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報告:日本企業倚重非正式員工造成生產停滯

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天發表年度勞動經濟白皮書指出,企業擴大僱用非正式員工造成生產力停滯,以成果主義取代根據資歷決定薪水的作法並未成功。報告呼籲企業基於長期角度培育人才以提高員工的生產附加價值,強調這才是邁向人口減少的日本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

這項題為「勞動經濟分析」的年度報告,把企業非正式員工定義為「並非心甘情願的勞工」。報告指出,一九九零年代日本經濟崩潰後景氣低迷,企業為削減人事費將僱用重點由正式員工移至非正式員工,使得非正式員工大幅增加,造成勞工工作滿足感的長期低落。

統計指出,服務業方面,非正式僱用勞工占總數的比率由一九九二年的百分之二十四點六,增至二零零七年的百分之三十九點四;製造業方面,由百分之十七點七擴大至百分之二十二點九。

統計指出,整體勞動生產力的成長,和一九七零年代的百分之四及一九八零年代的百分之三點四相比,一九九零年代只增加百分之一,二零零零年代也只成長百分之一點七。

報告指出,不少企業引進業績成果主義,取代傳統的論資歷調升薪水的長期僱用方式,主要目的是削減人事費,這種制度雖有助於提高員工的工作意願,但是對待遇和薪水不滿的勞動者為數頗多,未必可謂成功,包括適用範圍和評價標準的明確化等制度上的運用,尚有很多有待改善之處。

白皮書呼籲日本企業,應立足於長期角度培育人才,使具有生產力的勞工能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而提高個人生產附加價值。報告並指出,有必要經由長期的勞方和資方合作,建構令彼此都可接受的薪水制度。

一九九零年代經濟崩潰之後,日本企業引進側重非正式勞工的人事制度,造成社會貧富懸殊擴大,日本執政黨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厚生勞動省擬於即將召集的臨時國會提出勞動派遣法修正案,原則將禁止派遣一日僱用勞工。

【2008/07/22 中央社】

觀天下》印度教徒歧視 穆斯林以暴制暴

美國「反恐中心」今年4月指出,印度去年死於恐怖攻擊的罹難者累計超過1,000人,除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動盪的戰區外,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全球恐怖攻擊最頻繁、死傷也最多的國家。

在印度發動恐怖攻擊的人成分相當複雜,作案暴徒包括印度東北部少數民族分離主義團體、旁遮普省意圖獨立的激進錫克教徒,以及東部、中部地區毛派共黨游擊隊。

不過,印度政府最常指控的兇手,是伊斯蘭極端分子,順便罵一罵信奉伊斯蘭教的鄰國巴基斯坦暗中支援這些激進團體。

印度1947年獨立之初即爆發慘絕人寰的印度教徒、穆斯林血腥衝突,從此埋下雙方長期緊張對峙甚至相互殺戮的禍根。

印度十億人口中,八成是印度教徒,穆斯林占一成多,約一億四千萬。絕大多數穆斯林都是安分守己,不願惹事,更害怕發生恐怖攻擊後成為被報復對象。

但只要極少數激進穆斯林犯案,就讓全體穆斯林被貼上恐怖分子標籤,這一點不只是印度,在美國和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狀況。

印度激進穆斯林作亂的動機之一,是抗議穆斯林在印度被歧視。由於印度實質上是印度教徒為主體的國家,在印度教種姓制度之下,低種姓者和穆斯林等異教徒連求職都會受到不平等待遇,印度政府人力資源發展部就曾發表報告指出,求職者的姓名如果屬於低種姓者或穆斯林,錄取機率遠低於同一資歷或同一資格、但屬於高種姓印度姓名者。

穆斯林在生活上遭遇種種歧視,加上居於弱勢,又多次和印度教徒發生流血衝突,難怪有激進者會採取暴力手段。

印度官員承認,印度教徒動輒以暴力對付穆斯林,以及印度穆斯林未受到法律充分保障,是少數印度本土穆斯林走向極端的關鍵。

這種歧視若無法解決,印度受到的恐怖攻擊不會停止,不僅對印度國家安定構成嚴重威脅,印度教徒與穆斯林關係難以改善,印度和巴基斯坦關係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印度只要遭到恐怖攻擊,許多印度人第一反應就是歸咎「巴基斯坦支援的伊斯蘭恐怖分子」。

【2008/07/28 聯合報】

非洲資源 土與中印搶奪

繼中國和印度之後,全球新興市場之一的土耳其也開始投入搶奪非洲資源行列,土耳其外交部長巴巴江上週會見非洲聯盟代表團時表示,預定八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在伊斯坦堡舉行的「土非投資高峰會」,將使雙邊未來關係更強化和多樣化。

肯亞「商業日報」報導,由非盟協辦、土耳其首次主辦的「土非投資高峰會」,是經濟快速成長的土耳其為因應國內經濟需求壓力日增的背景下召開,會議期間,土耳其料將為非洲大陸增加額外投資和貿易流動的機會。

報導指出,土耳其正成為非洲新富階層家具、電器、地毯等消費產品的主要來源市場,而為了加入歐洲聯盟,土耳其在經濟上則必須保持穩定的經濟成長,因此,過去五年來,土耳其與非洲貿易已從二○○三年的五十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一百二十億美元。

從土耳其對外貿易部的數據顯示,土國預計二○一○年以前,與非洲雙邊貿易額將增漲到三百億美元,以肯亞為例,在既有雙邊貿易協定下,土耳其出口化學肥料、合成樹脂和紡織品等產品,肯亞主要出口項目則為茶葉和手工藝術品。

在國際合作署的主導下,土耳其為在非洲取得更多的天然礦藏資源投資機會,與非洲大陸間貿易投資協議,將使土耳其捲入印度和中國已在進行的資源爭奪戰。

二○○七年五月獲准成為非洲開發銀行非區域會員國之後,將為土耳其投資非洲基礎建設計畫形成一個很好的平台,並進一步打開土非合作的新領域,例如,土耳其投入數百萬美元進行非洲人道援助,主要受援國包括蘇丹、衣索比亞和塞內加爾等國。

【2008/07/29 歐洲日報】

比利時人 使用瓶裝水積習難改

【中央社布魯塞爾八日專電】

為環保節能常傳出停用瓶裝水或礦泉水的呼聲,但顯然並未影響飲用瓶裝水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比利時消費者,使用瓶裝水的習慣顯得牢不可破。

美國市長會議在六月二十三日通過的一項決議中,呼籲美國各市政當局逐步淘汰瓶裝水,並推廣使用自來水;類似呼籲在瓶裝水個人平均消費最多的義大利及包括英國及法國等其它西歐國家也時有所聞。

這些呼籲的主要論點除考量到使用保特瓶包裝的瓶裝水會造成環境污染及運水過程耗費大量能源外,也認為瓶裝水並不一定比自來水衛生及安全,從而帶給消費者更多的健康。

但這一呼籲並未影響到習慣飲用大量瓶裝礦泉水的比利時消費者,而比利時當局與環保機構目前也無意向其它國家跟進,要求當地消費大眾不再使用瓶裝水。

比利時聯邦政府保護消費者暨公共衛生及環保部主管瓶裝水事務官員鐸維勒就說,「我們並無推動要求民眾減少或停止使用瓶裝水的計劃。」

然而,這一立場並不表示比利時政府不關心使用塑膠瓶包裝瓶裝水可能造成污染環境的結果。

鐸維勒表示,比利時早在十年前就已立法,開始對包裝瓶裝水的塑膠瓶課徵特別稅,並鼓勵消費者購買較容易回收的玻璃瓶裝水;此外,比利時政府也要求消費者必需購買藍色的垃圾袋,以回收使用後的塑膠瓶。

他說,「我們採用措施的觀念並非要求人們不再飲用瓶裝水,而是希望以價制量,祗要使用塑膠瓶裝水就要花費較多的金錢去支付特別稅與特定垃圾袋的花費,逐漸改變習慣。」

談到瓶裝水的運送可能影響到節能與廢氣排放的問題,鐸維勒承認,比利時人大量消費瓶裝水的習慣的確增加能源的開銷,祗是目前尚未考慮到這一問題,未來可能會慢慢地鼓勵民眾飲用自來水。

儘管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2001年發佈的研究報告,已因瓶裝水不見得比自來水健康,再加上可減少塑膠瓶使用量及減少運送瓶裝水造成文通擁塞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理由,建議工業國家消費者放棄使用瓶裝水,但做為環保組織之一的該會比利時分會,目前卻並無打算採取呼籲當地民眾停止飲用瓶裝水的行動。

WWF比利時分會的發言人表示,至今並未呼籲當地消費者不要使用瓶裝水,也未就這一議題推動任何特定的運動,未來是否會鼓勵比利時人減少或停止飲用瓶裝水,目前並不知道。

依據比利時瓶裝水聯盟提供的資料,比利時瓶裝水消費量排名歐洲第四位,個人消費量則排名全球第四。

聯盟秘書長拉佩吉認為,要想比利時人改變飲用瓶裝水的習慣並不容易,因為喝瓶裝水已成為比利時人生活上的一種文化。她說,「我自已從小就被教育成應飲用礦泉水。」

事實上,自從羅馬人首先在比利時亞登山谷的斯巴市發現優質礦泉水源,並自1583年開始裝瓶裝銷售後,已養成比利時人飲用瓶裝礦泉水的生活習慣。

拉佩吉就指出,由於比利時的瓶裝礦泉水來自天然水源,加上嚴格的法律管制,遠較來自廢水水源處理過的自來水安全,再加上數百年來一直飲用礦泉水,以及歐洲擁有眾多的自然礦泉水源與美國大不相同,民眾較傾向使用經過自然過濾的瓶裝水。

她並說,「何況,天然礦泉水所含的礦物質與自來水不一樣,一般而言較安全且較好,消費者也相當清楚這一區別。」

雖然鐸維勒曾表示,比利時的自來水品質沒問題,但高密度的人口分佈與密集的工業造成自來水來源的比利時河川的嚴重污染,卻也是眾所皆知的事實。

拉佩姬同時強調,在使用瓶裝水造成塑膠瓶危害環境的顧慮上,因比利時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再加上塑膠瓶回收率極高,並可回收成為塑膠的初始原料,並不會對環境造成大問題。

不過,儘管認為一些地區或國家出現反對使用瓶裝水的呼聲,目前並不會對比利時的瓶裝水製造工業帶來危險,但拉佩吉認為,這種反對的聲浪仍會造成相關工業的負面形象。

她也同時說,六月底比利時荷語大城根特市市政當局開始使用瓶裝自來水取代瓶裝礦泉水,比利時民眾及餐館與旅館等服務業使用較多的玻璃瓶裝礦泉水,除此之外,看不出比利時消費者有減少使用瓶裝水的趨勢。

替比利時著名的SPA礦泉水集團設計瓶裝礦泉水瓶子包裝外型的比利時設計公司Designboard的設計人員也認為,考慮到現代生活型態傾向產品的易於攜帶性與方便性,再加上比利時並不像許多國家隨處都設有自來水飲水機可供民眾外出時飲用,要想短時間內改變比利時人停止使用瓶裝水的習慣,並不容易。

【2008/07/08 中央社】

全球和平排名 冰島第一

【歐洲日報綜合報導】

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20日公布最新全球和平指數,台灣排名第44,比去年36名退步,中國排名67,同樣不如去年的60,美國排名97,不僅退步一名,而且遠不及科威特、尼加拉瓜、利比亞和智利。

評比24個項目,包括外交政策、軍事預算、人權紀錄、犯罪率、公僕貪瀆與小學教育普及的程度。去年評比121個國家,挪威拔得頭籌,伊拉克殿底;今年評比140個國家,冰島居首,前10名除了日本排第5,其他都是歐洲國家,伊拉克再度敬陪末座。

台灣排名44,落後香港、新加坡、南韓等亞洲四小龍其他成員。研究人員指出,原因除了今年受調國家增加,台灣因內部衝突、監禁人數、傳統武器數量增加,對排名造成影響。整體而言,台灣和平狀況良好。

在排名前20的國家中,計有16個是歐洲的民主國家,而且多是歐盟會員國。今年進步最大的國家包括安哥拉、印尼、印度、烏茲別克,肯亞退步最多。

最早提出這項排名構想的澳洲企業家吉利雷亞表示:「美國排名低原因包括,監獄囚犯與總人口的比例高居全球第一,凶殺案比例長年居高不下,而且很可能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的目標。這項排名不涉及道德層次。」

但英人權組織「全球證人」負責人海曼認為,和平指數有偏差,他說:「美國在地緣政治上要做一些齷齪的事,它排名很差是因軍事支出很高,但這不太公平,因為美國是為了維持世界航道安全及保護全球資產。」

他說:「全球似乎比去年略為和平。現象令人鼓舞,但各國須攜手共創和平。」

對企業與投資者而言,排名非常實用。南非大主教屠圖表示:「企業不可能在戰亂區發展。企業唯有在安定的環境下才能生存發展。」

除了美排名不佳,俄羅斯也很差,殿底10國依次是俄羅斯、黎巴嫩、北韓、中非共和國、查德、以色列、阿富汗、蘇丹、索馬利亞和伊拉克。

【2008-05-22 歐洲日報】

 
無畏人少天氣冷 冰島的優勢
【經濟日報/曹永暉】

幾年來,台灣政府一直宣稱要將台灣經營為亞太營運中心, 雖然口號喊得不少,卻始終找不到定位。

日前,Google考慮來台灣設立資料中心的消息曝光,但Google一直保持低調。台灣位處於於西太平洋板塊的樞紐,2006年12月的地震造成東南亞地區對美洲的網路通訊中斷,這讓我們警覺到原來台灣在亞太區海纜布建的地理位置,早已是亞太營運中心。Google選擇在台灣設立亞太區資料中心,不無道理。

遙遠島國 具備什麼優勢?

冰島發展為資料中心重鎮的經驗,便值得台灣借鏡。這個人口只有31萬人,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最高氣溫不超過攝氏13度的國家,目前正積極吸引大型資訊和電信業者到當地建置資料中心。很多人可能會懷疑這個有火山,且地理位置遙遠的小島國家有什麼優勢可以吸引企業進駐?

冰島政府委託國際知名顧問公司,提出冰島和美國、英國、印度設立資料中心的優劣勢比較報告。報告從網際網路使用情形、資訊科技成熟度、政治穩定度、教育水準、電力供應、安全等面向一一進行比較。

地熱發電 成本相對便宜

相關研究數據顯示,不論是哪個面向,冰島都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電力供應,冰島更是大幅領先,冰島因為有地熱發電的優勢,電力成本相對便宜,在全球能源缺乏及價格一路上漲的情況下,企業選擇冰島建置資料中心,似乎理所當然。

冰島電信公司目前正大幅進行海纜布建,其中一條名為DANICE的海纜將連結冰島與丹麥。這條海纜將提供5兆位元組的高速頻寬與歐洲大陸連線,未來將滿足資料中心服務歐洲大陸與其他地區的需求。

台灣優勢 資訊人才優秀

台灣有相對優勢,吸引國外企業來台設置資料中心嗎?可能我們在電力方面沒有冰島的天然優勢,但在其他面向則具備相對優勢,包括位處亞太區海纜樞紐、較低廉的資訊設備成本、資訊人才素質高等。

隨著網路服務時代的來臨,資料中心(Data Center)將升級為資訊中心(Information Cen-ter),在整體產業鏈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很多的「服務」都將由資訊中心提供,傳送到企業或個人,預期資訊中心將是一個很有潛力的產業。

資訊中心 帶動多元服務

從企業服務的應用來看,目前熱門的業務流程委外,某些作業有很大的程度就是依賴資訊中心來完成。例如目前已有資訊業者提供信用卡作業處理、帳單列印、客服中心等服務;未來資訊中心還能提供人力資源流程作業、採購流程作業、財務流程作業服務,甚至是銷售流程作業服務。

此外,企業軟體採購不再是買斷的方式,目前熱門的軟體服務化SaaS(Software-as-a-Ser-vice)也是以資訊中心做為平台,很快的,硬體服務化HaaS(Hardware-as-a-Service)也將出現,由資訊中心提供硬體運算平台服務給企業。

在消費者服務的應用來看,其實我們每天上網看新聞、參與網路論壇、到網路商店採購、玩線上遊戲,這些活動都依賴大型的資訊中心。另方面,使用日益普遍的隨身數位裝置,將帶動數位內容的更多樣化,如數位電視,數位學習等,都會需求更多的資訊中心來提供內容服務。

資訊中心這個產業看似非常具有前瞻性,卻需要斥鉅資投入,從建築物本身的結構設計,到水電供應、各式安全措施等,都要投資大筆資金,導致台灣資訊業者卻步不前。

反觀鄰國南韓,因為政府大力投入資訊中心的基礎建設,而帶動數位內容產業蓬勃發展,並領先世界各國。這可明顯看出,資訊時代的「因」與「果」關係。

台灣即將邁入新的政局,新政府應思考台灣的競爭優勢,協助資訊產業由過去的「倒果為因」 轉為「種因成果」,如此,台灣資訊服務產業才能蓬勃發展,跨出台灣,台灣才有機會成為亞太資訊營運中心。

(作者是IDC研究經理)

【2008-05-12 經濟日報】

冰島 最適合居住國家

【編譯陳家齊╱綜合二十七日電】

聯合國27日公布全球人類發展指數(HDI)排名,冰島取代蟬聯6年榜首的挪威,成為全球最宜人居的國家。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在報告中警告,全球暖化是人類發展的大敵,貧窮國家將受害最深。

2007年的人類發展指數,是綜合各地區2005年的預期壽命、教育水準以及每人實質所得,綜合統計而成。這項排名共統計175個會員國,以及香港和巴勒斯坦兩個地區。

冰島2007年得分最高,取代2001年來一直獨占鼇頭的挪威。台灣與西撒哈拉、伊拉克等17個國家地區,因為不是聯合國會員或因資料不齊,而未納入統計。

2007年的報告題為「對抗氣候變遷:在分裂的世界中團結」。報告呼籲,除非全球能在未來10年內把碳排放量減少一半,否則人類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災難。全球氣溫上升攝氏3到4度,將使3.4億人流離失所。冰河溶解將使多達18億人失去飲水。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警告,全球暖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可能使過去30年來全球前所未有的脫貧、健康與教育成就化為烏有。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呼籲,各國代表在下個月召開的峇里島會議中,必須重視這個問題。

美國的排名從2006年的第8名掉到第12名,但聯合國表示,如果2006年獲得的統計資料齊全,美國去年應是第10名。香港比去年前進一名至第21名,排在義大利之後、德國之前。

中國大陸維持在第81名,新加坡與南韓也都維持在第25、26名。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去年應為第24名。美國的每人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排名世界第2,以年收41,890美元僅次於盧森堡的60,228美元。但美國人的預期壽命與南韓、丹麥並列第26,平均為77.9歲。

日本人的預期壽命最高,平均達82.3歲,預期壽命最低的尚比亞人,平均僅能預期活上40.5年。

【2007-11-28 經濟日報】

沙克吉 歐盟夢難圓

《里斯本條約》的前身是《歐盟憲法草案》。歐盟其實從2002年開始就在討論制定歐盟憲法,為了因應歐盟持續擴大後的各項事務。
6月12日《里斯本條約》(Lisbon Treaty)被愛爾蘭人民以86.24萬票(53.4%)給否決了(支持者為75.25萬票),在「共識決」(unanimity)的約束下,歐盟內部立即陷入了混亂。未來如何解決,無人有肯定的答案。現在,歐盟各國領導人只能待10月中旬,在聽取愛爾蘭總理布萊爾•柯溫(Brian Cowen)的詳細說明之後再來想辦法。

《里斯本條約》的前身是《歐盟憲法草案》。歐盟其實從2002年開始就在討論制定歐盟憲法,為了因應歐盟持續擴大後的各項事務。例如,增設一名歐盟新總統及一名歐盟外長,任期二年,以增強歐盟的國際影響力;擴大政策制定領域,以多數決取代現行的共識決;降低委員會人數,以簡化行政流程。草案不幸在2005年法國和荷蘭的公投中,雙雙遭到否決,但在新任法國總統沙克吉積極奔走修改草案的努力下,歐盟各國領導人終於決定在2007年12月3日集會葡萄牙里斯本簽署《里斯本條約》。

仔細看,條約內容與之前草案的重複度可說是高達90%以上,但記取上次失敗的教訓,條約的通過只要交由各國國會批准即可,不必經過公投這關(這是為何取名條約而不叫憲法的原因之一)。但人算不如天算,它竟因為愛爾蘭憲法的規定而敗下陣來(因為愛爾蘭的憲法規定,任何與其衝突的法律皆須經過公投)。

對支持歐洲聯邦的人來說,歐盟擴張竟受到總人口數佔歐盟不到百分之一的愛爾蘭人民綁架(歐盟有近5億的人口),顯然無法接受。他們最近不僅提出「雙速歐洲」(two-speed Europe)的概念,希望將進度落後的國家排除出去,而且希望盡快廢除「共識決」的決策模式。德國甚至建議,若愛爾蘭未來決定要舉行第二次公投來為第一次公投失敗來解套的話,乾脆直接就問:「要里斯本?還是要退出歐盟?」

剛在7月1日上任只有短短6個月任期的歐盟主席法國總統沙克吉承認,「歐盟的擴張與改革是需要以一種新的模式來推動」。如何作,仍未有答案。但沙克吉公開指責愛爾蘭公投的失敗是受到歐盟貿易委員會主席彼得•曼德森(Peter Mandelson)杜哈談判中希望降低農業關稅政策的影響,已讓人失望。這種陷入過去尋找代罪羔羊,漠視問題的思考,再加上歐盟聯邦論者咄咄逼人的態度,都讓多數歐洲政治觀察家及媒體認為《里斯本條約》的未來是兇多吉少。

反對理由

愛爾蘭人民否決《里斯本條約》實際上是出於理智思考的結果。公投失敗後,歐盟愛爾蘭代表隨即委託蓋洛普在13日至15日進行民調,也在18日發表總共72頁的分析結果。首先,愛爾蘭因過去與英國進行獨立鬥爭的歷史,人民對主權與自由的議題是相當的敏感的。民調顯示,因為不了解《里斯本條約》而不去投票是佔了最大的原因(這次公投僅有45%的投票率)。而人民也擔心因為歐盟的擴張,愛爾蘭未來會有被邊緣化的危險,進而喪失更多的發言權,導致奉行的國防外交中立政策及反墮胎政策會被改變。

再者,愛爾蘭人民憂慮《里斯本條約》會衝擊到他們的經濟利益。愛爾蘭的商業稅在歐盟中可說是最低的了(大約是12.5%),以利吸引外資。因此,一但採用歐盟稅收制度,人民不僅擔憂經濟發展會大打折扣,也害怕其農業發展會遭受影響。近年因高油價、通貨膨脹、失業率增加、東歐移民增加,更是加深了此種的憂慮感。民調分析顯示,投下贊成票的多屬於中產白領階級,年齡35歲以上,相信《里斯本條約》會讓愛爾蘭更融入歐盟,提升經濟發展,獲取更多的好處。而投下反對票的多數是婦女、藍領工人及農民,他們相信此舉可確保愛爾蘭的主體性,保護國家稅收制度,且有助提升未來在歐盟內部談判的籌碼。

多數的歐洲媒體認為,公投結果是民主的勝利。《經濟學人》在6月19日的一篇社論就認為,「現在是接受《里斯本條約》死亡的時候了。歐盟也可在沒有此條約下運作正常。民主並不等於加速決策模式,民主的運作通常是需要緩慢下來的」。但沙克吉仍不死心地表示,批准《里斯本條約》的計畫必須繼續推動。7月13日,他更是一手催生43國領袖一起在巴黎集會,成立「地中海聯盟」(Union for Mediterranean),希望擴大歐盟在中東及北非事務的影響力,也企圖拯救自身低迷的政治聲望。

地中海聯盟

聯盟成立的目的是要提升歐盟與鄰近地中海中東國家和北非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包括能源安全,污染控制、海域安全、科技發展等。沙克吉的計劃會成功嗎?老實說,難呀!首先,沙克吉原先只想邀請環地中海區域的歐盟國家加入,但此舉卻遭到德國、英國、比利時等國的強烈抗議,擔憂這是一種變相擴張的歐盟。雖然沙克吉最後同意歐盟27國全數加入,但爭議並未就此止住,逼得沙克吉必須在13日的集會上再度澄清,「我從未想過要排除任何一個歐盟國家」。

第二,聯盟實際運作的問題。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社論說:「沙克吉忽略了幾項重要問題。第一,北非的穆斯林國家如何與中東和歐盟內非穆斯林國家打交道的問題,更別說與以色列打交道了。第二,資金運作的問題。有些資金來自歐盟,其他資金將如何募集?」由於涵蓋的地理區域太大,問題變得很複雜。例如,利比亞格達費總統不僅拒絕參加,且毫不客氣地表示,「此聯盟是殖民主義的表現。」

最後,沒有美國的參與,中東問題能夠僅靠歐盟解決嗎?雖然敘利亞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以色列總理歐默特(Ehud Olmert)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皆出席地中海聯盟,著實讓沙克吉風光一下,但若真要和平解決伊朗與敘利亞等問題,他們只能求助美國提供安全保障,歐盟充其量只能是敲鑼打鼓的角色而已。

光是土耳其加入歐盟、馬其頓共和國名稱、美國反彈道飛彈系統建置等問題,就足夠令歐盟頭大了。更何況,沙克吉現在又深陷國內修憲風暴中。難怪,許多頭腦清楚的有識者建議,歐盟還是應該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具有迫切性及高度共識的議題上作努力,才會比較實際。

【2008-07-23 聯合新聞網】

歐盟公民 流於空談

【歐洲日報╱路透布魯塞爾二十五日電╱張興合編譯】

一份給法國總統薩科茲的報告中說,歐盟並未讓全體公民真正享受到跨越國界的權利,歐盟對公民的吸引力越來越低。

歐洲議會議員拉瑪蘇爾在報告中說,歐盟二十七個會員國之間,勞工流動率雖然大有增加,但在雙重公民身分、兩國通婚、國與國之間互相承認學歷資格等等方面,一般公民卻經常碰到無法克服的障礙。

他說:「五十年之後 (一九五八年羅馬條約以來),出現了一種令人憂心的不平衡,經濟的整合已經進步到貨幣統一,然而國民和公民的統合仍然像在爬行。」

一九九二年簽訂馬斯垂克條約,締造歐盟公民權的原則,賦與歐盟公民在別的會員國居住期間,享有當地以及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權。

但歐盟各國的民法仍舊堅持保護國家主權,限制歐盟公民在本國以外的歐盟國家內行使公民權。有些已經獲得同意的原則,像是退休金和健保「可攜帶」原則,實行起來難上加難。

法國從七月一日開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為期半年。拉瑪蘇爾說,希望法國在輪值主席期間能夠提出新方案,增進歐盟公民的跨國界公民權,尤其是在愛爾蘭公民在公投中否決歐盟里斯本條約之後。

他說,在另一會員國購買一輛汽車,回國後要辦理行照時,可能遭遇官僚主義的夢魘;會員國在招考公務員時,儘管歐盟禁止對會員國公民差別待遇,但首先考慮錄用的仍是本國公民。

理論上,歐盟很早就已建立互相承認學歷的原則,但至今仍是由各大學決定承認與否,而且是逐案審查。原則上,歐盟法律規定專業資格證照應互相承認,實際上只有半打的專門職業做到相互承認。

會員國間有關婚姻、結婚與離婚、繼承的法律,彼此間差異甚大,為定居在其他會員國的數百萬歐盟公民帶來許多麻煩。例如英國公民可在遺囑中任意處置遺產,但如果他在法國有財產,就得依照法國的繼承法,將該遺產平均分給子女。

【2008-06-27 歐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