢復荷蘭昔日的風車傳統特色。政府去年通過一項8000萬美元計畫,要整建120座老風車。

荷蘭政府打造出一區規模龐大的風車田,矗立著一座座有著3片細長葉片的白色現代化風車,現在正規劃興建第2區。這些風車是為了發電,而非磨麥子,不過當局同時也正在整建另一種又矮、外觀又樸素的風車,這種散佈在荷蘭鄉間的傳統風車就像鬱金香和高達起司一樣,是荷蘭的特色。

支持整修傳統風車的「荷蘭風車」組織負責人安迪希克說:「說重振或許太嚴重了」。然而,正因為擔心這項荷蘭最大特色可能會被漠視而消失,政府去年才通過斥資8000萬美元重建整修現存1040座傳統風車中的120座,為之前受限於經費無法整修的老風車注入活水。

安迪希克堅持,發電用的現代化風車應該要叫「渦輪」,而不是風車,還說4葉的傳統風車是逆時鐘方向轉,而3葉的現代風力渦輪是順時鐘,顯然是要強調兩者間的不同。

在移民改變荷蘭都市面貌、全球化吹進荷蘭帶來漸失獨特性的生活型態下,現代荷蘭人重拾對老風車的興趣,這股風潮是由尋找荷蘭傳統美食帶動的。風車建築修復公司Verbij Hoogmade負責人沃必希說:「這當中帶點民族驕傲。」

現年48歲的沃必希是第4代經營人,他家族的公司成立於1868年,最近他才完成一件190萬美元的案子,以古法重建蘇斯特鎮一座毀於1930年的風車磨坊,他說,當地居民對這座磨坊感情深重,有一名婦人甚至賣掉自己家把錢捐出來重建。他說:「一股興建風潮就要來了」。

不只荷蘭,沃必希也曾在日本造過4座風車,目前在美國有3座進行中,其中一座是全球最大風車之一:興建於1905年的舊金山墨菲大風車。他說:「這是我們手上最大的案子,很高興看到這些人都喜歡風車。」

法國漢堡大餐 一客台幣1700元

自由時報20080728
巴黎當地餐廳顧問塞繆兒,準備大啖Cafe Salle Pleyel所提供的高級漢堡。(取自紐約時報)
法國巴黎Cafe Salle Pleyel餐廳中,服務生將精美的漢堡送上桌。

編譯羅彥傑╱特譯

就算7月14日法國國慶日當天,你無法在香榭麗舍大道上欣賞7名傘兵如天降神兵般降落在薩科茲跟前,但還是能用當地新傳統來慶祝法國的偉大—大啖漢堡。

漢堡與起司漢堡數年前就已滲透到巴黎,但最近9個月才開始攻城掠地。觀光客今夏可能到訪的任何地方,包括聖傑曼大道的咖啡館、時尚圈流連之處,甚至三星主廚經營的餐廳,都可能找到鮮美多汁的牛肉漢堡,上面幾乎都會一成不變地灑上芝麻。

本地的餐廳顧問塞繆兒女士說:「它有一種禁忌、犯法,甚至顛覆的味道。用自己的手咀嚼,這是純然的退化。就天性而言,大家都樂此不疲。」

法國過去曾有一名廚師控告麥當勞並求償270萬美元,理由是一幅海報暗指他夢想吃到大麥克漢堡。正因如此,當前的漢堡熱對法國來說是驚人的轉變。漢堡幾乎是法國菜的反面—不拘小節、吃得一團亂、速食,以及充滿異國情調。

法國廚師雖擁抱道地美式食物,但也不忘本,致力於納入法式醃小黃瓜、鹽之花與新鮮的百里香。這些將漢堡口味本國化、甚至改良的嘗試,清楚顯示漢堡已然在法國生根。

名廚精緻烹調

巴黎若干一流名廚已接下這項挑戰。靠著精緻烹調而在2007年拿到第三顆米其林星的頂級飯店Le Meurice主廚阿葉諾,在其走休閒輕鬆路線的餐廳Le Dali推出厚實多汁的漢堡。 替他做麵包的麵包師傅拉洛斯,則是法國競爭最激烈的廚藝大賽冠軍。Le Dali的漢堡採用煙燻培根、萵苣、蒔蘿醃黃瓜、芥末、美乃滋與炸薯條,售價35歐元(約1700元台幣)。

米其林名廚艾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所開餐廳Le Relais du Parc所聘主廚柯畢葉,在一個諾曼式莊園裡烹調著合乎當令的炭烤漢堡。今夏,柯畢葉準備用明蝦與墨魚做出新口味漢堡,取代他在較冷季節推出的牛肉漢堡。

不過,所有的主廚都是頭一次做漢堡,因此不清楚要用牛肉的哪一個部位,譬如阿葉諾就很依賴他的肉販波爾頓內代勞。美式丁骨牛排是理想的部位,但法國沒有用丁骨的習慣,所以波爾頓內用一塊柔軟但味道差一點的里肌肉,混合一塊較硬、但好吃的前腰小牛排。

波爾頓內用銳利長刀將牛肉切成肉丁,然後用切肉刀剁碎,做成肉餅,在長鍋上覆蓋一層薄薄的橄欖油,然後煮成半熟。他沒放麵包、醃黃瓜、起司、特製醬料,只有放少許鹽之花。他說:「你能做到的是(漢堡)感覺與肉的香味,但毫無技巧可言。」但他的13歲兒子吐槽說:「這根本不是漢堡,老爸。裡面沒有麵包。」

(取材自紐約時報)

印度教徒歧視 穆斯林以暴制暴

【聯合報╱國際中心╱陳世欽】

美國「反恐中心」今年4月指出,印度去年死於恐怖攻擊的罹難者累計超過1,000人,除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動盪的戰區外,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全球恐怖攻擊最頻繁、死傷也最多的國家。

在印度發動恐怖攻擊的人成分相當複雜,作案暴徒包括印度東北部少數民族分離主義團體、旁遮普省意圖獨立的激進錫克教徒,以及東部、中部地區毛派共黨游擊隊。

不過,印度政府最常指控的兇手,是伊斯蘭極端分子,順便罵一罵信奉伊斯蘭教的鄰國巴基斯坦暗中支援這些激進團體。

印度1947年獨立之初即爆發慘絕人寰的印度教徒、穆斯林血腥衝突,從此埋下雙方長期緊張對峙甚至相互殺戮的禍根。

印度十億人口中,八成是印度教徒,穆斯林占一成多,約一億四千萬。絕大多數穆斯林都是安分守己,不願惹事,更害怕發生恐怖攻擊後成為被報復對象。

但只要極少數激進穆斯林犯案,就讓全體穆斯林被貼上恐怖分子標籤,這一點不只是印度,在美國和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狀況。

印度激進穆斯林作亂的動機之一,是抗議穆斯林在印度被歧視。由於印度實質上是印度教徒為主體的國家,在印度教種姓制度之下,低種姓者和穆斯林等異教徒連求職都會受到不平等待遇,印度政府人力資源發展部就曾發表報告指出,求職者的姓名如果屬於低種姓者或穆斯林,錄取機率遠低於同一資歷或同一資格、但屬於高種姓印度姓名者。

穆斯林在生活上遭遇種種歧視,加上居於弱勢,又多次和印度教徒發生流血衝突,難怪有激進者會採取暴力手段。

印度官員承認,印度教徒動輒以暴力對付穆斯林,以及印度穆斯林未受到法律充分保障,是少數印度本土穆斯林走向極端的關鍵。

這種歧視若無法解決,印度受到的恐怖攻擊不會停止,不僅對印度國家安定構成嚴重威脅,印度教徒與穆斯林關係難以改善,印度和巴基斯坦關係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印度只要遭到恐怖攻擊,許多印度人第一反應就是歸咎「巴基斯坦支援的伊斯蘭恐怖分子」。

【2008/07/2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