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商品命名有歧視? IKEA惹惱丹麥人

自由時報20080309編譯張沛元╱特譯

全球最知名DIY家具、瑞典企業Ikea(宜家家居)的產品名稱,是否帶有文化帝國主義的弦外之音?當你在某家Ikea分店買下一個Oresund木製含蓋馬桶坐墊,應該不覺得國家尊嚴受到冒犯—除非你是丹麥人。

一如其他Ikea商品,這款售價6.99英鎊(約台幣433元)的含蓋馬桶坐墊,非僅只有一組商品編號,還有一個可辨識的專屬名字。只不過,這款不怎麼令人顏面有光的低價商品,卻是以分隔瑞典與丹麥、且夾雜數百年歷史情仇的邊界Oresund—奧勒海峽為名。

便宜貨都用丹麥地名

在Ikea精美的產品目錄中,這種帶有新帝國主義優越感的命名法,非僅「奧勒海峽馬桶坐墊」一例。據英國獨立報指出,在瑞典人心目中,丹麥人儼然淪為北歐腳墊:從鋪地板的Niva泡棉塑料、條狀Strib地毯到粗纖維Sindal地毯,大部分鋪在地上的Ikea商品,皆以丹麥地名為名。丹麥Nyhedsavisen報日前就針對此現象在頭版直言:「Ikea在欺負我們丹麥嗎?」

瑞典地名都是高檔貨

以瑞典地名為名的Ikea商品,自是較為光鮮昂貴的好貨,例如一款宣稱「適合所有人、品質超讚」的皮沙發,就被命名為Stockholm(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難怪丹麥人自覺遭人「踩在腳下」,眼見挪威的Mandal是漂亮抽屜櫃,芬蘭有實木餐桌與餐桌椅,唯獨丹麥只有讓人擦鞋底的門墊。

Nyhedsavisen總編輯安德森坦承,「Ikea欺負丹麥」的標題,帶有強烈的挖苦嘲諷之意,「基本上是在開玩笑。那些光鮮亮麗的產品以瑞典地名命名,我們(的地名)只得到一些爛地毯,這真的很好笑。」安德森說,瑞典人事事求完美,能有機會惡整他們一下,自然不會放過。

丹麥人無意與瑞典重啟500年前交戰相爭的舊事,並戲稱若非Ikea物美價廉,他們可是會針對命名爭議發動拒買運動。另有人建議,乾脆叫丹麥酒廠嘉士伯(Carlsberg)以某個瑞典小鎮來為他們的淡啤酒命名,作為報復。

南丹麥大學傳播專家麥倫伯格說,瑞典與丹麥總愛爭論誰最聰明、最有趣與最擅長運動;這兩國過去兵戎相見,如今則相互揶揄;丹麥人自認比瑞典人更有魅力與風趣,倘若有人很蠢呆,就會被笑「少這麼瑞典了!」

諷刺的是,若非歷史演變,Ikea應該是丹麥公司而非瑞典企業;該公司創辦人坎普拉德成長於瑞典的斯勘尼亞地區的安格納瑞德村,該區原本隸屬於丹麥,350年前遭瑞典部隊入侵與併吞,丹麥右派人士至今仍主張位於奧勒海峽彼岸的斯勘尼亞應與丹麥統一。

IKEA:純屬巧合

強調以丹麥地名為擦鞋門墊命名,但絕非刻意為之,純屬巧合,遑論他們也以瑞典島嶼為園藝家具命名。

該公司發言人林德葛琳女士說,為商品取名是想讓客人更好記。她甚至說,她若是丹麥人,會非常驕傲,「因為地毯能點綴空間,有如室內珠寶。」

禁忌的美食 漢堡攻陷巴黎

  • 2008-07-18 中國時報 【楊明暐╱紐約時報十七日報導】

     對飲食之道非常講究的法國,最近多了一種新的地方美食,那就是漢堡。這些年來,一向被譏為垃圾食物的漢堡突然在法國受到青睞,尤其過去9個月內,漢堡和起司堡大舉入侵巴黎。

     今夏赴巴黎的遊客,無論是在聖傑曼德佩區的咖啡屋,時尚街人們駐足的地方,甚至三星主廚開的餐館,都有機會吃到這種用灑有芝麻的圓麵包夾著多汁牛肉餅的美味。

     餐館顧問海倫.薩謬爾女士稱,漢堡「散發出禁忌、不正當甚至顛覆的味道」。它通常是用手抓著吃,這純然是一種退步,但大家都想這麼做。

     過去曾有位法國名廚因為一張宣傳海報描繪他夢想著要吃「大麥克」,憤而控告麥當勞並求償2700萬美元。如今法國興起漢堡熱,確實令人感到驚訝。這種不正式、看似雜亂的外來速成食物,跟法國美食格格不入。

     法國廚師雖開始擁抱漢堡,製作時卻有自己的一套。他們會將此一美式食物摻入「高盧口味」,如酸黃瓜、法國鹽花和新鮮的百里香。這種嘗試將漢堡「法國化」甚至予以改良的做法,說明漢堡會在法國落地生根。

     在香榭大道「布萊克卡瓦多斯餐廳」擔任顧問廚師的葛拉瑟─赫兒梅說,漢堡並非只是一種時尚,它已成為如假包換的美食。她開發的漢堡,用的是日本進口的和牛肉,再淋上黑莓和黑醋栗製成的調味醬。

     巴黎一些最有名的廚師正競相推出頂級漢堡。去年成為米其林三星主廚的亞尼克.艾雷諾在其「達利餐廳」(Le Dali)推出一種肥厚多汁的漢堡。

     艾雷諾的烘焙師腓德烈.拉羅過去也曾在競爭激烈的比賽中獲獎,他負責製作漢堡使用的圓麵包。達利餐廳的漢堡,內含煙燻培根、生菜、醃黃瓜、芥末、美奶滋和薯條,每份售價35歐元(約台幣1680元)。

     超級名廚亞倫.杜卡斯開設的「公園餐廳」廚師羅曼.科比埃爾,推出的是季節性碳烤漢堡,冬天他供應的是牛肉漢堡,今年夏季他供應的則是明蝦魷魚漢堡。

     名廚約爾.羅布洪的「工作坊」餐廳(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推出的漢堡,實際上是兩顆小漢堡上面放了同樣尺寸的鵝肝。

     假如還有什麼事比廚師態度的改變更令人吃驚,那就是他們的顧客大啖這些高級漢堡時所展現的熱情

     薩謬爾去年秋在巴黎普萊耶音樂廳內開設一家咖啡館,漢堡經常供不應求。客座主廚索妮亞.艾絲古蓮說,她從未料到漢堡生意這麼好。這家咖啡館推出的是地中海口味的漢堡,如海鱸魚堡。有時候,多達三分之一的客人會點漢堡來吃。

     漢堡風靡巴黎,並不是因為當地人沒吃過漢堡。多年來,當地的美式餐館一直都有供應這款道地的美國食物。廚師葛拉瑟─赫兒梅早在1961年便在美國退伍軍人餐廳享用過漢堡,11年後,麥當勞才登陸法國。然而這類漢堡大多平淡無味,連美僑都敬謝不敏。

     時至今日,不少法國廚師曾走訪美國,品嘗過不同於麥當勞的各式美味漢堡。他們終於了解,只要充分掌握美味和口感,漢堡也可以成為精緻美食,而他們現在所做的,就是把這種典型的美國食物,變造成為法國人能夠接受的各式各樣佳餚。

杜拜警方拘留17變裝觀光客

  • 2008-07-18 今日晚報 【中廣新聞╱夏明珠】

    杜拜警方拘留了17名在公共場合,顯露同性戀行為的變裝男。

    警方說,這十七名男性,有些是觀光客,有些是外籍工作者,他們都是在百貨公司或其他公共場所,出現不當行為而被捕,警方沒有對他們所稱的不當行為,做進一步描述。不過當地新聞媒體報導,那些人都是因為變裝而被捕,報紙說,杜拜警方最近正在執行掃蕩變裝癖的任務。

    杜拜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發展最迅速的城市,儘管城市風貌非常西化,但是民風依然保守。阿聯禁止公開顯露同性戀行為。

吃牛肉罵人吃狗肉

自由時報20080418■ 老牧童

我沒在網路上或部落格上支持我這種看法,因為我知道「美化吃牛排是高尚、醜化吃狗肉是野蠻」的社會裡肯定會被公開幹剿。

美國自從成霸權之後不只極力保護自己的利益(京都議定書不簽就是不簽),還把自己價值觀加諸在別人身上,許多國家也都附和了美國價值觀。自己吃牛就自己吃嘛!幹嘛指著農業社會(以前的台灣也是)的人說你們怎麼不吃牛,牛好吃又營養!自己不吃狗就不吃嘛!幹嘛指著吃狗文化的人罵,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你們怎麼那麼殘忍吃狗!喂!光是美國每年「狗咬人」事件就發生幾千次(尤其是倒楣的郵差),可沒聽說牛有主動傷人過。牛「做牛做馬」幫人類辛苦工作了幾千年,無法成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狗只要搖搖尾巴就得人類的歡心。牛啊牛,我真為你抱屈,你除了工作之外就不會搖搖尾巴啊。

「伊朗有個女孩被一堆臭男人輪姦了;有些非洲習俗裡女孩必須接受割禮;你管那些女孩去死?」這哪是文化差異啊,這是人權問題耶,以上我也統統不會同意。硬把人權問題和食文化差異掛鉤,讓別人無法反對「女孩去死」,就該無法忍受某些文化差異,然後就抗議食文化和我不同的人。「女孩去死」是人權問題,殺動物頂多也是動物權啊。殺狗殘忍,殺牛豬羊雞鴨魚也都殘忍!

印度人不吃牛,其他國民吃啊!回教徒不吃豬,其他教徒吃啊!歐美日人士不吃動物內臟,台灣人吃啊!我在吃炒豬腸時如果有老外斜著眼睛對我說「髒!豬腸是豬大便…」,不用等他講完我一個耳光就刮過去,我吃豬腸干卿啥事,你們就不會尊重食文化的差異嗎?你吃你的牛、他吃他的狗、我吃我的豬,就這樣,很困難嗎?

韓國人立法試圖將吃狗合法化馬上遭到各方的譴責。如果我是韓國人我會盡力了解愛狗人士的心情,同時也會極力維護自我價值和尊嚴。我可以不吃狗,但是我就是無法忍受別人用個人的價值觀指著我的鼻子說三道四的,尤其那些吃著牛肉還罵人吃狗的。這麼簡單的道理,很難理解嗎?

(作者為永達技術學院講師)

建築是文化軟實力

  • 2008-07-12 中國時報 【季鐵男】

     最近注意到文創法案有「建築設計產業」的名目,排列在十幾種文化產業項目之中,乍看起來理所當然;但是認真去想,要讓建築設計成為台灣的文化軟實力,困難不只是千萬里之遙,同時還有重山峻嶺橫亙其間。

     台灣在二戰後的工業化過程中,蓋房子技術來自工業學校的日本老師與美援時代的外籍土木工程教授等人的傳授,「建築」和「土木」常混在一塊兒學;當時,雖然也有少數留學歐美的菁英前輩,受過藝術化的建築教育,他們似乎沒起什麼作用。至今,建築界的工會組織還是以專業工程師的角色自居。影響所及,在建築師資格考試中,建築設計一科仍停留在過去工程技術時代的模式,反應出開發中國家的落後現象,不僅阻擋了優秀的人才,並且否定了建築設計的根本價值。

     現在,人們想到「建築」,常常和房地產連在一起。實際上,台灣的國民住宅已轉移給財團與金主去操作,大量的住宅設計是根據開發者的私人意志與商業判斷,不少建築師的確是在房地產市場中混口飯吃;學生在學校裡學的仁義道德,出社會馬上會被一筆勾消,造成建築教育的信心危機與惡性循環。近年來,台灣的民主化變遷使得公共建設的公開比圖比以前透明化,年輕一代稍微多了點其他的機會,不過,不合時宜的建管法令規章藏在另一端的暗處,像羅漢抓小鬼那樣看待建築設計的創意。

     在公部門方面,營建署和建管處算是主管「建築工程」的單位,文建會或文化局只能管「古蹟保存」、「社區營造」、「閒置空間再利用」等等表面上和文化有關係的事務。其實,老舊房舍的修復與更新往往是工程技術與法令的問題,而新建公共設施或公有建築物反而有社會文化與環境方面的難題。未來「建築」領域是否能被重新認識,轉換到不同的行政軌道,對於建築設計的發展影響深遠。目前,原台中酒廠是唯一被指定為「建築、設計與藝術中心」的文化創意園區,但是,在組織架構上隸屬於文化資產管理處,可說是牛頭不對馬嘴。

     由於文化產品必須透過閱聽媒介,如書籍、雜誌、電影或電視、音聲、廣告等等介面傳播,英文作為世界性的共通語文,在先天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除了CNN、BBC、好萊塢等傳聲筒之外,英美又長期經營屬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設施,包括學術研究期刊、大學教科書、傳送影片與3D動畫為主的第二代網際網絡等等。其他的後進國家想要依樣畫葫蘆,然後搶到一杯羹,並不容易。

     在商業社會裡,獎勵措施是吸引人們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的原因之一。由於粥少僧多,像北歐那樣對藝術文化工作者一律給與補助;或是像西歐一些國家,先普查登錄所有相關的個人或單位,再考慮如何雪中送炭的方式,在台灣可能知易行難。而選擇性的融資或補助容易變成錦上添花,或在促銷附和俗見的既成品。至於減免稅負一途,將引來一些挾著資本的投機客或假文化人,掛羊頭賣狗肉,混淆文化創意的方向。這些負面作用會大大削弱我們的競爭力,值得注意。

     不少國家常針對全球數量龐大的年輕族群,設計出他們喜愛且買得起的東西,以換取大把鈔票。但是,也有政府重視營利之外的文化政策,來規範文化創意產業。在挪威,所謂文化創意產業不是要外銷到國外賺錢,政府的補助款主要是用於高品質的本土影音製作,尤其是為了本國小孩子能接觸到內容清新的電腦遊戲等等,可謂明智之舉。

     因此,我想台灣的建築設計品質要提昇,以公共利益為前提的建築教育必須放在先導的位置,同時,政府應該帶領房屋營建技術與材料的研發與整合。此外,若能設置一個非營利的建築中心,認真面對日益複雜的建築、都市與環境問題,主動研擬全方位的因應對策,以作為建築設計創意扎根的養份。如此持續努力經營十年,台灣當改頭換面,領先華人地區。

     (作者為挪威柏根建築學院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