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外籍新娘流行 中國人最多
日本人找 中國新娘超現代,先用網路 電視聊聊天,挑到滿意的就飛去中國相親,相中了立即 簽約訂親,再約會互許終身。中國新娘赴日前得先學日語、料理、 禮俗,甚至垃圾分類,上課還得打卡,出勤紀錄要寄給未來老公看。
這是東京ONYX公司處理國際 婚姻仲介的做法, 辦公室裡貼滿配對成功的結婚照,被稱為「開花爹爹」的會長石田洋司得意地秀出 嬰兒照,計算著12年來有多少他牽線誕生的寶寶。
目前17對結婚中就有1對是國際結婚,有人預測將來可能8對中就有1對,許多是借助 婚姻仲介。國際結婚 協會理事渡邊圭廣指出,其實9成以上都是只管賺錢,有些還搞假結婚。
尋求異國婚姻的9成是男性,除了農村男,還有木訥、禿頭之類的。包括相親的交通費,花費約2百萬到5百萬日圓。外籍新娘以中國籍最多,因為外表和 日本人一樣,其次是菲律賓、越南等。有些新婚目的是 賺錢,嫁到農村無法打工就落跑,有的不適應或與夫家無法相處,使得離婚率超過40%。
ONYX社長宋秀珍來自中國山東,正是國際結婚的過來人,她說:「日本人通常文鬥而不武鬥,很少有肢體暴力,比較常有的是冷漠甚至精神虐待,例如在家裝閉路 電視監視老婆,吵開車把老婆丟到山裡。」有些新娘很不習慣老公每天加班到半夜,獨守空閨到 憂鬱發狂。
此外還有社會歧視的問題,不過也有幸福的例子,秋本昌謙談起中國愛妻靳冬梅時說,「中國重視 家庭倫理,她對我家人真好,比我還照顧父親。」他認為國際結婚已經是一種選擇,但日本似乎只看到壞的一面,申請簽證相當嚴格,連岳家探親都被拒。
勝敗兩極「格差社會」惡化
日本文化有很強的階級意識,上下涇渭分明,而且流動管道有限。就像火車一樣,有人搭上 成功直達車,一生優渥平順。有人只能搭普通慢車,遇上拋錨還得另外找車。有人什麼車都搭不上,但也有本事大的人,自己開車駛向更寬廣的天地。
長期經濟衰退加上 全球化衝擊,使日本貧富差距(格差)擴大,中產階級減少。如果用火車比喻的話,就是直達車減少,更多人必須改搭慢車,而慢車拋錨或把人拋出去的頻率也更高了。
努力求勝避當飛特族
岩波書店學術一般書編集部課長馬場公彥表示,十年前出的書還會討論日本有沒有格差問題,現在的書根本不談這個了,只談如何成為勝利一族,如何不落入下流社會。
薪資就可以看出差距。如果男性正式員工的薪水是100,女性正式員工是67.1。男性臨時員工只有52.5,女性臨時工更少到46.3。由於現在正式員工不到7成,年收入3百萬日圓以下的低收入戶於是大增,進一步惡化了勝敗兩極的「格差社會」。
能夠搭上成功直達車的,是世人眼中的「勝組」。通常家世好,從名門 幼稚園念到名門大學,之後順利進大 企業或成為公務員。升遷按部就班,年薪可拿到6百萬日圓以上,公司還提供保險 福利。
第一份工作做不久就轉業,或畢業後沒立即就業, 選擇自由兼職打工的人,就像半途下車遊玩,想再上車時才發覺此路不通,只有當時薪的派遣社員、飛特族(Freeter臨時打工人員)。學歷能力不佳、找不到正式 工作的人,也只能做派遣或飛特族。
敗組生不逢時難翻身
在日本社會裡,這樣的人形同落入了敗組,很難再翻身。很多人其實是生不逢時,90年代出社會的人,剛好碰上十年經濟冰河期,很難找到正式工作,只能 兼職打工派遣湊合著過。33歲的講談社文庫出版部編輯高垣了士畢業自名校神戶大學,他說他的同學很多現在都還在當飛特族。
即使現在景氣好轉, 企業也寧可到校園找大學畢業生,也不要雇這些年齡、資歷、能力都不上不下的人。因此,70年代出生、90年代就業的這整個世代,簡直像是被拋棄了一樣,沒辦法回頭分享經濟復甦的好處。
網咖難民只能算圈外
努力的敗組雖能維持生活開銷,但薪資偏低,又沒有獎金、 退休金或厚生年金,在高物價下只能勉強糊口。日本雖有勞工最低薪資法,但與英美等先進國家相比是最低的。而且慢車缺乏保障,可能沒坐幾站就被趕下車,難免對 未來感到不安。
更等而下之的,是僅能到工地打工領微薄日薪,或作資源回收維生,有的人1個月賺不到五萬日圓(約台幣1萬4千6百元),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不可能。最近除了遊民之外,更出現 年輕低收入的「網咖難民」。這些人連勝組敗組都排不上,只能算圈外了。
有心也能打開新通路
不過,也有人不必靠列車前進。新時代為舊體制打開了新的通路,現在的生存競爭也許激烈,但也激發出人的求生本能,讓有心挑戰的人找到更多機會。市值近3千億的樂天集團社長三木谷浩史、 軟體銀行的孫正義等人,都是舊體制難以想像的成功範例。
中國崛起 考驗日本存在價值
一山不容二虎,在亞洲,日本與 中國便處於這樣的關係。一個是傲視亞洲一世紀的 日本虎,一個是飛騰而起的中國龍。就 成長數據來說,日本被中國超越已是不可避免,但即使如此,對中國,日本還沒有真正服氣。
日本習慣了當亞洲第一,聯合早報 東京通訊員符祝慧說:「中國崛起對日本的自尊心是很大傷害,他們不喜歡旁邊有個平等的 國家。」
參拜之爭 實際是為經濟
NHK放送文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山田賢一坦承:「這10年中國 經濟一直猛追,就快趕上了,大家的焦慮愈來愈擴大,右派民族主義的聲浪跟著抬頭。中國抗議小泉參拜靖國,讓日本民意很反彈,日中 關係也因此惡化。表面上是為參拜在吵,其實真正的原因還是經濟。」
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關志雄預測,再過5、6年,中國的GDP就可能追上日本。外務省官員更表示:「我們已有 心理準備,中國GDP超過日本時,國民會有心理衝擊,有些人可能失去自信,愈來愈把中國當成威脅。要怎麼過渡這個變化,心理如何調適,是我們的課題,也是兩國領袖都要考慮的事。」
矛盾猶存 歷史恩怨難解
黑心商品、沙塵暴、旅日中國人犯罪、中國反日風潮等等,都影響了日本人對中國的觀感。首相府民調顯示,80年代有7、8成日本人對中國有好感,現在只剩下3成。
此外,中國近來積極架構區域整合(如東協加三),儼然已成亞洲龍頭,但刻意排除日本,還杯葛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凸顯雙方的結構性矛盾;在亞洲,終究只會有一個龍頭。
儘管為了經貿等國家利益會,日本必須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但因為彼此的結構性矛盾、無法化解的歷史恩怨,和兩國內部的民族 情緒與藉機宣洩的社會不滿,關係改善還是有一定上限。
軍事威脅 日本人最在意
最讓日本人在意的,還是軍事威脅。岡崎研究所副理事長川村純彥說得坦白:「我不覺得中國是和平崛起,19年來他們軍費都是2位數的成長,而且絕不對外說清楚。中國一定會持續加強軍力,這對日本和亞洲是很大 危機。所以日本必須與 美國安保合作,才有牽制力,而且還要加上台灣。」
最近中共首次派軍艦「深圳號」訪問日本,川村認為這種軍事交流可以降低敵意,是很好的 活動,「中國藉此增加了對日本的了解,但日本還是沒辦法更了解中國。」而「深圳號」官兵想參觀神盾艦被 美國擋下,也凸顯出彼此微妙的緊張。
敗將壯大 挫折感無以復加
在日本眼中,中國是昔日手下敗將。如今眼看著它一直壯大,而自己對即將被超越無能為力,的確相當挫折。這種挫折感,在經濟衰退及人口老化導致自信動搖下,更加刺痛。
然而,自豪於精神文明的日本,卻沒有那麼輕易承認中國的上位。 未來即使中國GDP超過日本,如果不能在文明價值上進步,那日本還是不會服氣的。
其實,日中之爭像一個試煉,現在日本真正的問題,在於國家自信與自我價值的迷失。
自民黨眾議員加藤紘一認為,關鍵是中國崛起後,「我們要用什麼讓日本的存在有價值?」他認為日本在新時代的價值,應該是全球「對自然最尊敬的國家」,「當國民在 自己的國家看到值得驕傲的價值時,就不會執著於與別國的競爭了。」
摩門教徒羅姆尼參選總統 演說盼化解疑慮
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姆尼今天請求選民不要因為他是摩門教徒而排斥他;他是在競選的關鍵時刻提出這項呼籲,企圖爭取帶有懷疑 心理的基督教選民的支持。
羅姆尼在德州的老布希總統圖書館發表的一項重要演說中說:「我是個參選總統的美國人。」他由前總統布希在台上為他做了介紹之後,針對共和黨內部實力龐大的基督教保守派發表這項演說。
羅姆尼說:「我不以我的宗教做為我參選的特色。一個人不應該以他的信仰贏得選舉,也不應該因為他的信仰而被排斥。」
皮尤研究中心八月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百分之三十六的共和黨白人基督教保守派信徒,比較不會投票支持一位摩門教信徒。許多基督徒視俗稱摩門教的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為異端。
前麻薩諸塞州州長羅姆尼誓言,摩門教將不會左右他的施政。這篇講讓人回憶起甘迺迪在一九六零年競選總統期間的一篇演說。甘迺迪在他的演說中,談到他的天主教信仰。
羅姆尼說:「我不會只為一個宗教、一個團體、一個目標或一個利益而 服務。」
「當我把手放在聖經上宣誓就職時,這個誓言就是我對上帝的最高保證。」
羅姆尼保證,如果他贏得總統大選,摩門教隱密的教會領導階層不會對美國政府享有任何權力。他說:「我教會的權柄,或任何其他教會的權柄,都永遠不會對總統的決定產生影響力。」
明年總統大選的第一戰愛阿華州初選距今僅二十八天,而羅姆尼在那個州面臨前阿肯色州州長赫克比的強力挑戰。赫克比是浸信會牧師,最近在愛阿華州的支持度明顯上升。
批法國文化已死 《時代》挨轟
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偏偏又觸及法國最自豪的文化!美國《時代》 雜誌歐洲版新一期〈法國文化已死〉的封面標題,在法國輿論界引起了一片撻伐,「沒有深厚歷史文化的 美國,其媒體沒有資格宣告法國的文化已死」。
以默劇大師馬歇馬叟為封面的六頁專題報導強調,世上沒有哪個 國家比法國人還看重文化,幾百年來都以傳播本國文化為基本國策。儘管法國政府以補助、配額和減稅呵護文化,媒體大量時段播放文化節目,報紙雜誌也不遺餘力報導。
但「所有這些在法國文化森林砍下的巨株橡樹,幾乎都沒有在法國以外的世界發出多大聲響」,曾因擁有傑出作家、藝術家、 音樂家而舉世稱羨的法國,今天在全球文化 市場的影響力卻正在式微。
法對全球文化影響力 漸式微
「這是產生過普魯斯特、莫內、沙特的土地,如今卻失去了文化超級大國的地位,它能夠重啟輝煌嗎?」《時代》指出,儘管法國今年有727本新小說出爐,但每年能夠進入美國的不超過12本,而法國國內卻有30%小說譯自英語。
新浪潮電影曾令法國 電影達到巔峰,但楚浮、高達已成過去,雖然法國每年仍出產超過歐洲其他國家約200部的電影,但多為針對國內 市場的低預算製作,以致美國電影占據票房的一半。
文化保護主義 侷限創作視野
曾是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各種學說流派發源地的巴黎,其藝術中心的地位已被紐約和倫敦取代。全球曝光率最高的10大藝術家,美、德各4位,法國一個也沒有。
儘管當今法國不乏蜚聲國際的作曲家和指揮家,但都無法與德布西、拉威爾相提並論。 流行音樂方面,儘管去年歌碟和音樂下載的 產業總值是17億美元,但除了上世紀的皮雅芙及Johnny Hallyday外,幾乎沒有歌手為其他國家的一般聽眾所熟悉。
政府預算中只有文化部增加了3.2%的預算,達到110億美元,文化部1萬1200名公務員也積極打造高層次的文化市場,政府作了這麼多努力,為何法國文化總是在國內的雷聲大,在 國外的雨點小呢?
《時代》分析,法國文化衰落的深層原因,是國力和 國際影響力的衰落。尤其文化保護主義限制了法國文化的活力。許多節目是用法語製作,但說法語的人口現只佔全球第12位。補助 政策則保護了庸才,限制創作者的視野和熱情。
法國的國民性格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知識界一向鼓吹抽象化和理論化,當今法國最受尊敬的小說家抽象化和理論化的小說,在國外幾乎毫無銷路。
最大的挑戰則是法國人輕視商業 成功的思維模式,美國人認為如果藝術家成功,就是好藝術家,法國人則認為成功過於商業化,「是很差的 品味」。《時代》因此斷言,法國文化在衰落!
法國人則對「美國報紙提的爛問題及很爛的回答」不以為然,網民抨擊簡單的美國人總以為「戴高樂加沙特加棍子麵包加蘇菲瑪索的胸部就是法國文化」,從他們以 娛樂工業的角度來看文化,法國文化當然早就該被埋葬了。法蘭西學術院的院士則指出,「每4到5年,美國總是會來一次反法熱,盡說些老生常談的陳腔濫調」。
美國人的票房理論 法國不屑
「以馬歇馬叟之死來代表法國文化的死亡,還真需要勇氣作如此判決」,網民譏諷這位在法國只待了4年的記者一點都不了解法國文化,而且對法國藝術家在世界的活躍孤陋寡聞,「我們也可以拿約翰韋恩當封面來宣告美國文化已死」,一季出版727本小說、支持藝術家及文化多元化的 政策,在美國人的票房理論中都不值一文。
網民強調,如果文化是哈利波特和瑪丹娜,「這不是法國文化的死亡,而是文化本身的死亡」。法國當然可以像英、德一樣接受市場規則,法國也有許多和古人一樣優秀的創作者,只是不願進入全球化的明星或是媒體體制中,何況,反對排行榜並不妨礙法國人 享受一本嚴肅的文學和欣賞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