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以巴爭端大事記

 
【聯合新聞網╱許惠雯╱製表】
以巴爭端大事記
2008.6.17
以色列與加薩的巴勒斯坦強硬派團體同意,雙方從19日起實施第一階段停火。這次停火是在埃及協調下達成。哈瑪斯領導人說,加薩地帶停火將持續6個月。以色列國防部長巴瑞克表示,談以色列與哈瑪斯達成加薩停火協議,「還太早」。
2008.4.16
3名以色列士兵在巡邏加薩走廊邊界時,懷疑巴勒斯坦武裝成員準備入侵邊境制止時,遭巴勒斯坦武裝份子伏擊,2名以色列士兵當場被擊斃,1人送醫後不治死亡,以色列隨後反擊,至少有1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2008.3.5
美國國務卿賴斯表示,儘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對以軍持續在加薩的軍事攻擊有歧見,她已獲以巴雙方承諾將恢復和平談判。
2008.3
以色列部隊1日與2日在加薩走廊實施陸、空攻擊,掃蕩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總計造成116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暫時中止與以國之間的和談及各種接觸。
2008.1
布希於9日至11日訪以色列,在他來訪期間,分別會晤了以色列總理歐梅特、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並要求以巴雙方盡量在和平談判上努力。但在他離開不久,以色列就對加薩走廊展開陸空攻擊,一週內至少殺死了30名巴勒斯坦人。
2007.12.3
繼在美國安納波里斯舉行的和會重啟中東和平進程後,以色列釋放429名巴勒斯坦囚犯。這是自哈瑪斯組織6月中旬佔領加薩走廊後,以色列第三次釋放巴勒斯坦囚犯,目的在拉抬與哈瑪斯對峙的阿巴斯的聲勢。以色列政府曾於2007年7月和10月相繼釋放255名和87名被關押的巴勒斯坦人。
2007.11.27
美國召集的中東和平會議在華府近郊的安納波里斯市舉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代表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目標是2008年底之前達成和平方案。但長久以來阻礙雙方和平進程的關鍵問題,包括約旦河西岸屯墾區、巴勒斯坦建國疆界等,都沒有實質進展。
2007.10.10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首次提出巴方希望未來建立的獨立國家的具體面積,他說,巴勒斯坦人希望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共計6,205平方公里的領土上建立一個獨立國家。
2007.9.19
以色列宣布,將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掌控的加薩走廊列為「敵對實體」,將減少對加薩走廊的燃油、電力供應,並限制基本民生物資輸往當地,以報復巴勒斯坦民兵利用火箭攻擊以色列領土。
2007.7.20
為了展示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的支持,以色列釋放255名巴勒斯坦囚犯,是2年來釋放人數最多的一次。
2007.7.18
法國與巴勒斯坦當局簽署了一項預算經援協定,法國將提撥1,500萬歐元資助巴勒斯坦。
2007.6.17
巴勒斯坦內訌,由法塔掌控約旦河西岸,哈瑪斯掌控加薩走廊。以色列保證加強支持溫和派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並考慮出兵加薩鎮壓哈瑪斯。
2007.4.24
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武裝份子對以色列發射了數十發火箭和迫擊砲,哈瑪斯隨後承認攻擊,這項行動等於是破壞了2006.11.26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在加薩走廊停火的決定,此後雙方武裝攻擊不斷。
2006.6.28
以色列為了報復一名以國士兵在加薩走廊遭巴勒斯坦好戰組織綁架,大規模攻擊加薩走廊。這是以方2005年撤出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屯墾區以來,首度陸空兩路夾擊加薩地區。同年11月25日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共識(26日生效),但巴勒斯坦民兵團體拒絕接受。
2005.8.15
以色列開始自加薩走廊撤出屯墾戶和軍隊。
2005.2.8
在中東高峰會上,以色列總理夏隆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宣布雙方停止暴力相向,結束以巴4年多來的流血衝突,使停滯4年的中東和談重回正軌。
2004.10.26
以色列國會通過總理夏隆所擬撤廢加薩走廊全部屯墾區和約旦河西岸4個屯墾區的方案。這是以國國會有史以來首次批准撤廢猶太屯墾區,將使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領土,結束1967年中東戰爭中占領的部分土地。
2000.9.29
由於中東和平談判代表未能解決最具爭議的耶路撒冷和聖地最後地位問題,猶太教與回教皆視為聖地的耶路撒冷東城「神殿山」成為流血戰場,和平進程推遲。
1993.9.13
以、巴正式簽署奧斯陸和平協議,以色列正式承認巴解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而巴解也承認以色列人的生存權。
1993.8.29
以國宣布與巴解原則達成加薩與耶律戈地區先行自治的協議。
1988.11.15
巴勒斯坦民族議會宣布巴勒斯坦獨立建國,並接受聯合國第242號、338號決議案,間接承認以國生存權。
1987.12.8
約旦河西岸及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展開反對以色列占領的暴亂活動。
1974.11.22
聯合國大會承認「巴勒斯坦人享有主權及國家獨立的權利」,並給巴解聯合國觀察員身分。
1973.10.22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338號決議案,要求執行第242號決議案。
1967.11.22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42號決議案,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巴解不予接受。
1967.6.5-1967.6.11
以色列攻占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及戈蘭高地。
1964.1.17
阿拉伯聯盟高峰會決議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簡稱PLO、巴解)。巴解於1964.5.28在耶路撒冷正式成立,擬定憲章,翌年再予修訂,確立武裝鬥爭為解放巴勒斯坦人的唯一路線。
資料來源:聯合知識庫
 
2008/06/24/聯合新聞網】

 

一條種族隔離路 一塊分裂的土地

【王先棠譯】

以色列正在興建一條穿越耶路撒冷東邊約旦河西岸地區的道路,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都能用這條路,但得各走各的。

這條路是四線道,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各用兩個車道,雙方車道以造型類似耶路撒冷石塊的混凝土高牆分隔,這種裝飾顯示,這條路會永遠存在。以色列這邊有許多出口,巴勒斯坦人這邊出口很少。

在以色列前總理夏隆執政期間規劃這條公路的人員表示,開闢這條路是為了讓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周圍闢建更多屯墾區,把耶路撒冷城區與約旦河西岸徹底分開,但也讓巴勒斯坦人能在以色列領土內南北往返無礙。

參與2000年大衛營會談、專長地圖學的陸軍備役上校修爾•阿瑞里說:「美國人要求夏隆讓巴勒斯坦國土保持連續完整。這條路就是夏隆的回應,他要為巴勒斯坦人在拉馬拉與伯利恆之間開一條路,但這條路不能通往耶路撒冷。這個辦法可以連接約旦河西岸各城,同時保持耶路撒冷統一,防止巴勒斯坦人無限制闖入東耶路撒冷。」

在當地占大多數的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屯墾區居民不同,他們無法在被以色列隔離路障重重包圍的區域內離開這條公路或開進耶路撒冷,連進入以色列1967年占領的耶路撒冷城東區也不行。

巴勒斯坦人的車子必須通過高架橋下路段,有時走橋梁,以色列人則有交流道下公路,轉彎就能進入連接道路。未來,持有以色列身分證或耶路撒冷特許通行證的巴勒斯坦人,可以開上以色列人專屬車道。

總理歐梅特主持的以色列政府,近來向巴勒斯坦作出和解姿態,還表示以色列將盡其所能,讓巴勒斯坦建國計畫更順利。不過,歐梅特和夏隆一樣,都曾表示,以色列希望巴勒斯坦國土不要越過耶路撒冷城以東。

律師丹尼爾•謝德曼在耶路撒冷一個推動以巴合作的以色列團體「城市人民」擔任顧問,對他來說,這條路象徵未來路途的坎坷,幾乎讓以色列占有東耶路撒冷全區及圍繞該地區的環形屯墾帶。

這條路能讓住在北方拉馬拉附近的以色列屯墾民快速進入耶路撒冷,免於遭受周圍巴人攻擊,並有助於確保馬阿萊阿杜米這個大型屯墾區(耶路撒冷以東有32,000人口的郊區,他們大部分在耶城上班)繼續由以國控制,以色列還打算保留馬阿萊阿杜米與耶路撒冷之間占地12平方公里、目前無人居住的埃爾。

謝德曼說:「這就是把馬阿萊阿杜米與埃爾兩地劃歸耶路撒冷,而以色列還能說:『你看,我們對巴人很好,他們領土完整。』」他補充道:「巴勒斯坦人用的路是16公尺寬,以色列盤算的土地連續的巴勒斯坦國,也是16公尺寬。」

著名的巴勒斯坦地理學家卡里爾•土法吉說,這條路「是夏隆計畫的一環,一個國家裡有兩個國家,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各有自己的路。」他說,到最後,「就算以色列人口口聲聲說存在,巴勒斯坦國還是消失了。」

他說,巴勒斯坦國沒了,「有的只是一個屯墾人的國家與一個巴勒斯坦人的預建城區,被以色列屯墾區的狹長地帶切成3塊,彼此之間只有窄路相連。」

記者請以色列政府發言人大衛•貝克發表意見,他說:「這些道路的安全措施已經到位,旨在保護以色列公民。安全措施與其他事情無關。」

以色列曾向美國保證,目前不會在埃爾興建住屋,並凍結營造3,500間民宅的計畫。

但土法吉說,不管以色列給華府什麼承諾,他對以色列一意孤行打造未來的手段充滿疑慮。他說:「以色列蓋那些公共設施,是為保住埃爾,讓埃爾圍繞耶路撒冷。以色列人要把這塊區域的巴人減到最少,再把以色列人增到最多。」

(來源:紐時週報)

【2007-08-20 聯合報】

以色列自行謀和 中東和平新契機?

【歐洲日報社論】

美國對中東局勢的主導權似乎出現鬆動,連既往一直唯美國馬首是瞻的以色列都擺明要走自己的路,而不再只以美國在中東的打手自居。這顯示:隨著布希任期逐漸進入尾聲,以及美國是否自伊拉克撤軍的議題繼續升溫,國內民意已不可能支持布希對伊朗動武,包括以色列在內,相關各國均開始為「後布希時代」的中東情勢展開布局。近日出現的兩項新發展,一是以色列與敘利亞自行宣布恢復和談,而將美國摒諸於外;二是黎巴嫩各派系在阿拉伯國家調停下同意組新政府,並承諾真主黨在新政府擁有否決權。凡此,均非出於美國授意。

以色列和敘利亞在土耳其穿針引線下舉行的談判已獲顯著進展,達成的實質協議是:以色列同意將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中奪取的戰略重鎮戈蘭高地歸還敘利亞,以交換敘利亞允諾停止支持巴勒斯坦的哈瑪斯及黎巴嫩的真主黨等反以激進組織。以色列總理歐梅特顧及布希的顏面,特地在談判條件中加入要求敘利亞「疏遠伊朗」的字句;但這只因美國在以敘談判前仍在大肆抨擊敘利亞「支持恐怖主義」。為了避免因美方干預而使得談判陡生變數,敘利亞接受了以色列對協議文字的臨時修正,目的當然是不願收回戈蘭高地一事再起波折。

在美國增兵伊拉克之後,伊境原先岌岌可危的情勢雖已轉趨穩定;但這狀況,與伊拉克政府能充分控制各大交通線,壓制到處流竄的反抗軍,以確保美國在當地的石油利益,畢竟仍有不可企及的距離。布希政府一度在右翼鷹派主導下,打算以進攻伊朗、擴大占領來掩蓋其伊拉克政策的失敗;但終因無法違逆民意而不得不放棄該項計畫。今年二月,布希邀約歐梅特及阿巴斯到華府協商以巴停戰及巴勒斯坦建國問題,達成以土地換取和平的初步結論,以巴和議等於又回到了原點。布希企圖藉此表示他在中東和平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

但阿巴斯領導的巴人自治政府,其實並無壓制哈瑪斯在加薩走廊進行激進活動的能力;為了戳破布希主導的以巴和談並無實質作用,哈瑪斯又連續發動數波攻擊,終於使以色列痛定思痛,覺悟到若欲尋求長久的和平安排,仍須直接與長期對哈瑪斯及真主黨提供軍械支援的敘利亞舉行談判。而敘利亞則感知到一旦成為美以必欲去之而後快的目標,首當其衝,難免會遭到像伊拉克般的悲慘命運,也認為有與以色列單獨媾和的必要。既然以色列答應歸還戈蘭高地,敘利亞當然希望能見好就收;以敘在土耳其的談判進行得非常順利,其故在此。

不過,歐梅特雖然排除美國的干預,下定決心,兌現以土地換取和平的承諾,故而尋求與巴勒斯坦及敘利亞同時達成和平協議,以期擺脫黎南真主黨與加薩哈瑪斯的長期血腥糾纏;但他的內閣在以色列國會只掌握微弱多數,加以他本人又面臨貪汙罪的調查程序,處境頗為難堪,若無其他同盟政黨的支持,則和平協議不可能通過。但目前歐梅特所倚賴的右翼宗教政黨「新諭黨」已表明反對交出戈蘭高地,甚至不惜為此退出內閣;因此,歐梅特除非取得反對黨聯盟中至少十席的倒戈而重組內閣,否則以敘和約不可能簽訂。更何況,美國的態度也是重要變數。

美國之所以反對以敘和談,布希甚至在訪問中東時特地赴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說,將所謂「和恐怖分子及激進分子談判」比喻為二戰前英國姑息納粹,究其原委,並不是因為布希政府還想以武力手段一舉解決伊朗與敘利亞;而是因為它對以色列居然自作主張,事前不與美國商量便宣布與敘利亞媾和,感到意外。在過去這段時期,為了是否對伊朗、敘利亞進行先制攻擊,美以軍方接觸頻繁;當布希決定放棄動武而改採外交手段以孤立伊朗時,也主動安排了歐梅特與阿巴斯的和會。這對一向習慣於單邊主義思維的布希而言,已屬難能可貴。

所以,布希對此次以色列竟然自行其是,在未先知會美國的情形下逕自透過土耳其安排與敘利亞的媾和活動,顯然相當憤懣。但因以敘談判十分順利,加以黎巴嫩局勢在各派系同意合作參加新政府之後,也明顯轉為安定;倘若敘利亞果真遵守協議,不再提供軍火支援哈瑪斯與伊拉克境內的反抗軍,則對美國孤立伊朗的戰略部署,更有立竿見影的助益;基於這些理由,布希政府實在不能公開反對歐梅特的行徑,只能婉轉批評一番。事實上,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折騰已久,如今布希任期將屆,以巴敘黎等中東各方勢力準備自行解決爭端,也無非是對布希式美國霸權的一次反彈罷了!

【2008-05-31 歐洲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