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吳哥城興衰 繫於水利系統

自由匙報20070815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研究人員指出,高棉王朝古都吳哥曾是世上最大的前工業時期大都會,將近一百萬人定居於面積逾一百一十五平方英里(約兩百九十八平方公里)、配備有複雜水利系統的城市裡;然而,對水利系統的極度仰賴,卻也為這座古城敲響毀滅喪鐘。

洛杉磯時報十四日報導,吳哥之所以能維持媲美洛杉磯的廣袤規模,在於該城具備管理與取得旱季用水的複雜科技,包括讓大河改道流經吳哥城中心。但隨著吳哥人口過度膨脹,加上闢林伐木導致沉積物淤塞運河,吳哥的水利系統終於不堪負荷,進而導致該城於西元一五○○年左右毀滅。該研究報告已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報告主要撰稿人澳洲雪梨大學考古學家艾文斯說,無論傾注多少資源,吳哥古城的水利系統已無法運作。利用新舊科技所取得的資訊,這項名為「大吳哥計畫」的研究人員,逐漸揭露吳哥新貌,同時開始解答許多吳哥歷史爭議,包括吳哥的水利工程科技未臻成熟的假設。艾文斯說,吳哥水利系統繁瑣複雜,使得古高棉人能全年、而非僅於雨季種稻。但目前並不清楚古高棉人是否真的曾全年種稻。無論從管理技術、工程知識到勞動層面來看,整個吳哥水利系統都令人驚嘆。

對抗暖化 荷蘭掀船屋熱

自由時報20070814
活動船屋

編譯陳泓達╱特譯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和地小人稠的現實,荷蘭正興起一波興建活動船屋(見圖,法新社)的熱潮,這種三層樓高的船屋有頂樓陽台、寬敞的客廳和三間臥房。

荷蘭現有十幾個市鎮正積極規劃新的開發區,準備大舉興建這種活動船屋,隨著愈來愈多所謂的「水上持份」售出,船屋市場一片榮景。

阿姆斯特丹建築中心(ARCAM )的迪科特表示,即使荷蘭出現水患,這些活動船屋也不至於滅頂。荷蘭人口稠密,但全境有三分之一面積低於海平面,海平面持續升高的可能性始終揮之不去。

瓦罕寧恩大學氣候學家李曼斯表示,面對全球暖化,荷蘭人不再坐困愁城,「我們現在積極尋求因應氣候變遷的辦法」。以前荷蘭人只曉得築堤防洪,現在想法已經轉變,設法擴大生存空間,並將海平面升高視為創意推陳出新的機遇。

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水上生活」展覽會上,「ABC方舟建造」公司向購買艾瑟爾堡人工島「水上建地」的客戶展示其水上豪宅樣品屋。艾瑟爾堡位於阿姆斯特丹以東,是個新開發的住宅區,二○二○年前可望有四萬五千人移居該地。

艾瑟爾堡的水上持份每單位售價約十一萬至十四萬歐元(約台幣四百九十九萬至六百三十五萬),購買持份者將有權在特殊碼頭停泊船屋。

「ABC方舟建造」公司專門製造在阿姆斯特丹運河上隨處可見的老式平底船屋,現在則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外觀類似活動豪宅的新式船屋。「ABC方舟建造」的史潘克勒表示,這是一個前景可期的新興市場,該公司今年已興建四十座船屋,明年還打算興建六十座。

這種水上豪宅造價約二十五萬歐元(約台幣一千一百三十三萬),加上水上持份,還比艾瑟爾堡上類似的陸地住宅便宜一點。(取材自法新社)

北極海探勘 俄插旗宣示主權

自由時報20070803
俄羅斯北極海探勘船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俄羅斯伊塔塔斯社二日報導,從北部巴倫支海港口莫曼斯克出發的俄羅斯北極海探勘隊,已於二日派出兩艘迷你載人潛水艇,順利潛入北極點的深海,同時在海床插上特製的俄羅斯國旗,成為全球首支在北極點進行海底勘查的探險隊。一般認為,俄羅斯此次探勘行動主權宣示意味濃厚,目的就是想在這塊資源處女地搶得先機。

探險隊探勘母船「費多洛夫院士號」所搭載的兩艘迷你潛艇「和平一號」、「和平二號」,於台灣時間二日下午約五點,順利潛至北極點深海約四千三百公尺處,採取到地質調查所需的土壤,其中「和平一號」還在海底豎立一面鈦合金製的俄羅斯國旗。兩艘潛艇分別載有包括俄羅斯眾院副議長暨探險家齊林葛洛夫,以及出資贊助探勘活動的瑞典富豪波森等六人。

現年六十七歲的探險隊長齊林葛洛夫當時向母船通報,「潛艇順利在海床上著陸,我們四周都是黃色的海床,沒有發現任何深海生物。」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同日對於北冰洋探勘行動表示:「本次探勘目的並非宣示俄羅斯主權,只是為了彰顯我們的大陸棚延伸至北極點。」俄羅斯曾於二○○一年向聯合國主張被外界認為蘊含石油、天然氣等豐富資源的北極海海床,為歐亞大陸棚的延伸,因此是該國西伯利亞海域大陸棚的自然延伸,當時遭到聯合國駁回。北極海沿岸國家共有美、加、丹麥、挪威與俄羅斯五國,但其它四國皆反對俄羅斯的主張。加拿大外長便譴責:「今時今日已經不是十五世紀,你不能跑到世界某處插上一面旗子,就宣稱擁有該處主權。」

地處歐亞樞紐 土耳其年輕人才充沛

地處歐亞兩大洲交界處的伊斯坦堡,正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夾處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世界的交融地位,帶領土耳其成為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IMF)對土耳其的紓困貸款在今年5月到期,象徵伊斯坦堡已經走出超高通膨、經濟瀕臨崩盤的歷史陰霾。土耳其上次經濟負成長已是2001年的回憶,今年6月時交出國內生產毛額(GDP)9.9%的年成長率。通膨也從2001年高達逾70%緩和至目前的11%。

鄰近歐盟是土耳其一大利多,透過與歐盟的關稅聯合協定,土耳其向歐盟大量輸出紡織、食品機械與機動車輛產品。而一旦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開放市場,伊斯坦堡有潛力大舉進入這些市場。

年輕充沛的人才也是土耳其一大「出口貨」,是土耳其經濟發展的一大後援。這個有逾7,000萬人口的國家,年齡中位數僅是28歲。伊斯坦堡ARGE諮詢公司董事長說:「輝瑞公司(Pfizer)的人告訴我,他們最棒的土耳其出口貨是不到30歲的經理人才。」

穩定的政治局勢是推動伊斯坦堡經濟復興的重要關鍵。土耳其是個以伊斯蘭教人口為主的國家,但有非常強大的世俗主義傳統,政教嚴格分離仍是憲法明訂的重要內涵,這使得伊斯蘭背景的正義與發展黨(AKP)在2002年取得政權時,一度引發投資人不安。

沒想到AKP組成的一黨執政政府,在經濟政策上反而遠比原先的世俗派聯合政府有效率。AKP執行嚴格的財政措施,促進土耳其市場的健全發展。因此,當AKP政權在5月面臨土耳其憲法法庭的解散威脅時,伊斯坦堡的經濟前景頓時蒙上陰影。

過度仰賴外來投資是當前土耳其經濟一大隱憂,外國直接投資自2002年以來暴增30倍至220億美元水準。伊斯坦堡股市以外國機構投資人為主,本土的投資人則是散戶領軍。在這波全球金融風暴中,外資大舉撤出讓土耳其也無法倖免於難,股價隨著其他新興市場一同暴跌。伊斯坦堡全國100指數今年來已下挫48%,把去年42%的漲幅全數吐回。

但是土國向歐盟靠近,鄰近中東的基本優勢仍然存在。土耳其近年來不斷申請加入歐盟,因而採取各種健全市場的措施,引進專業經理人才經營以家族企業為主的公司。伊斯坦堡AK證券公司研究主管薩福蘭說:「加入歐盟之日還很遙遠,但是嘗試加入的過程比結果還重要,這是導正經濟發展路線的關鍵驅動力。」

中東市場在這波金融風暴中受傷相對輕微,也可望協助土國經濟繼續健全發展。伊斯坦堡的投資有很大一部分投入能源蘊藏豐富的俄羅斯與中東地區,當地蓬勃發展的的油元經濟可以協助土耳其緩衝全球經濟減速的衝擊。

土耳其經濟目前展現的韌性,在本世紀初還是難以想像的好景。世俗化的安卡拉當局在1980年代推動經濟上的改革開放,但貪汙賄賂、用人唯親主義橫行,使土國經濟在2001年崩潰,土耳其里拉曾一夜暴跌50%,土國不得不接受IMF與世界銀行的紓困,也讓以伊斯蘭為號召的AKP在經濟廢墟中拿到政權。

現在,IMF給土耳其的100億美元貸款到期,土耳其已表示不需要再其他貸款。土耳其經濟部長10月上旬出席IMF與世界銀行年會時說,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包含土耳其在內的G20集團可以伸出援手,協助全球經濟度過難關。

【2008/10/20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