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西班牙番茄節登場 4萬人狂丟 鮮汁染紅街道

東森新聞報、TVBS新聞 2005.09.01

  西班牙除了著名的奔牛節活動之外,另一項吸引觀光客注目的焦點,就是蕃茄節!31日有4萬人聚集在布諾,參加一年一度的丟蕃茄大戰,場面熱鬧有趣。群眾將好幾輛卡車上的蕃茄拿起來相互丟擲,頓時街道上蕃茄汁汁流成河,民眾個個玩得不亦樂乎。這次主辦單位準備多達130公噸的蕃茄,供現場民眾丟擲玩耍,在不到幾分鐘的時間,整個街道就被砸爛的番茄,染成了鮮紅色。參加的民眾玩得大呼過癮。今年西班牙蕃茄節參加人數多達4萬人,打破歷年來的紀錄。而這項活動其實是1940年代當地青少人的一種遊戲,沒想到大受歡迎,演變至今,已經成為西班牙聞名全世界的觀光活動。

歐洲三害:亂丟垃圾、滿地狗屎,與任意插隊

中廣新聞網   民國 94 年 8 月 31 日  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 電子報

  讀者文摘歐洲版,最近在歐洲做了一項調查,看看歐洲人最討厭歐洲的哪些事情,結果發現,歐洲人最討厭亂丟垃圾、滿地狗屎,還有隨便插隊。

  讀者文摘歐洲版,訪問了歐洲十七個國家,總共三千五百人,結果發現,高達百分之八十六的人,最不能忍受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同胞毫無公德心,隨便亂丟垃圾;其次,有百分之八十二的人,最不能忍受的,是人行道上到處都是的臭狗屎;百分之八十一的人,最不能忍受有人隨便亂插隊。

  此外,在公共場合大聲講手機,這種不顧其他人感受的沒公德行為,也是多數歐洲人無法忍受的。

哥斯大黎加人反對使用地址 找人像尋寶

【取自東森新聞報】                  民國 94 年 4月 30 日    編輯: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

  哥斯大黎加人有個奇怪的堅持,他們堅持不要政府建立門牌號碼系統,在名片上的地址是描述法,大概是這樣:「教堂過去第二個路口,紅色屋頂處左轉,再走150公尺」,他們反對戶政革新,不要門牌號碼,他們認為這種地址很親切,是個值得維持的特色。

  台灣的郵差常受世人誇獎,例如,有個朋友住在屏東市的萬年溪旁,有天竟然收到一封來信,上面寫著「萬年溪旁xx路口,向左數過去第五棵柳樹」,這樣莫名奇妙的地址描述,竟然能將信件準確送達收件人手中,「使命必達」這個誓言,十幾廿年前,穿著綠色制服的台灣郵差早就開始默默奉行。

  台灣郵差偶爾遇到這種非正規系統的地址,但來到哥斯大黎加才發現,原來「柳樹地址」是常態,這裡的郵差天天都在玩這種數樹、看屋頂顏色、以步伐估算距離的遊戲。抄一段地址給大家看看:「300MTS NORTE, 150 ESTE DE LA IGLESIA STA, TERESITA B° ESCALANTE, SAN JOSE」。這是我國駐哥斯大黎加大使館在首都聖荷西市的地址,重點在前面的部分,意思是看到教堂往東走150公尺,再向北走300公尺。

  我們這種用慣系統編制地址的人,實在很難想像沒有地址郵差要怎麼送信?找朋友、找公司行號、找個行政機關,要花多少時間,不過,哥國人卻不願意改變現狀,當地導遊Diego說,他們非常「enjoy」這種方式;這好像把自編地址當成尋寶暗語,自己玩得極有興味。相較於台灣,哥國人的生活一定悠閒多了,不然怎麼面對這種可以想像的混亂,還能這麼輕鬆對待。

  我國的大使館還好,找了個教堂做轉彎標的,教堂改變的機率應該比較小,萬一將個小雜貨店或是什麼小鞋店放在地址裡,可能過十年、廿年商店就關門不做了,那不是附近鄰居的地址都要失效了?有一堆人找不到老朋友了?Diego說,這倒不用擔心,通常商店都是父傳子,子傳孫,就算不做鞋店改賣咖啡,還是會用一樣的店名。

  那鞋店就不能取名為「真好穿」之類的,不然變成咖啡店多奇怪;因應這種地址怪癖,大概當地所有商店都要取個看不出賣什麼的店名才行。當然,做生意的公司行號還是無法忍受這種郵政的混亂,為了不影響業務,乾脆租個郵政信箱,即可享受自編地址帶來的樂趣,信件又能準確送達,這下子大家都滿意了。
【取自東森新聞報】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巴西 向債務國臭名說拜拜

拜農產品和原油出口與外資湧入所賜,巴西元月份首度成為債權國。圖為巴西總統魯拉今年1月主持會議。
彭博資訊

巴西幾十年來都是全球新興市場最大債務國,但上個月國際準備可能已超過外債,破天荒升級為債權國。

巴西央行21日表示,受惠於農產品和原油出口與投資流入創新高,元月份國際準備極可能超過外債約40億美元,終於擺脫最大債務國的臭名,「是本國經濟史上前所未見的事。」

邁阿密BullTick公司管理2億美元新興市場債券的柯帝斯說:「這可能是巴西長期以來最重要的經濟大事。」

巴西一旦成為淨債權國,可提振投資人對這個拉丁美洲第一大國的信心,有助於該國取得投資級的債權評等。巴西在2005年12月時,已還清積欠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債務。

自2003年魯拉接任總統以來,巴西出口已三級跳,因為全球對黃豆、鐵砂、牛肉與汽車的需求成長,且外國直接投資湧入。外資大買巴西股票和債券,21日推升里拉匯率最高升抵1.7046里拉兌1美元,改寫近八年新高。

外資搶購巴西債券,是看準巴西今年或明年,就可以取得投資級評等。如此一來,據摩根大通公司資料,巴西公債可望成為過去五年來全球表現第二佳的債券,報酬率達191%,僅次於厄瓜多的234%。

標準普爾給巴西外幣債的評級為BB+,穆迪為Ba1,均較投資級低一級。若能到達投資級評等,將讓巴西更容易以較低成本取得國際資本。

投資人表示,巴西近五年來商品出口屢創新高,加上善用低廉的借貸成本,因此寫下傲人的成績。不過,如今全球經濟減速,將考驗巴西是否能分散出口市場、繼續累積國際準備金,以確保長期成長。

摩根士丹利12月10日的報告說,由於過度依賴商品出口,如果美國因經濟疲軟而需求減弱,將使巴西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從5%降到3%。

紐約Emerging Sovereign集團經理人瓦迪維亞指出,變現與償付能力間仍有差異。目前巴西變現能力極佳,但離真正具償付力的經濟體還很遠。除非巴西削減支出並減稅,否則要取得投資級評等的時間可能比預期久。

【2008/02/23 經濟日報】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不可思議的印度

今日晚報 2008.03.03 
【文╱蕭富元、王曉玟《天下》】

    紅燈,座車停在孟買街頭,聯強總裁杜書伍看著窗外街景,突然嚇了一跳。大街小巷冒出一大堆黑色「甲蟲」,像極電影「古墓奇兵」中的場景,那是孟買的三輪車、嘟嘟車和計程車大隊,在破爛貧民窟、維多利亞建築和現代化超高大樓間,一路按喇叭理直氣壯往前衝。

    沒有照後鏡也從不看它的印度司機,悠哉等待永遠打結的車陣,也不急;黝黑的印度男人牽著猴子,摸到車窗邊逗人笑;瘦骨嶙峋的小女孩抱著更小的幼童,黏著你買一本她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看懂的《哈佛企管評論》、《美麗佳人》,甚至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孃》。

    荒謬的和諧 兩極化的印度

    漫天塵沙中,新大樓凸起。三千年不變的村莊還在,中世紀的牛車、駱駝,二十一世紀的摩登跑車、炫目莎麗,荒謬又和諧的在馬路上共存。也難怪,墨西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茲出使印度時,最大的震撼正是它兩極化對照所造成的歧異:「現代與古代、奢華與貧窮、縱慾與禁慾、草率與效率、溫和與粗暴、城市與村落……。在時間上相隔數世紀,在空間上比鄰而居。」

    從空中俯瞰,印度最繁忙的孟買機場,是被亞洲最龐大的達拉維貧民窟和垃圾堆團團包圍。阿拉伯海邊的孟買,每年貢獻印度三分之一的國家稅收,半數以上的前百大企業總部基地,印度一半以上的富豪,住在跟紐約一樣貴的高級住宅。轉個頭,一千七百萬居民當中的一半,擠在孟買貧民窟。

    十九歲的薩克爾就和其他十三個來自西孟加拉邦的年輕同鄉,就擠在達拉維的鐵皮屋內一間公共電話小店的三樓,和另外十戶共用一個水龍頭。白天他在十二坪大的地板上做珠繡毯子,晚上則在五顏六色的珠罐間找空隙睡覺。薩克爾每個月可以匯五百盧比(約台幣四百元)給鄉下的母親。他最大的夢想,是「開一家更大的珠繡工廠,」穿著橄欖色坦克背心的薩克爾靦腆笑說。

    驚艷的成長 讓世界忘記上海

    三年前就任總理的經濟學家辛格(Manmohan Singh)曾發下「讓世人忘記上海、記住孟買」的豪願。印度的確已經讓人牢牢記住。過去四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維持八.八%的巔峰、股市成長一倍、消費力年成長率超過七%。將印度拱上金磚行列的高盛集團也估計,未來三十年內,印度將會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印度觀光部以「不可思議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自我包裝,總是超乎常理的印度,在全球政經舞台上,從不讓人不意外。

    前年,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大會上,印度派出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國家宣傳隊伍,斥資五百萬美元,由官員、企業領袖和十四位五星級飯店主廚組成一百五十人代表團,合演一齣「India Everywhere」的世紀大戲。

    蘇黎世機場、公車、旅館、酒吧,印度無所不在,宣告「印度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自由民主國家」。

    不光是塔塔(Tata)或印福思柯(Infosys)這些印度龍頭企業賣力推銷印度,就連彎腰隱身在貧民窟裡打工洗衣的印度底層勞工,也會微笑對《天下》記者說:「India shining」(印度大放光芒)。

    古老的印度正用一條全新的成長走廊,翻轉自己、改變世界。

    從首都德里到第一大城孟買、總長一四八三公里的德里孟買工業走廊(DMIC),在日本資金的挹注下,要將印度經濟推上另一個高峰。

    坐在不到六坪大的辦公室裡,老舊辦公桌上放著大陸工程董事長殷琪送的台灣高鐵模型車,負責規劃DMIC的印度前商工部次長杜阿(Ajay Dua)一抬頭,就可以看到牆上滿滿的地圖、簡報。

    「這是印度有史以來第一個集中力量改善基礎建設的計劃,」留著整齊八字鬍、一頭漂亮銀髮、能說流利英語和俄語的杜阿,在自信滿滿介紹這個耗資一千億美元重大建設的同時,仍不忘詢問來客,入境時有沒有耽擱很久。

    杜阿不諱言,不少投資客捧著鈔票到印度,一出機場就被迎面撲來的塵土、破碎的道路和滿街的乞丐嚇得取消投資計劃。

    杜阿指出,這條成長走廊涵蓋一億七千萬人口、面積相當於一個日本,接著還要蓋地鐵、高鐵、機場、港口、電廠,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印度就業人口成長兩倍、工業生產成長三倍、出口總值成長四倍。

    巨龍的刺激 中印的世紀較量

    「印度不只要當世界的辦公室,還要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擁有倫敦政經學院碩士、孟買大學博士學歷的杜阿嚴肅地說。

    這是基礎建設脆弱的印度,痛定思痛後的第一步棋。跨國企業經常拿中國來刺激印度,中國每年投入基礎建設的金額達GDP的九%,印度僅四%;中國超過八三%的道路鋪設柏油,印度只有四八%。一位台灣高科技廠商印度分公司總經理又好氣又好笑地說,在印度,不停電算是奇蹟,他在和邦政府談投資計劃時,一小時內就斷電十五次。除了硬體建設,印度看不見的軟性建設和它的經濟實力更不相稱。

    印度四處可見的赤貧,令人「不可思議」。全球三分之一的窮人住在印度;有一.五億人無乾淨飲水、三.五億人每天生活費不到一美元;五歲以下兒童有四六%營養不良;六十多萬村莊中,有電力的不到一半。去年聯合國公布人類發展指數(HDI),在一七七個國家中,印度排名第一二八名,比波札那、納米比亞等非洲國家還要差,中國大陸則排名八十一。

    一%的國家 印度的「奇怪」崛起

    今年冬天的德里格外冷,攝氏兩度的夜晚,三輪車夫帆布一拉,就這麼家徒四壁地度過寒夜。德里往南,越過亞穆納河,到了新德里。去年四月才開幕、印度最大的購物商城大印度宮(Great Indian Palace),舒適現代的百貨廣場,每天湧入一萬五千多名消費者。百貨公司外,乞丐、街童滿街,自動門一關,也把貧窮關在門外。

    印度的處境像是雜耍團頂盤子,要解決的問題太多,可用的手又太少,總是左支右絀。經濟潛力是讓人刮目相看了,但貧窮、文盲和衛生又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強國假象破碎一地。

    儘管印度知名專欄作家尼南(T. N. Ninan)曾形容印度是「一%的國家」,落後生活改善的速度,每年僅進步一%;但是,如果時間拉回開始改革開放的一九九一年,印度這十七年間的變化,遠遠超過建國六十年的總和。

    九一年之前,印度年經濟成長率還不到三%,九一年之後最差也有六%;當時印度外匯存底不到十億美元,國家幾乎宣布破產,今年一月,印度外匯存底將近兩千八百億美元,一舉超越台灣,成為全球第四大。把數字擺一邊,相較於中國等其他新興市場,印度崛起的模式,更是與眾不同。

    派駐印度五年、《金融時報》華盛頓評論員盧斯(E. Luce)就用「奇怪」來總結印度的崛起。

    盧斯分析,印度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經歷大規模工業化、經濟就迅速發達的國家;它同時也是現代經濟史上,第一個跳過製造業,直接發展服務業的國家,印度服務業產值就佔了GDP五四%。印度還是亞洲唯一一個不靠出口刺激成長的國家,出口經濟僅佔印度經濟成長的一七%,而除了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則佔四○%。

    身為全球外包業務的龍頭,印度不但靠服務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也連帶提升全球的生產力。印福思科前任執行長尼勒坎尼(N. Nilekani)不無驕傲地說,印度促成全球商業模式變革,讓服務的流程能夠真正做到全球化。印度模式最特別之處,在於善用它最大的弱點--貧窮--來創新。

    印度企業善於質疑產業的基本觀念和作業流程,會想出用最低成本的方式做生意,以最少做到最多。

    今年初,塔塔汽車跌破同業眼鏡,推出不到十萬台幣的Nano汽車,完美示範了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C. Christensen)提出的破壞式創新:用簡單、便宜、便利的產品,給要求不高的顧客。

    從電信、醫療到消費性產品,印度的破壞式創新幾乎貫穿所有產業,印度也將印度裔管理大師普哈拉(C.K. Prahalad)的「金字塔底端財富」的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兩百美元微型貸款、價格是美國四十分之一的白內障手術、全世界最便宜的愛滋病藥物和腦膜炎疫苗,都是印度的「貧窮創新」,不但改善印度本身的生活,還嘉惠第三世界窮人。全世界最大的手工洗衣廠Dhobi Ghat,是另外一個低價創新的印度式創意。

    菩提樹後是一整排迎風飄逸的白襯衫、粉紅被單。位在孟買車站附近的Dhobi Ghat,一○二六個水泥坑方正排列,像是切工精細的灰色豆腐。二十六歲的馬林,繼承父親的第一○二六號坑,精明的他雇了十個洗衣工人,從收衣服、做標記、泡洗衣粉、擣衣、曬衣、收衣、燙衣服等做專業分工,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豐田汽車生產線多功運作、互助互補的生產效率。馬林的洗衣坑,一天可以洗好一百件襯衫,每件襯衫只要五盧比。低價高效率,這是印度個體戶的貧窮創意。

    印度企業家總是說,印度模式是有人情味的資本主義。一方面是受到甘地反物質主義和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社會主義的影響,一方面是感受到三億五千萬赤貧選票的壓力,印度並不會犧牲多數窮人來快速發展經濟。就以處在孟買精華地段、地價總值一百億美元的達拉維為例,儘管印度政府力保孟買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在貧民窟一百萬居民的反對下,政府也還拿不出辦法拆遷。

    印度政府 強國路上的絆腳石

    一位在中國和印度都有投資計劃的台商比較,共產主義的中國,似乎比資本主義的印度,更懂得討好外資。至今,外商直接投資印度的總金額,還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除了是因為缺乏大投資的製造業,「主要還是怕外資成為另外一個殖民印度的東印度公司,」《Forbes》雜誌駐香港資深記者梅瑞迪絲(R. Meredith)觀察。

    諷刺的是,印度的強國之路,最大的絆腳石,並非外部的競爭或是內部的貧窮,而是印度政府本身。

    世界銀行公布的各國政府品質調查報告中,特別點出印度貪腐盛行,還抨擊印度存在「令人無法接受的詐欺和貪瀆現象。」

    政府體系的腐敗非常的「印度」。一個小孩在德里機場搭電扶梯不慎摔死,為取得死亡證明書,小孩父親得花三千盧比賄絡官員。印度台商之間流傳,某知名鞋業代工廠來印度找地蓋工廠,邦政府歡歡喜喜便宜賣一塊地,過了幾個月再去看,那塊地竟然在大雨之後變成了湖泊。「印度人說no problem,並不表示要在這一世兌現,可能是在來世,」常駐德里的某高科技公司總經理搖頭笑說。

    此外,印度的「功能性無政府狀態」,更讓公務效率惡名昭彰。台灣某科技廠商印度負責人痛苦地說,在印度蓋一座廠房,至少要花兩年時間、蓋幾百個章才能動工,完工後又要蓋幾百個章、耗時兩年才能啟用。盧斯用「鬧劇」來形容印度式效率,他舉例,為了一張能不能用綠筆和紅筆批公文的申請書,數個政府部門、十幾位高階公務員花了整整一年時間討論,才提出「有條件使用」的折衷方案。

    這是印度的黑色幽默。

    多元統合 車不同軌,書不同文

    已故印度專家、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教授韋納(M. Weiner)說過,印度之所以進步緩慢、缺乏效率,是因為它很多元。

    印度憲法明列的官方語言就有二十二種,二十八個邦、七個聯邦屬地各有不同稅制。在印度,每隔一百多公里就使用不同方言,鐵軌也有三種不同寬度,是典型的「車不同軌、書不同文」。

    《經濟學人》專欄作家史密斯(D. Smith)也舉出,印度貨運公司下午兩點在東岸的加爾各答裝貨,第八天上午才能送到兩千一百五十公里外西岸的孟買,平均時速十一公里。這其中有三十二個小時花在省界通關和收費站。尼赫魯曾將印度比喻為一張可以重複書寫的羊皮紙,「一層在另一層之下,寫了許多事實、理念、夢想,但都無法完全蓋過底下那層。」

    在一八五七年英國殖民之前,印度從來就沒有真正統一過。多元並存原本就是印度的現實,印度有八成以上人口信奉印度教,卻能夠選出伊斯蘭教總統、錫克教總理和基督教的國會最大黨主席,沒有少數統治多數的不滿。

    坐在從喜馬拉雅山麓達賴喇嘛所在的達蘭莎拉往新德里的夜行火車上,南印度出生、三十八歲的軟體工程師達薇已經在美國工作七年,這是她第一次返鄉,從一個局外人的眼睛看母國,她說,「印度是一個多元統合(unity in diversity)的國度。」

    據聯合國預估,二十二年後,印度人口將突破十六億,成為世界第一大人口國。印度能否以目前的速度一路穩定前進,各方沒有定論。「印度到底會不會成為重要大國,還是只是永遠在到達的路上?」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在製作「印度崛起」專題時,如此質疑。

    答案在印度農村。印度七○%的人口住在農村,如果貧窮無法改善,廣大農村的反商情結,會用選票制定不利經濟發展的政策。印福思科創辦人墨希(N. Murthy)曾公開表達,印度最大也是唯一的挑戰,是把全球化的好處帶給農村窮人。但到目前為止,農村仍然享受不到全球化帶來的任何好處,每年至少有數千農民自殺。印度知名女作家兼社會運動家洛伊(A.Roy)就抨擊,「印度不是住在自己的村莊,是死在自己的村莊。」

    貧窮與農村 最大且唯一的挑戰

    十分看好印度潛力的大陸工程董事長殷琪,提出另一種角度。她相信,印度的成長不是泡沫,因為印度內部有一種平衡,許多印度學者體認到,光是發展經濟不足以永續。「這種認知、這種聲音,是非常重要的,」殷琪認為,印度的「平衡」模式,對於太過追求物質的現代資本主義有正面啟發。在印度居住多年的韋納曾巧妙比喻,印度就像一輛有十二個輪子的卡車,「就算有一兩個輪子被刺破,也不會掉進水溝。」樂觀的印度人笑說,印度就像醉漢走路回家,往前走一步,隨即側邊歪兩步,不過總是能回到家。

    「如果我們不夠樂觀、沒有能力從過去抽離出來,我們不會從英國人手中和平奪回自由。是什麼力量讓當時印度三億人口團結?是樂觀。印度的現代精神,就是能微笑面對無法預知的風險,」對於印度未來信心十足的印度商工部顧問杜阿說。

    這是印度的復興之路,儘管顛簸,卻一路微笑前進。

生活選擇或經濟壓力 義單身族群人數增

2008.02.21 
中央社

     不知是基於時尚流行或是迫於經濟壓力,越來越多的義大利人選擇單身生活。統計資料顯示,義國目前有超過五百萬人過著單身生活,約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一。

     根據義大利統計處 (ISTAT)報告,不包括二百萬名喪偶、離婚或與同居人分手者在內,義國目前的單身族群人數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

     另外根據經濟社會研究機構(Euripes )報告,在一九七一年時,義國單身住戶約二百萬個,佔全國總戶數的百分之十二點九,至一九九一年增加近一倍,約四百十萬戶,至二零零一年再擴增至五百四十二萬戶,約佔全國總戶數的四分之一。

     在過單身生活的人數中有百分之九十七點六未曾與其他人同居過。

     單身族群過去給人的印象是多金及有較大的花錢偏好,近來則有越來越多的証據顯示單身生活越來越艱困,受貧窮影響者日多。

     拉齊奧大省區政府委託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對大省區內貧窮家庭狀況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五十四點三的受訪者覺得自己是貧窮的,其中單身生活者的貧窮比率更高,女性較男性單身生活者窮困。

     在另一方面,單身生活者也有向都市集中的趨勢。米蘭市登記的單身住戶達三十三萬二千九百八十七個,較兩人以上的家庭多出約九萬戶。

     單身生活者日增及追求在社會及法律上的機會均等之意識越來越高漲,迫使政府在某些社會福利政策上必須調整,如米蘭市政府就被迫放寬租住公有平價住宅的申請資格。

英語家族群 中印語法影響力日增

中國時報 2008.03.07 
黃建育╱綜合報導

     語言專家聲稱,傳統英語在普及全球各地的同時,將分裂成為多種的方言。

     全世界頂尖英語學家之一大衛.可利斯多(David Crystal)表示,未來人們需要學習兩種英語。一種在他們祖國講的,另一種是所謂「標準英語」,在全世界都可通行。

     可利斯多說,在某些經濟發展很快速的國家(例如印度及中國)內所講的英語,將會對標準英語逐漸產生影響,而未來這種全球性「標準英語」將取代英國英語,同時,美國式英語作為國際事務通用之語言的時代恐怕也將結束。

     可利斯多教授說:「在語言方面,人數多寡攸關重要。印度有更多講英語的人,簡直比全世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還多。比如說,你打電話給客服中心,多半對方是個印度人。隨著印度經濟成長,印度英語的影響力也隨之拓展。」

     他預測說,全世界各種英語將成為一個語言家族,就跟1000年前拉丁文一樣。

     他說,「有老派形式的英語,譬如說美國英語、南非英語、澳洲英語等。也有新興的其他形式英語,譬如說奈及利亞英語、迦納或新加坡英語。」不過,由於這些新興的英語如此「個人化」,以英語為母語者可能會聽不懂。

     可利斯多教授說:「以新加坡為例,『Singlish』是大家平常在街上講的,但由於當中夾雜許多中文,你我可能都聽不懂。」

     他說:「新的英語『方言』是在表達說者當地的態度,但同時有一種國際性的語言也很重要。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標準英語』,可用在報紙、教科書之類。」

     而印度人講英語有些特點,譬如說動詞喜歡以「進行式」代替「簡單式」。舉例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講「我想,天會下雨。」是說「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印度人則說,「I am thinking it's going to rain﹒ 」另外,「I feel」、「I see」也一樣,全部被改成「I am feeling」、「I am seeing」。

拒絕族群融合 澳洲白人學子不上公立學校

2008.03.10 
中央社

     一份報告指出,澳洲的白人學生正逐漸從公立學校流失,以避免和原住民回教徒及亞洲學生一起上課

     「雪梨晨驅報」指出,根據一項針對學校校長所做的祕密調查,發現許多校長非常擔心這種「白色出走潮」會侵蝕公共教育和社會凝聚力。

     這種被許多老師形容為「和種族隔離差不多」的白人學生拒絕上公立學校的情形,最早在二零零六年出現在新南威爾斯省,但當時並沒有被報導出來。

     在部分新南威爾斯省郊區,據報導公立學校裡充斥著原住民學生,至於白人學生大都去上教會學校或其他私立學校。

     報導指出,在雪梨附近,許多歐洲裔學生拒絕到黎巴嫩裔、回教徒和亞裔學生佔多數的學校裡就讀。

     報告中發現,當公立學校的原住民學生就讀人數日漸增多時,白人學生出走已是大勢所趨。

     雪梨市區內情況也一樣,受訪校長表示,大部分的出走都是為了避開回教徒學生和社群。

     澳洲教育部長吉拉德批評這種拒絕在學校裡種族融合的情況。

     她在接受澳洲廣播公司訪問時說:「今日在澳洲長大和作為一個成人的經驗是,你必須要有能耐融入澳洲的多元文化。」

     「我認為父母們應該重視這種教育經驗,讓他們的孩子在身處多元文化的澳洲能學習到不同的文化和它的多樣性,因為這是他們未來生活國家。」

加拿大極北地區成鑽石熱點

2008.03.13 
中央社

     加拿大極北地區以前以盛產黃金聞名。如今,又成了鑽石熱點。

     據路透社報導,位於北極圈南方一百三十英里的西北特區戴雅維克礦坑出產全世界最純淨的鑽石。這個礦坑猶如一個火山口,深達六百五十英尺,四周全是凍土。

     戴雅維克礦坑經理赫弗爾表示,以每噸礦石生產鑽石價值而言,全世界最佳的三個鑽石礦坑之一的戴雅維克礦坑,由金伯利岩(角礫雲母橄欖岩)形成。

     赫弗爾表示,戴雅維克礦坑鑽石蘊藏量之豐富頗聳人聽聞。他指出,挖礦工具伸入礦坑一挖都會沾上鑽石。

     同處加拿大極北地區的育空特區,一八九六年在克倫代克曾發現大量金礦,造成三年內數十萬人前往淘金。在西北特區發現的鑽石礦價值遠超過克倫代克的金礦。

     戴雅維克礦坑位於永遠冰凍的草湖中央的一個島上。為了採礦,採礦公司抽掉了冰湖中一部份水並築上堤防,以便採礦工人進入採礦。

     採礦現場備有發電機,補給品均由卡車經冰覆蓋的道路運來。這些能讓卡車通行的冰雪道路,一年只開放十周。由於採礦地區的氣溫太低,卡車的輪軸經常會被凍裂,甚至折斷。

     不過,鑽石的生產還是值回票價。戴雅維克礦坑出產清澈無色的珠寶用鑽石,而非工業級鑽石。每噸礦石可生產三克拉鑽石,超過工業標準三倍。

     去年,戴雅維克礦坑出產了一千一百九十萬克拉鑽石,約等於全球產量的百分之十,或全世界鑽石產量最大的澳洲阿吉爾礦坑的產量三分之一強。

     迄至目前為止,投資在戴雅維克礦坑的基建及營運資本已達三十二億加元。

     戴雅維克礦坑係由Rio Tinto礦業公司的一個分公司經營,銷售百分之六十戴雅維克礦坑出產的鑽石,另百分之四十由Harry Winston鑽石公司銷售

二戰死亡鐵路 亞裔勞工屍體鋪成

中國時報 2008.03.17 
黃建育╱綜合報導

     6萬1800餘名英國、澳洲、美國以及荷蘭戰俘,被日軍逼迫而開闢由泰國西部穿越北碧府至緬甸東部之運補鐵路,大家因電影《桂河大橋》而印象深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數約20萬至30萬(確實數字不得而知)的亞洲裔勞工構築這一條「死亡鐵路」的血淚史卻少有人知。

     《紐約時報》16日報導,1940年代這一批由中國人、馬來人、泰米爾人、緬甸人以及印尼人組成的勞工,當時是在曼谷西北90公里的北碧市打造連接泰國與緬甸的鐵路。由於工作環境差、營養不良,加上非人道的待遇,死亡者難以計數,而死去的人,屍體就往亂葬崗一丟。

     北碧當地的78歲婦人烏娜記憶猶新。她到今天連當地產的水果都不敢吃,因為這些水果就種植在亂葬崗上。

     曾在馬來西亞經營農場男子沙西達蘭還記得,他父親是120名前往打造鐵路的泰米爾人之一。最後,只剩下47人。

     當時的日軍由於已征服東南亞,因此想繼續往印度推進。但從曼谷往緬甸行船需要3200公里,鐵路只需要500公里。因此,鐵路的貫通乃勢在必行。

     至今仍存活的少數勞工說,日軍曾向他們表示,鐵路是一大「光榮」計畫,可以解放印度免於英國統治。這些勞工有的是有支薪的,有的則是在日軍的強迫下勞動。

     戰後,英國在馬來亞的殖民政府曾共發放150萬美元給曾參與鐵路建造工作,而不幸死去的馬來人之遺族。馬來西亞政府後來在1967年也跟日本政府談判,取得數百萬美元之賠償金。

     報導質疑說,迄今尚不清楚的是,何以對於當年這些在鐵路上賣命的勞工,我們所知的這麼少。

     日本的官方記載顯示,日軍從馬來亞徵召了8萬5000多名勞工,其中有近3萬3000人死亡。但是,馬來西亞的教科書裡從來不提這些。而政府也從不費心去找尋死亡的勞工之遺體。泰國歷史學教授瓦拉武說:「這就是我們被稱為未開發國家、第三世界的原因。政府根本不關心它的人民。」

     也有些人把矛頭指向英國。在二次大戰前後,英國作為緬甸、馬來西亞的殖民政府,但是被批評在這方面所付出的不夠多。

     至於泰國政府,由於泰國本身與日本簽有條約,允許日軍運用泰國做為轉進的基地,以交換泰國主權之完整,所以泰國並未派其本國人充當興建鐵路的勞工。因此,泰國樂得能省一事即省一事

巴基斯坦何來新道路

中國時報 2008.03.18 
本報訊

     美國《紐約時報》網上15日有篇社論,題目是拋開穆夏拉夫。看了這種文章就知道美國人對南亞事務常識之淺陋,姑不論美國是否需要穆夏拉夫,就以對巴基斯坦政情之瞭解便是睜眼說瞎話。

     文中說:「札達里(人民黨黨魁)和夏立夫(回教聯盟夏派)的名譽因腐敗問題而嚴重受損,但他們應得到華盛頓的支持,因為兩人努力讓他們的國家踏上新道路。每一起自殺爆炸事件都在提醒世人,極端分子擁有強大實力,他們將為破壞民主頑固到底」。

     人民黨民主嗎?回盟民主嗎?它們之失去政權就是因為根本不把民主看在眼中,靠的都是家族勢力,以家族勢力控制選票,所以執政時根本就不計較人民生活的好壞。巴基斯坦部落區之所以變成恐怖區,就是因為歷來主政者從未關心這地區的窮苦,穆夏拉夫搞政變推倒夏立夫,為什麼能得到人民支持,原因就在於這些打著民主旗號的家族勢力太腐敗了。

     札達里是班娜姬布托的丈夫,貪汙腐敗到連累班娜姬兩度下台,如今他貪汙官司尚未了,而正企圖讓司法撤銷其貪汙罪名,以便能補選議員然後擔任內閣總理。

     現在兩政黨籌謀的是如何報仇,如何趕穆夏拉夫下台,何曾「要讓他們的國家踏上新的道路?」新的道路是什麼?是穆下台後的另一個新道路嗎?回復以往的貪腐舊道路倒是非常可能的。

     那麼,穆下台後,這新道路怎樣開闢?必然的發展是復仇後,兩派由合而分,因為以往這兩派就是勢不兩立的,於是爭總統大位,爭內閣權力,政治搞得天翻地覆,正好是恐怖組織大展身手的好機會

     也許《紐約時報》一廂情願認為這兩個政黨會親美,會合作,會民主,會反恐,真是夢囈。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印尼新措施:免費提供貧窮華人身分證明

印尼當局根據前些時推出的新國籍法,採取突破性的措施,以早日解決貧窮華裔居民的身分證明問題,使這些華人擁有有如身分證等的合法證件。

隨著農曆新年的來臨,全印尼數以萬計因貧窮而無力負擔辦理出生證及國籍證明的華人問題,再度浮上檯面。上任不久的雅加達首都特區省長法烏茲在春節期間透露,當局已決定採取突破性的措施,免費向迄今仍未擁有身分證(居民證)的貧窮華人提供身分證明。

他說,根據雅加達首都特區政府清點的結果,單單在雅加達西區就有二千名貧窮華人未持有身分證,當局已把其中七百三十九人的資料送交司法與人權部,要求發出國籍證明,然後辦理他們的身分證及貧窮戶籍。

他指出,當局這項措施有助於這些華人脫貧,使他們的子女在入學或求職時不再遭到困難。

據了解,上述未擁有身分證及出生證等合法文件的華裔居民,是住在雅加達西部達達比地區、被稱為「萬丹支那」的華人。他們因生活窮困、無力負擔辦理出生證及身分證的所需費用,因而長期未具備任何身分證明。儘管他們是在印尼出生,但仍未被視為印尼公民。

前年印尼頒佈的新國籍法規定,凡在印尼出生者自動成為印尼公民,但先決條件是需有出生證(出生紙)。不過,仍有大批貧窮華人因無錢辦理這一證明而身分未明。

另一方面,司法與人權部高官艾迪爾宣佈,該部已批准當格朗(舊稱萬登)地區的一千二百六十二名華人正式成為印尼公民。此項決定是為了落實司法與人權部不久前發出的簡化辦理國籍證明的政令。

他表示,中央政府關切仍有許多華人居民未擁有出生證及身分證的問題,這些被稱為「萬丹支那」的華人住在印尼雖已數代,但卻因赤貧而未辦理任何身分證明文件,地方政府也不敢證明他們的公民身分。

據指出,中央已下令地方政府官員,不得對辦理這些證件的華人收取手續費。但是,只有地方政府提出要求,中央才受理這些華人的國籍工作。

【2008/02/11 中央社】

南非種族隔離 政策廢觀念仍在

「種族隔離」一詞對南非人而言,是用數十年光陰與血淚拼成的敏感字眼。南非自1940年代起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直到1990年前總統戴克拉克才釋放民權運動領袖曼德拉,並廢除這種制度。1994年曼德拉當選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南非也自此進入所謂「後種族隔離時代」,然時至今日,種族衝突依然時有所聞。

種族隔離時期,南非白人掌控經濟、政治資源,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種,小自生活起居,大至公民參政權,處處皆受限制。黑人不得進入白人居住地區,也沒有投票權。國內黑人抗爭時有所聞,國際社會亦對南非政府大加譴責並施以制裁。

1989年身為白人的戴克拉克當選總統,誓言消除南非的種族隔離衝突。1990年他釋放坐牢27年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曼德拉,並廢除種族隔離法律,一年內更讓非洲民族黨等60個反種族隔離團體合法化。

1993年,戴克拉克因對南非的民主貢獻,和曼德拉同獲諾貝爾和平獎。1994年南非舉行首次大選,曼德拉當選總統,象徵政權由白人(戴克拉克)和平轉移到黑人(曼德拉)手中。

然而,雖然南非黑人在政治上已經出頭,社會上種族歧視觀念與矛盾卻仍根深柢固,非一朝一夕所可消弭。部分白人仍將黑人視為次等公民,黑人仍對白人充滿仇恨。自由邦大學爆發白人學生凌虐黑人校工事件,已在南非掀起軒然大波,又是一場不知何時能了的種族衝突。

哈佛健身房 為回教女生提供專用時段

哈佛大學本月初採取一項新措施,允許該校其中一個健身房每周有六小時供回教女生專用,讓她們在運動時感到更自在。但此舉立即引起爭議,對於素來號稱校風開明的哈佛,這倒是一項考驗。

女生專用時段為周一下午3到5時,周二、四上午8到10時,即使是健身房職員,在這些時段也必須全為女性。哈佛大學有數個健身房,此規定只適用於其中一個交通最不方便的健身房。因為宗教和文化傳統,回教女性不習慣在男性面前運動。

根據新規定,回教女生在健身房運動時可穿著傳統回教衣著,就是必須蒙住頭髮,覆蓋大部分皮膚。由於六位回教女生向校方要求,哈佛大學2月4日開始實施此新規定。

因為該健身房一周開放時間70小時,只有六小時讓女生專用,有些人能夠理解。但也有人反對,反對者認為,健身房是讓所有的人使用,這麼做不公平。哈佛大學決定在學期末檢討實施成效。

哈佛女生璐西•考德威爾(Lucy Caldwell)說:「學校資源是讓所有的學生使用,校方實施一個限制半數學生使用學校資源的規定是錯誤的。」她在校刊The Harvard Crimson上撰文批評此事。

該校回教女生歐拉•阿雅華里(Ola Aljawhary)駁斥考德威爾的說法。她說:「大多數人應該願意妥協,我們必須對所有其他人容忍和尊敬。」

21歲的舒曼(Kareem Shuman)到健身房運動時,被擋在門外。他說:「知道是和我相同信仰的女生這麼要求,我能理解。」哈佛發言人米契爾(Robert Mitchell)表示:「宗教團體經常向我們提出要求,我們儘量配合他們的要求。」他表示,學校闢有專門的場所讓回教和印度教的學生禱告。

【2008/03/05 世界日報】

倫敦最髒 蘇黎世最乾淨

根據公布的英國調查,倫敦是歐洲最髒、物價也最昂貴的城市,布魯塞爾則最無趣。

TripAdvisor公司訪問一千一百多位旅客進行調查,倫敦擠下巴黎,贏得最骯髒城市的稱號。

受訪者說,巴黎最不友善,其次為倫敦與莫斯科,但巴黎的古老魔力仍然發揮作用,獲選為歐洲最浪漫的旅遊目的地,同時也是最佳購物與享用晚餐的城市。

倫敦則勝出,成為擁有最佳夜生活與最佳公園的城市。

調查指出,最乾淨的城市是瑞士蘇黎世,不過這個瑞士小城市也在最無聊的城市項目上並列第二名,僅次於歐洲聯盟總部布魯塞爾。

布拉格獲選為最佳殺價城市,其次為布達佩斯與里斯本。

儘管美元走貶,受訪的美國遊客中一半表示他們計畫今年前來歐洲旅行,與去年比例相同。

以下是各項目的前三名。

最佳殺價城市:第一名,布拉格;第二名,布達佩斯;第三名,里斯本。

最昂貴城市:第一名,倫敦;第二名,巴黎;第三名,羅馬、威尼斯、奧斯陸與莫斯科並列。

當地居民最友善城市:第一名,都柏林;第二名,阿姆斯特丹;第三名,倫敦。

當地居民最不友善城市:第一名,巴黎;第二名,倫敦;第三名,莫斯科。

最佳美食城市:第名,巴黎;第二名,羅馬;第三名,佛羅倫斯。

最佳購物城市:第一名,巴黎;第二名,倫敦;第三名,羅馬。

最佳夜生活城市:第一名,倫敦;第二名,阿姆斯特丹;第三名,羅馬。

最佳公園城市:第一名,倫敦;第二名,巴黎;第三名,巴塞隆納、阿姆斯特丹與哥本哈根並列。

最浪漫城市:第一名,巴黎;第二名,威尼斯;第三名,羅馬。

當地居民最具吸引力城市:第一名,羅馬;第二名,巴黎;第三名,斯德哥爾摩。

最乾淨城市:第一名,蘇黎世;第二名,哥本哈根;第三名,斯德哥爾摩。

最骯髒城市:第一名,倫敦;第二名,巴黎;第三名,羅馬與雅典並列。

最無趣城市:第一名,布魯塞爾;第二名,蘇黎世、奧斯陸、華沙與薩格勒布並列。

【2008/03/13 歐洲日報】

利益衝突不斷 達富爾角落哭泣

超過100多位的美國會議員去年聯名簽署文件要求北京政府立即採取行動終結蘇丹達富爾地區的人道悲劇;2月美國著名導演史帝芬‧史匹柏由於不滿北京政府遲不對達富爾問題採取果斷立場,終辭去奧運藝術總監一職表達抗議
超過100多位的美國會議員去年聯名簽署文件要求北京政府立即採取行動終結蘇丹達富爾(Darfur)地區的人道悲劇;2月美國著名導演史帝芬‧史匹柏(Stephen Spielberg)由於不滿北京政府遲不對達富爾問題採取果斷立場,終辭去奧運藝術總監一職表達抗議;國際人權觀察組織公開呼籲各國抵制北京奧運;美著名影星米亞‧法蘿 (Mia Farrow)更是公開說北京奧運是「種族屠殺奧運」(Genocide Olympics)。

考量愈來愈大的國際輿論壓力與夏季奧運的順利進行,北京終於在去年底任命現年62歲退休外交官並曾任新巴威與南非大使的劉貴今為特使,前往蘇丹調停達富爾問題。北京同時在安理會上同意聯合國今年1月增派維和部隊與非洲聯盟 (Africa Union)合作前往達富爾。但問題不會這麼輕易被解決,各地方勢力之間的爭奪只不過是被甜頭給暫時地壓制下來罷了。前幾日BBC報導,蘇丹政府軍又開始空襲達富爾西部地區了。

聯合國粗估,自2003年至今,達富爾地區的死亡人數已超過20萬人,而流離失所住在鄰國邊境難民營內的人數也已經超過2百萬人,而受害最深的莫過於是婦女與小孩。國際人權觀察組織稱,這場災難是歷史上少見的「種族屠殺」(Genocide),美國前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在2004年9月也首度以「種族屠殺」的字眼來描述當地的人道災難,譴責蘇丹政府軍。

達富爾內戰 起於資源爭奪

說穿了,蘇丹內部爭執的根源來自於各部落之間對經濟及土地資源的爭奪。美國駐蘇丹最後一任大使唐納‧派德遜(Donald Patterson)在其著作 《深入蘇丹》(Inside Sudan)有一段話很傳神的描繪蘇丹人民如何看待自己問題,「美國人不應該干涉蘇丹內部……這僅是我們部落之間的戰爭,很正常!」

蘇丹自1956年從英國與埃及共同管理下獨立後,所謂的中央政府一直由北方居多數的伊斯蘭教徒所掌控並試圖推行伊斯蘭律法,居南方省份的非伊斯蘭人因而起而抗爭,爭取自治。南北雙方雖一度在1972年達成協議,但因石油在南方Bentiu地區被發現,內戰因而再啟。

超過1百多萬人的犧牲,雖換來雙方在2005年簽署「全面和平協議」,同意共享石油利益與南方地區享有高度自治權力(包括宗教),以及雙方在首都喀土木(Khartoum)共組聯合政府,但和平卻是脆弱不堪的。

雙方因為油田區域歸屬問題,仍無法在南北界線的劃定上達成共識。南方首領、也是第一副總統啟爾(Salva Kiir)就在去年9月因為抗議身兼北方政府首領的總統貝席爾(Omar al-Bashir), 無心落實和平協議,而退出聯合政府。至今,雙方的軍事衝突仍時有所聞。

看到南方在爭取自治權力上有所斬獲,達富爾地區(位於查得與中非共和國邊境上的三個省份)反抗團體「蘇丹解放軍隊」(Sudanese Liberation Army,SLA)與「正義平等運動」(Justice and Equality Movement,JEM)在2003年初也開始進行反抗運動。由於他們長期受到政府資助的阿拉伯遊牧民兵以武力掠奪世居的耕作地,並受到中央政府的欺壓,因此他們要求享有與南方同等的自治權。

雖同屬於伊斯蘭信徒,但當地大多數是以農耕為主的非洲黑人。為了掠奪當地的經濟資源,游牧民兵在政府支持下持續對反抗團體展開攻擊。民兵不僅屠殺且奴役各村落的男人與幼兒,並且強暴年輕婦女使其淪為性奴隸。

儘管蘇丹政府一再否認資助民兵,但國際人權組織卻指稱,他們握有絶對的證據證明蘇丹政府與民兵勾結。對其犯行,國際法庭也在去年12月安理會上提出調查報告並對蘇丹的人道部長與民兵領袖發出通緝。

中國是夥伴,還是掠奪者?

持續提供武器給蘇丹政府,也成為國際人權組織大力抨擊中國為幫兇的原因之一。雖然北京否認,但去年人權組織偷偷拍下北京違反聯合國禁運規定,利用改裝貨機運送武器,這些畫面後來公諸於世,著實讓北京難堪不已。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楊光在去年11月接受美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專訪時說,「如果你看見武器是中國製造的,這並不意謂著中國支持這類的戰爭。這不合邏輯,因為國際上有太多武器交易的情形發生」,楊光的回答間接表達了北京對這問題的看法。

爭議相信會持續下去。中國力挺蘇丹,除了考量石油等天然資源因素外,非洲廣大市場也是目的。根據美外交關係協會的資料,僅2002年到2003年之間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就已達180多億美元,至2005年更成長至320多億美元;2010年,中非貿易將預估會超過1千億美元。現在中國已是非洲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排名在美、法之後。蘇丹近兩年將近5%左右的經濟成長率就是拜中國投資之賜。

中國「不干涉內政」的交往前提及無條件「援助換取石油」(aid-for-oil)的策略,顯然奏效了。胡錦濤去年2月在蘇丹訪問時,承諾取消蘇丹8千多萬美元的債務,並幫助建造鐵路與公路設施,確保蘇丹將近80%的石油出口流向中國。布希於今年2月訪問迦納後,迦納總統清楚表示,「中國在非洲是夥伴關係,而非殖民的掠奪關係」,駁斥中國是殖民掠奪者的論調。

中國成功地將自身經濟發展需求融入其外交戰略中,對美國推動第三世界國家走向民主與良善統治(Good Governance)的工作上是一大挑戰。中國因自身經濟利益需要,持續在非洲採取「無條件援助」外交策略;美國因反恐,繼續在非洲推動民主與人權。布希在迦納的記者會上表示,「在非洲的利益上,美國並不視中國是一激烈的競爭者(fierce competitor)」,而是期待互相合作。

爭辯與衝突仍會因各自的利益而持續下去,而終日躲在難民營黑暗角落的婦女小孩也只能暗自哭泣!

【2008-03-07 聯合新聞網】

世界第一髒城:亞塞拜然巴庫

除非你從事石油工作,否則根本沒有理由忍受亞塞拜然巴庫令人窒息的環境污染。散發著惡臭的水源、被石油污染的池塘以及由於鑽探和航運引起的威脅生命的空氣污染程度導致這個前蘇聯製造中心成為今年榜單中全球最髒的城市。
【富比世╱Tiffany M. Luck】

馬利的首都巴馬科,第16名。富比世╱提供

除非你從事石油工作,否則根本沒有理由忍受亞塞拜然巴庫令人窒息的環境污染。散發著惡臭的水源、被石油污染的池塘以及由於鑽探和航運引起的威脅生命的空氣污染程度導致這個前蘇聯製造中心成為今年榜單中全球最髒的城市。

巴庫環境惡劣,但全球遠不止這一個城市污染嚴重。對於今年上榜的25個城市的居民而言,黑煙、酸雨和任意流淌的汙水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污染對於居民健康和壽命的影響並不會立即體現出來。

照片集

為了解全球哪些城市最髒,我們參考了美世人力資源咨詢 (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 的2007年度健康和衛生排名 (2007 Health and Sanitation Rankings)。作為其2007年度《全球生活質量調查》報告 (Quality of Life Report) 的一部分,該公司根據空氣污染程度、廢棄物管理、供水適合飲用性、醫院服務、醫療供給以及傳染病的存在水平對全球215個城市進行了排名。

所有城市均以紐約100分的指數得分為基準進行排名。在健康和衛生排名中,指數得分從表現最差的亞塞拜然巴庫的27.6分到表現最佳的加拿大卡爾加�的131.7分不等。

由於空氣中鉛含量極高,孟加拉國達卡位居榜單第二位。這座孟加拉國首府的交通擁堵情況繼續惡化,車輛每天散發大量的空氣污染物,包括鉛。由世界銀行 (World Bank) 資助的空氣質量管理項目 (Air Quality Management Project) 將幫助改善這一狀況。

總部位於紐約的美國鐵匠研究所 (Blacksmith Institute) 創始人理查德-富勒 (Richard Fuller) 表示:「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是能夠改善人們健康狀況的最簡單的方法,因為我們總在呼吸,而空氣中存在各種有害微粒。事實上,鉛中毒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通過空氣中的微粒。因此對於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阻斷這些最嚴重的污染源至關重要。」美國鐵匠研究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解決全球發展中國家的污染問題。

居於今年榜單第三、第四位的分別為馬達加斯加和海地的首都。馬達加斯加的安塔那那利弗和海地的太子港都面臨著城市人口快速增長以及對於水和廢棄物有效管理需求日增的問題。

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在今年榜單中排名第五。該城市的工業和汽車廢氣排放導致空氣質量十分糟糕,以至於一年中約有300天城市臭氧濃度達不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但情況可能更糟。

Sierra Nevada Air Quality Group 創始人、舊金山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空氣規劃部 (Air Planning Branch) 前主管 Dave Calkins 表示:「近來,墨西哥城的空氣污染情況實際上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但嚴峻的情況還是迫使政府不得不努力讓每位居民都意識到污染仍然是個問題。」

經濟也受到了影響。醫療衛生成本和生產力喪失拖累了商業發展。美世資深研究員 Slagin Parakatil 指出,企業還面臨著由於將員工及其家人安置到這些城市需要支付補償而導致的成本增長問題。成本效益分析建議,解決污染問題無疑是明智之舉。WaterAid 的研究表明,為改善衛生狀況每投入一美元,因醫療衛生成本降低和生產力增加帶來的收益就可達9美元。

富勒說:「如果你計算一下,解決最惡劣的污染情況並不需要巨額代價。這是9比1的規律。只需10%的成本就能完成90%的工作。只有最後10%的工作需要90%的投入。只需相對很少的投入,我們就可以完成大量工作,挽救無數人的生命。」

世界最髒的城市
排名
城市
得分
1
巴庫(亞塞拜然)
Baku, Azerbaijan
27.6
2
達卡(孟加拉)
Dhaka, Bangladesh
29.6
3
安塔那那利弗(馬達加斯加)
Antananarivo, Madagascar
30.1
4
太子港(海地)
Port au Prince, Haiti
34
5
墨西哥城(墨西哥)
Mexico City, Mexico
37.7
6
阿迪斯阿貝巴(衣索比亞)
Addis Ababa, Ethiopia
37.9
7
孟買(印度)
Mumbai, India
38.2
8
巴格達(伊拉克)
Baghdad, Iraq
39
9
阿拉木圖(哈薩克)
Almaty, Kazakhstan
39.1
10
布拉薩(剛果)
Brazzaville, Congo
39.1
11
恩加美納(查德)
Ndjamena, Chad
39.7
12
沙蘭港(坦尚尼亞)
Dar es Salaam, Tanzania
40.4
13
班基(中非)
Bangui,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42.1
14
莫斯科(俄羅斯)
Moscow, Russia
43.4
15
瓦加杜古(布吉納法索)
Ouagadougou, Burkina Faso
43.4
16
巴馬科(馬利)
Bamako, Mali
43.7
17
黑角(剛果)
Pointe Noire, Congo
43.8
18
洛梅(多哥)
Lome, Togo
44.1
19
柯那克里(幾內亞)
Conakry, Guinea Republic
44.2
20
諾克少(茅利塔尼亞)
Nouakchott, Mauritania
44.7
21
尼阿美(尼日)
Niamey, Niger
45
22
魯安達(安哥拉)
Luanda, Angola
45.2
23
馬布多(莫三比克)
Maputo, Mozambique
46.3
24
新德里(印度)
New Delhi, India
46.6
25
哈科特港(奈及利亞)
Port Harcourt, Nigeria
46.8
資料來源:富比世,製表:許惠雯

原文:Forbes.com The World's Dirtiest Cities

【2008-02-26 富比世】

日YouTube短片諷澳保育 引不滿

日本最近播出一段短片,譴責澳洲是極具種族歧視的國家,這兩天經澳洲媒體大肆報導,引起該國民眾及保育人士不滿。不過澳洲外交部長史密斯今天趕緊滅火指出,這支在YouTube播出的短片將不影響澳日兩國的關係。

由於不滿澳大利亞在國際上打擊其捕鯨行動,日本最近在YouTube公開播放這則長達十分鐘、以英日文對照的短片,藉由兩年前雪梨可魯那海灘種族衝突影帶攻訐澳洲是個白人主義至上的國家,並藉由當地民眾獵殺、凌虐袋鼠或是澳洲野狗等當地特有動物等畫面,暗譏澳洲保育動物英雄的假面形象。

影片播出後,隨即引發澳洲民眾和保育人士韃伐。史密斯今天特別出面強調,雖然這部短片相當「不入流」,但是不至於影響澳日兩國關係。

他並指出,澳方負責監控日本捕鯨船的船艦將於本週出航,澳洲海關人員也將隨艦對日籍船隻進行蒐證,作為未來任何法律行動的證據。

聯合新聞網:此則短片參見http://au.youtube.com/watch?v=e8lvep0-Ii0

【2008/01/08 中央社】

黛妃想嫁穆斯林 母女翻臉成陌路

英國故王妃黛安娜生前曾交往的巴基斯坦醫師男友柯漢 (Hasnat Khan),據稱是黛妃的最愛,她不但想嫁給柯漢,甚至願意為情郎改信伊斯蘭教。但是黛妃的生母對此非常生氣,甚至罵她妓女,母女兩人為此翻臉不再說話。

黛安娜的管家布瑞爾14日在調查黛妃死因的聽證會上指出,黛妃的母親法蘭西絲.仙德.吉德(Frances Shand Kydd)對女兒鍾情於穆斯林感到光火。1997年6月、即黛妃車禍死亡前2個月,她打過2次電話給母親,可是吉德不但罵女兒妓女,還說黛安娜「勾搭上該死的穆斯林男人,使她蒙羞」。

在黛安娜要求下,布瑞爾聽過其中一通電話,但他不願意詳述通話內容,只說吉德在電話中「說了很多難聽的字眼」,母女從此不再說話。黛妃車禍死亡後,吉德曾到肯辛頓宮逐一檢查女兒物品,並銷毀數十份文件。

布瑞爾表示,黛安娜曾計畫舉行「一場私人性質的婚禮」和柯漢結婚,然而柯漢認為兩人文化差異太大,不久後分手。布瑞爾也駁斥黛安娜生前已和男友多迪.法伊德訂婚的說法。

布瑞爾擔心吉德可能銷毀王室與黛安娜間「具歷史意義」的往來信件,曾要求覲見女王討論此事,並堅信英國王室沒有所謂「下令除掉黛安娜」的陰謀。

然而黛安娜的離婚委託律師梅姬.雷出席聽證會時指出,黛妃生前曾告訴她,擔心自己可能死於車禍,但是沒指名誰可能要置她於死地。

雷在聽證會上並語出驚人地表示,黛妃曾密會前首相布萊爾,說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曾計劃退位,但黛妃認為不應該讓查理王子繼位,而是希望由長子威廉繼承。黛安娜說,英國王室需要「徹底的改變」,因此她請布萊爾幫忙,不要讓查理成為英國的君王。

【2008/01/16 聯合報】@

油管之爭 俄國拿下戰略點

俄羅斯總統普亭18日與保加利亞簽署一項油管協定,使俄國石油經過保加利亞輸往歐洲。這項協定將重劃歐洲的能源版圖,為俄國國營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Gazprom)控制歐洲能源的大戰略奠定基礎。

九百公里的長「南流油管」(South Stream)商談十多年,終於敲定。預計斥資一百億歐元(約台幣4730億元)建造的南流油管將從俄國出發,走黑海海底到保加利亞,從保加利亞分幾個方向輸油。如此一來,由歐洲和美國力推的「納布果油管」(Nabucco)明顯落居下風。

納布果油管將中亞石油經過土耳其西送,直到奧地利,預定2009年動工,2012年完成,總長3300公里,中間也經過保加利亞,但最重要是繞過俄國。

其實,納布果之前已遭一次重擊。土庫曼和哈薩克是納布果管線的重要油源,莫斯科上月和兩國簽約,使兩國石油流經俄國供應四方,等於納布果東端可能無油可進。莫斯科現在拿下保加利亞,等於可能搶走納布果的西端客戶。俄國專家說,「在俄保今天簽約以前,納布果的遠景就已經非常渺茫」。

歐洲使用的天然氣目前已有40%由俄國供應,看來未來將只增不減。莫斯科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發生爭議時,曾用斷油斷氣逼兩國就範,未來以油氣裹脅歐洲而干涉內政,頗非杞人憂天。

親征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的普亭在簽約儀式上表示,「南流油管」將「大幅增進巴爾幹半島、整個歐洲的能源安全。」

【2008/01/20 聯合報】@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利摩日 「法�景德�」

利摩日 「法�景德�」

透��光映照美��案的白瓷�杯,是利摩日特�「七��」。
�者陶福媛/�影
【�合�/�者陶福媛/����】

位於法�中西部的利摩日(Limoges),因盛�名瓷而有「法�景德�」之�。市中心的陶瓷博物�最值得一�,其次可��法�名瓷Bernardaud的工�,了解瓷器�造�程,�道前去Bernardaud的OUTLET血拚,��3折起的名瓷�旅�!

��高�土 解�中�瓷之秘

300年前,中�瓷器席�全�洲,被��「白色金子」(White Gold),�洲人苦�瓷器�作秘方未果,直到1768年,利摩日的洗衣�意外��用某�白色黏土洗衣可�衣服更�白,�才解�中�瓷的秘密──高�土。高�土的��也�利摩日��平�的小�,��成�法�最著名的瓷�。

瓷�焦�1:�立利摩日陶瓷博物�

利摩日陶瓷博物�。
�者陶福媛/�影
1845年法�瓷商Adrien Dubouche捐出他�生收藏的各�瓷器,在利摩日成立陶瓷博物�(Musée national Adrien Dubouché),展品多�上�件,�2、3千年前希����期的古陶,到�代���的�典名瓷,都在博物��展出。

Adrien Dubouché的收藏品十分�富,包括:英�伊莉莎白二世登基�的皇家瓷�、美�前��海斯(Hayes)�林肯等人的��瓷�、知名��家Raymond Loewy�法航�等���的迷你尺寸餐瓷等。

利摩日的特�「白瓷�杯」,也是博物�的展示品之一,�光透�薄透白皙的瓷杯,映出杯面上凹凸的美��案,典雅��。到利摩日,�忘��回家把玩,售�70~150�元(�台�3200~8500元)。

8bis, place Winston Churchill 87000 Limoges France.

33-0-555 33 08 50

�票4.5�元(�台�208元)

瓷�焦�2:Bernardaud瓷器工�

法�名瓷Bernardaud以金漆�瓷著名,擅�用金漆��皇室的奢���,前身是路易十六皇室��的皇家瓷器工�,後�才由Bernardaud家族�下;迄今仍保有皇家瓷器的品牌,��早年�法�皇室生�的御用瓷品,名�「Ancienne Manufacture Royal」,提供瓷器收藏家收藏。只要花4�元的�票,就可以走�Bernardaud瓷器工�,���偷�工作人�工作情形,了解整�瓷器�造的�程。

由於Bernardaud以金漆�瓷著�,工人每天使用的金漆都要登�,下班後�一�在保���;每年到了年底,�回收擦拭金漆的抹布,���可以�熔出100公斤的金子!

��瓷器工�到了尾�,欣��列Bernardaud基金��年�邀���家��的瓷器作品,包括Hervé van der Straten、Stefani Hering、Claude Bouchard等,�整���行程推向最高潮。知名�裔�家���,也是基金�合作的��家之一,他以中�的�墨手法��瓷�,��恢宏。

�然,入�山�不能空手回,到此一�一定要抽空到Bernardaud工�的OUTLET逛一逛,和日本�光客一同排���3折起的Bernardaud名瓷,才真正不�此行!

27, Avenue Albert Thomas 87000 Limoges France.

33-0-555 10 55 91

�票4�元(�台�185元)

【2007-10-22 �合�】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兩世紀不義政策 「失竊的一代」 澳總理向原民道歉

中國時報 2008.02.14 
楊明暐╱綜合坎培拉13日外電報導

     澳洲總理陸克文13日在國會就兩個世紀以來澳洲政府所實施的不公平政策和措施,向原住民正式表示道歉。

     數千名來自不同族群的澳洲民眾今天上午聚集在首都坎培拉,與澳洲各主要城市電視牆前的觀眾一起,聆聽陸克文向澳洲原住民公開道歉。

     進入國會議場時受到觀禮民眾起立鼓掌歡迎的陸克文在致詞時說:「我們為歷屆國會與政府的法律政策,對我們這些同胞造成的深切悲痛、苦難和損失道歉。」

     陸克文說:「我以澳洲總理身分,向各位說對不起,我代表澳洲政府,向各位說對不起,我代表澳洲國會,向各位說對不起。」

     陸克文特別提到「失竊的一代」,這是指1910年至1970年代期間,大約10萬名澳洲原住民兒童被「依法」從他們的父母親身邊強行帶走,送往收容機構和寄養家庭

     當時澳洲的法律認定,原住民注定要滅亡,帶走他們的小孩是出於仁慈的考量,目的是要讓這些小孩能夠融入澳洲主流社會。但這種做法令許多原住民家庭飽嘗骨肉分離的痛苦。

     不過陸克文道歉的對象是所有原住民,不僅限於「失竊的一代」。澳洲現有2100萬人口中,原住民約45萬人,是澳洲社會最貧窮的族群。他們失業率和犯罪率居高不下,文盲比例也最高。

     陸克文曾表示,要解決原住民社區長久以來的問題,唯有以國家名義向原住民道歉,才能化解原住民與主流社會間的隔閡,搭起雙方的橋樑。但他也表明,政府只公開道歉,不會設立賠償基金。儘管如此,原住民組織對陸克文公開道歉仍表示樂見。

丹麥各報重登引起爭議的回教漫畫

2008.02.14 
中廣新聞╱謝佐人

    丹麥各大報周三再次刊登兩年前、引起阿拉伯世界怒火抗議的回教漫畫,以示對言論自由的堅持。

    這次丹麥報紙媒體同步行動是在有關當局逮捕三名涉嫌陰謀策劃暗殺漫畫家「威斯特加德」之後發起,兩年前,「威斯特加德」參與繪製十二格回教漫畫,其中包括一幅回教先知「穆罕默德」頭帶炸彈形狀的頭巾,影射回教是恐怖主義引發阿拉伯世界暴力抗爭,造成數十人死亡,丹麥駐外大使館也都遭到攻擊,有激進回教徒因此揚言要刺殺「威斯特加德」。

    周二,丹麥警方逮捕陰謀策劃暗殺行動的三名嫌犯,丹麥大報在刊登這項新聞的同時,也重新刊登當年引起全球爭議的漫畫。編輯表示,任何人都不應該因為一幅漫畫而受到生命威脅。

    丹麥的回教社團嚴辭譴責媒體的做法,並表示,他們會盡可能漠視這樣的挑釁,不做任何回應。

沙國查禁情人節紅玫瑰

中國時報 2008.02.13 
黃建育╱綜合報導

     《沙烏地公報》11日報導,沙烏地阿拉伯的宗教警察正在查禁所有紅色的東西,包括西洋情人節熱賣的紅色玫瑰。

     報導說,沙國首都利雅德若干商店的店員表示,官員已經警告他們要移走店裡所有紅色的物品,包括紅色花朵,還有紅色包裝紙。

     據報導,利雅德黑市的紅玫瑰價格已經上揚。一般而言,一朵紅玫瑰只要1.3美元(約新台幣42元),不過這個價格到了2月份時候會上漲到8美元(約合新台幣250元)。

     沙國官方認為,情人節還有其他一些節慶,都是「違反伊斯蘭教義」的。尤其是西洋情人節,因為這等於是鼓勵婚外情。在民風保守的沙國,婚外情是有罪的。

     《沙烏地公報》說,沙國人民在情人節來臨之前幾天,甚或幾星期即跟花店訂好花朵,這是因為他們早知道會有這項禁令。

     一位花店的店員說:「有時候,我們會摸著黑,或趁著一大清早送花束,免得引起別人懷疑。」

     其他的人則準備在西洋情人節期間到國外旅行,去的地方是一些宗教比較自由的鄰近國家,譬如說巴林或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去好好歡度一下。

     沙國官方實施嚴峻的伊斯蘭律法,以防止男女逾矩。

地價飆 阿姆斯特丹將建地下城

中國時報 2008.02.13 
黃文正╱綜合報導

     荷蘭地狹人稠,首都阿姆斯特丹更是寸土寸金,過去不但填海造地,如今更將建水下城市。為解決交通擁塞及停車問題,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最近通過高達74億英鎊(約台幣4618億元)的公共工程開發案,計畫在「中央運河」下興建一座多功能的地下城市。

     74億英鎊打造休閒中心

     阿姆斯特丹近來地價高漲,土地取得不易,因此,市政府擘畫的都市更新計畫,把腦筋動到中央運河,計畫在運河底下,興建一座廣達100萬平方英尺的地下城市,提供市民休閒娛樂購物消費以及停車空間。

     承包此案的「茲瓦特斯與珍斯摩建築事務所」合夥人默許.茲瓦特斯說:「這座城市原本就缺乏空間,為此,我們希望運用最新的建築技術,在城市底下興建一座地下城市,而整個興建工程並不會影響到地面交通。」

     不過,居住在中央運河兩側古老公寓內的居民,最快必須再等7年,才能解除停車之苦。據悉,因地價昂貴,當地一個停車位叫價高達7萬4000英鎊(約台幣462萬元)。

     近年來,阿姆斯特丹房價持續飆漲,以新興的De Pijp區為例,1999年,在當地購買一間公寓僅需9萬英鎊(合約台幣562萬元),如今已爆漲至22萬3000英鎊(合約台幣1391萬元)以上。

     阿姆斯特丹原本就建築在抽乾的沼澤溼地上,現今許多蓋在運河旁的人字形房屋(gabled house),底下仍是由木頭支撐。荷蘭建築師認為,運河區都市更新發展,最簡易的方式,就是在運河河底的粘土下,興建一座嶄新的地下城市。

     茲瓦特斯表示,未來開始動工時,運河的水會暫時抽乾,「阿姆斯特丹坐在深達30公尺厚的防水粘土上,未來我們會利用它,混雜水泥與沙子,打造全新的隔水牆。」

     2018年動工預計20年完工

     「一旦將運河再封閉後,我們便可以在河底下工作,並將水倒回運河內,這是很簡單的技術,並不會製造太多鑽孔噪音。」負責機械工程的Strukton公司的發言人艾迪尼說:「運河也可以成為道路,未來所有營建機具設施,都會以水運方式送達基地。」

     日前,阿姆斯特丹市議會已通過審查,預定2018年正式動工,此一工程浩大,預計將持續20年之久。

     艾迪尼強調,這項工程並不會花政府一毛錢,他們會進行資產開發,例如建造廣大停車場,以支應費用。他估計,未來將可把當地價錢高得嚇人的停車位,大幅降低至一個僅需1萬9000英鎊(約台幣118萬元)。

計畫暗殺丹麥漫畫家 恐怖分子被捕

中國時報 2008.02.13 
尹德瀚╱綜合報導

 醜化先知 回教徒火大 ▲這是2006年3月8日的檔案照,在印度掌控的查摩喀什米爾首府斯里納加,大批生意人聚眾示威,抗議丹麥報紙以漫畫醜化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示威群眾於街頭焚燒丹麥國旗並要求嚴懲這些漫畫家。(美聯社)

     丹麥當局12日逮捕幾名據稱涉及「策劃恐怖暗殺行動」的人士,而政府官員不願透露涉案者計畫暗殺的對象,不過丹麥《日德蘭郵報》宣稱,暗殺對象就是2年多前把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描繪成恐怖分子的漫畫家魏斯嘎德。

     警方證實確有這項逮捕行動,但稱此任務係由情報單位負責執行。「丹麥安全情報局」則發表聲明說,該局12日凌晨4時30分在丹麥西部阿戶斯執行一項「反恐任務」,旨在防範恐怖暗殺行動的發生;聲明並未說明逮捕多少人,也未提及被列為暗殺對象的人是誰。

     《日德蘭郵報》宣稱,這些人要暗殺的對象就是魏斯嘎德,因為該報2005年9月刊登12幅消遣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其中一幅把穆罕默德畫成頭上頂著已經點燃引信的炸彈,就是出自魏斯嘎德的手筆。

     漫畫刊出後,在伊斯蘭世界引發強烈反應,許多回教徒無法忍受他們的先知遭到如此褻瀆,紛紛走上街頭抗議,甚至包圍好幾個回教國家的丹麥大使館。《日德蘭郵報》為此鄭重刊登道歉啟事,丹麥當局更一度暫時關閉幾個駐外使館。

     魏斯嘎德在《日德蘭郵報》網站張貼的聲明說,丹麥安全情報局通知他,說有幾個人有暗殺他的具體計畫,對此他當然感到害怕,但他已將憂懼轉化為憤怒,而讓他憤怒的是,畫諷刺漫畫是他日常所做的事,為什麼會引發這些瘋狂行為

     魏斯嘎德說,他的漫畫只是想表達有人利用穆罕默德賦予恐怖行動正當性,並沒有要褻瀆穆罕默德的意思。但許多回教徒認為,穆罕默德在魏斯嘎德筆下成了恐怖分子。

陸克文為過去不公平對待向原住民道歉

2008.02.13 
中央社

     澳洲總理陸克文今天在國會,為過去兩世紀澳洲白人屯墾對原住民造成的不公平對待,向原住民表達劃時代意義的道歉。

     陸克文說:「我們為歷屆國會與政府的法律政策,對我們這些同胞造成的深切悲痛、苦難與損失道歉。」

     這項道歉在澳洲被視為是一個分水嶺,各大電視台在現場實況轉播,許多大城市有不少民眾聚集在巨大屏幕前,見証這項盛會。

     來自全國各地多達一千名原住民聚集在國會附近,觀看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和解行動,旁聽席也擠滿許多其他人。

     陸克文的道歉比原先期待的聲明更具高規格,博得國會殿堂外群眾熱情掌聲。

     陸克文提到所有原住民「過去的不公平對待」,不僅限於所謂「失竊的世代」這群被迫遠離家庭的原住民兒童」;這次道歉最初就是由這些家庭所推動的。

     陸克文的道歉特別提到「失竊的世代」,大部份是指混血兒的原住民孩童,為使他們與白人社會同化,他們被迫遠離開家園,直到一九七零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