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孟買恐怖攻擊…印度人:痛過會更好

張世昌╱外貿協會哈薩克辦事處主任、前孟買辦事處主任(哈薩克)

如果怕髒亂怕人多嫌吵雜,到了印度,多半會凍未條;如果喜歡異國風情,想要感受古文明哲理的洗禮,離開印度後,一輩子忘不了,這就是印度的魅力。

很多人看印度,看半天還是不懂,台灣人會說「水聲相通、水色不相同」一語帶過,但印度其實是「兩極化對照所造成的歧異」,存有許多令人驚嘆又依稀彷彿的面相:

歷史上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點,讓它萬紫千紅;它曾和亞歷山大大帝、蒙古帖木兒鐵騎、英國和中國都開打過,越戰越勇;它沾沾自喜自己是全世界最大民主政體;不偏不倚國際路線讓歐美列強不敢小覷;印度名列紅遍天金磚四國之一,經濟高度成長更帶出了民族自信心,孟買卻是全世界第七骯髒城市,全世界第二大貧民窟就在內;全世界最大鋼廠塔米爾集團老闆是印度人,全世界十大首富中也有印度人,印度塔塔集團推出售價不到三千美元的全世界最便宜汽車,但境內仍有三分之二人口每天所得不到兩塊美元;印度人心存仁慈也敬老尊賢,但就是無法對世仇巴基斯坦一笑泯恩仇。

印度就是這麼樣的一個大問號,還虧馬克吐溫想得開,他說:「印度是一塊充滿夢想和浪漫、富裕和貧窮、皇宮和地窟、饑荒和豐饒、神怪和巨人、老虎和大象的大地。它更是一個由上百個國中之國、上百種語文、上千個宗教、及上萬個神祇,所共同組成的國家。如果不是如此這般地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印度就不叫印度了。」

印度孟買十一月廿六日發生恐怖攻擊事件,整整三天槍林彈雨,昨天終於結束了。這事件讓筆者震驚,不只是因為發生在印度「上海灘」孟買,不只是印度從未發生過如此令人怵目驚心的恐怖攻擊事件,而是筆者視為印度最大隱憂的事終於發生了。

筆者八年前拙作「一本印度生意經」(外貿協會出版)即指出,足以動搖印度國本不是來自國外,而是社會因素(患寡不均和貧富差距):

其一、國家還未完成轉型:在美國全球戰略架構下,印度歸類「過渡期國家」,就是說印度的國家發展尚未定型,國際舞台上進退偶多自困失據,卻因地大人多,國力足以影響未來全球戰略平衡,是為全球最不確定因子之一。

其二、宗教之爭:這是淵源歷千年的大印度教與大伊斯蘭教沙文主義的衝突,尤在一九四七年信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和拜印度教的印度分裂,各找到依歸的印伊教徒更有靠山,衝突至今仍沒完沒了。宗教之爭絕對是印度的超級未爆彈,因為印度教徒逾七億人,穆斯林逾一億人,質量俱重,就有如象(印度教)獅(伊斯蘭教)兩隻巨獸打架,必殃及無辜無數。

其三、恐怖活動國際化:印度過去幾年發生在境內的恐怖活動,傷亡一個比一個慘重,這不是一向溫和儒雅的印度人怎麼變得如此暴力的問題,而是組織化反動對西方化及國際化思潮的反撲,不論這次孟買恐怖攻擊事件是先挑英美人和猶太人下手?或是結合英國、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及凱達組織的國際恐怖活動?這事件的目的意在挑戰印度權威(泰姬瑪哈意思是印度國王的皇冠),給當局一個警訊,而原本單純印度境內的衝突,可能已擴大為南亞的區域衝突,還可能是與中亞中東的國際恐怖組織沆瀣一氣的兆頭。

九年前,外貿協會把辦事處從新德里搬遷到孟買,筆者榮膺此重任,台灣廠商拓展印度市場從而揭開更燦爛新頁。筆者因緣際會結交到若干說天道地的商界朋友,這幾天陸續收到這些印度老朋友回信答謝筆者的慰問信,大致他們是這樣說:印度人大場面看多了,不會那麼輕易就被撂倒的;歷史上多少強權來來去去,但印度依舊安在;這次的孟買恐怖攻擊事件固然會痛,但像打預防針,痛過後一定會更好。

看印度,需要一個很大的概念。印度的能耐,不是因為它地大物博人多而已,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兼容並蓄的內涵,印度一路走來像鐘擺,除了偶爾會走極端,兩極間也可以是容忍的尺度,他們篤信「對立不代表是衝突,而是互補;柔順不等於是軟弱,而是共生」,更是硬道理,這才是印度的真諦。

【2008/11/30 聯合報】

觀念平台─孟買恐怖攻擊效應

  • 2008-11-30 中國時報 【陳清泉】

     孟買恐怖攻擊的震波牽動著南亞地緣政治走向,也預告著反恐戰爭尚未結束,更考驗著美國全球反恐戰爭布局。

     十一月廿六日深夜發生的孟買恐怖攻擊事件,在印度特種部隊「國家安全衛隊」(NSG)發動最後攻堅掃蕩行動,擊斃所有恐怖分子行將落幕之際,南亞局勢動盪未歇,印巴衝突的殘火未熄,美國全球反恐戰爭未竟,南亞地緣政治依然存在著變數,制約著相關國家的行為與互動。

     就像歷次伊斯蘭激進分子發動恐怖攻擊的目的一樣,以重大攻擊行動迫使對手做出激烈反應,據此改變權力平衡現狀。奧薩瑪.賓拉登的基地組織發動九一一恐怖攻擊,確實刺激美國以反恐之名展開報復行動,伴隨著「全球綏靖(Global Pacification)」戰略,據此重新界定中東權力平衝現狀。與二○○一年美國「九一一」攻擊行動綱領相仿,從目標選定、規畫布署、人員訓練、攻擊計畫與執行,孟買恐怖攻擊也不例外。

     從恐怖分子選定泰姬瑪哈飯店等著名地標做為攻擊標的,以及查驗人質護照指向歐美人士的針對性動作,一方面藉行動本身企圖引發全球性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恐慌,另一方面則號召穆斯林的大眾蜂起,參與防衛伊斯蘭共同體的「聖戰」。前者對在印度投資設點的歐美跨國企業與從業人員,或許會造成恐慌性撤資與撤離;後者則未達致大眾峰起的預期目標,印度全境仍處於隨時被攻擊的狀態。

     印度總理辛赫在事件發生後,界定孟買恐怖攻擊為「印度九一一」以及外國勢力介入攻擊行動的說法,加上外長慕克吉更直接點名巴基斯坦難脫干係,新德里當局並不認為出面承認犯行的「德干聖戰組織」有發動協同攻擊的能力,已明顯將矛頭指向跟印度關係緊張的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美國全球反恐戰爭的重要夥伴,並與中國友好,印、巴衝突勢必改變巴基斯坦作戰布署,無形中提供「基地」組織的生存空間,戰略轉向的結果,必將打亂美國反恐戰爭時程。為避免捲入事端成為眾矢之的,巴基斯坦第一時間否認幕後策動或指使,並指派官員協助調查,考量的是美國的反恐因素。

     以印巴衝突為主軸的南亞地緣政治賽局,主要參賽者包括美國、中國、印度與巴基斯坦。源自喀什米爾問題導致印巴之間長期對峙與衝突,以及美、中兩國都有在南亞扮演區域平衝者的強烈企圖心,更精確的說法是,在印巴衝突的背後,預埋著美、中競逐南亞霸權的因子,使得參賽者的動向動見觀瞻。

     孟買恐怖攻擊挑動著印、巴衝突的敏感神經,連帶考驗兩國的危機處理能力,南亞地區平衡是美、中競逐地緣政治版圖的動力。印、巴雙邊緊張關係無助於南亞局勢的穩定,非但不是美、中兩國所樂見,也為南亞權力平衡投下新變數。衝突危機升高的後果,必然直接衝擊南亞地緣政治,並間接延緩歐巴馬政府自阿富汗、伊拉克撤軍計畫,以及美國自二○○一年以降全球反恐戰爭的戰略布局。

     南亞地緣政治板塊運動才正要開始,位在震央的喀什米爾才是衝突的根源,策動恐怖攻擊的影武者以孟買為開端,正在改變南亞區域平衡的狀態。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從隔離到白宮 黑人解放竟全功

【歐洲日報綜合報導】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另譯「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部分,最早可溯至非洲黑人當年被引進美國,在南方當農奴,獲林肯總統解放,卻無法獲得實質的平等權利開始,通常聚焦在1950年代興起,直至1970年代,以一連串非暴力抗議行動,爭取非裔美國人民權的群眾運動。

解放宣言後 地位仍低

理論上,林肯總統在1863年的解放宣言中,已經讓美國黑人獲得自由;但實際上,黑人因為窮困及教育程度較低,經濟上仍仰賴白人,地位仍與內戰前相去不遠。

189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出「普萊西訴弗格森案」判決,確立對黑人採行「隔離但平等」措施的合法性時,對南方黑人人權是一項嚴重的打擊,最高法院判決中有關「隔離」的部份被執行得十分徹底,但「平等」的部份則完全不然。

教育平權 平等第一聲

1954年5月17日,亦即聯邦最高法院做出公立學校種族隔離規定未提供黑人學生公平的教育違憲判決的58年後終於被推翻,而一連串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也從此正式展開。全美有色人種促進會(NAACP)委任律師馬歇爾後來則成為聯邦最高法院首位黑人大法官。

全面罷乘 推倒「藩籬」

1955年12月1日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NAACP 成員帕克斯女士(Rosa Parks)不照規定坐在公車上有色人種區且拒絕離座因而被捕,黑人市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帶頭者是後來成為黑人民權運動靈魂人物的金恩博士。經過一年長期抗爭,終於迫使蒙哥馬利市的巴士取消種族隔離措施。這次的罷乘公車運動雖然成效有限,未能達成全面性廢除種族隔離措施,但對全美各地的黑人卻起了鼓舞作用,並啟發他們的靈感,開始一波波爭取民權的運動。

金恩的夢 迫國會修法

1963年8月,金恩博士在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前廣場發表他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這次集會產生的輿論壓力,終於迫使國會在翌年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這是美國民權運動史的關鍵事件,也是民權運動的高峰,金恩博士也因此獲頒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其他參與的著名人物還有麥爾坎•X等人,但他(編按:麥爾坎•X)隨即於1965年2月21日遭激進人士槍殺。

金恩之死 歧視漸消弭

1967年,金恩博士深刻體認到黑人在美國社會的飽受歧視,絕大部份是因為經濟不平等引起,經濟權才是實質、才是根本原因,公民權只是裝飾。

於是,他將公民權鬥爭轉為經濟權鬥爭,發起「窮人運動」(Poor People's Campaign)。

1968年4月4日,金恩博士在飯店陽台遭槍殺,時年僅39歲,1968年4月11日:詹森總統再簽署民權法(Civil Rights Act of 1968),禁止房屋的買賣租賃融資有任何歧視。之後黑人民權運動才漸漸的順遂。

1988年,眾院推翻雷根總統的否決,通過民權復原法(Civil Right Restoration Act),將禁止歧視的法令適用範圍擴及接受聯邦基金的私人機構。

民權法 實質保障權益

1991年11月22日,老布希總統改弦更張簽署民權法(Civil Rights Act of 1991),強化當時的民權法律保障,並讓遭到蓄意解雇者可請求償,黑人權益已經獲得實質保障。1992年4月29日:洛杉磯四名白人警察毆打黑人金恩被宣判無罪,洛城爆發數十年來首起種族暴動,直到5月4日才大致恢復平靜。

2005年6月21日:NAACP代表性人物帕克斯以92歲高齡過世。隔年1月30日,金恩博士遺孀柯瑞塔中風過世,享年78歲。她繼承丈夫遺志,推動民權運動,在美國也是深受尊敬的民權運動領袖。

如今代表非裔美人希望的歐巴馬在大選勝出,無疑顯示黑人民權運動至此已進入令人稱羨的境地。

【2008-11-08/歐洲日報】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吳哥城興衰 繫於水利系統

自由匙報20070815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研究人員指出,高棉王朝古都吳哥曾是世上最大的前工業時期大都會,將近一百萬人定居於面積逾一百一十五平方英里(約兩百九十八平方公里)、配備有複雜水利系統的城市裡;然而,對水利系統的極度仰賴,卻也為這座古城敲響毀滅喪鐘。

洛杉磯時報十四日報導,吳哥之所以能維持媲美洛杉磯的廣袤規模,在於該城具備管理與取得旱季用水的複雜科技,包括讓大河改道流經吳哥城中心。但隨著吳哥人口過度膨脹,加上闢林伐木導致沉積物淤塞運河,吳哥的水利系統終於不堪負荷,進而導致該城於西元一五○○年左右毀滅。該研究報告已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報告主要撰稿人澳洲雪梨大學考古學家艾文斯說,無論傾注多少資源,吳哥古城的水利系統已無法運作。利用新舊科技所取得的資訊,這項名為「大吳哥計畫」的研究人員,逐漸揭露吳哥新貌,同時開始解答許多吳哥歷史爭議,包括吳哥的水利工程科技未臻成熟的假設。艾文斯說,吳哥水利系統繁瑣複雜,使得古高棉人能全年、而非僅於雨季種稻。但目前並不清楚古高棉人是否真的曾全年種稻。無論從管理技術、工程知識到勞動層面來看,整個吳哥水利系統都令人驚嘆。

對抗暖化 荷蘭掀船屋熱

自由時報20070814
活動船屋

編譯陳泓達╱特譯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和地小人稠的現實,荷蘭正興起一波興建活動船屋(見圖,法新社)的熱潮,這種三層樓高的船屋有頂樓陽台、寬敞的客廳和三間臥房。

荷蘭現有十幾個市鎮正積極規劃新的開發區,準備大舉興建這種活動船屋,隨著愈來愈多所謂的「水上持份」售出,船屋市場一片榮景。

阿姆斯特丹建築中心(ARCAM )的迪科特表示,即使荷蘭出現水患,這些活動船屋也不至於滅頂。荷蘭人口稠密,但全境有三分之一面積低於海平面,海平面持續升高的可能性始終揮之不去。

瓦罕寧恩大學氣候學家李曼斯表示,面對全球暖化,荷蘭人不再坐困愁城,「我們現在積極尋求因應氣候變遷的辦法」。以前荷蘭人只曉得築堤防洪,現在想法已經轉變,設法擴大生存空間,並將海平面升高視為創意推陳出新的機遇。

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水上生活」展覽會上,「ABC方舟建造」公司向購買艾瑟爾堡人工島「水上建地」的客戶展示其水上豪宅樣品屋。艾瑟爾堡位於阿姆斯特丹以東,是個新開發的住宅區,二○二○年前可望有四萬五千人移居該地。

艾瑟爾堡的水上持份每單位售價約十一萬至十四萬歐元(約台幣四百九十九萬至六百三十五萬),購買持份者將有權在特殊碼頭停泊船屋。

「ABC方舟建造」公司專門製造在阿姆斯特丹運河上隨處可見的老式平底船屋,現在則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外觀類似活動豪宅的新式船屋。「ABC方舟建造」的史潘克勒表示,這是一個前景可期的新興市場,該公司今年已興建四十座船屋,明年還打算興建六十座。

這種水上豪宅造價約二十五萬歐元(約台幣一千一百三十三萬),加上水上持份,還比艾瑟爾堡上類似的陸地住宅便宜一點。(取材自法新社)

北極海探勘 俄插旗宣示主權

自由時報20070803
俄羅斯北極海探勘船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俄羅斯伊塔塔斯社二日報導,從北部巴倫支海港口莫曼斯克出發的俄羅斯北極海探勘隊,已於二日派出兩艘迷你載人潛水艇,順利潛入北極點的深海,同時在海床插上特製的俄羅斯國旗,成為全球首支在北極點進行海底勘查的探險隊。一般認為,俄羅斯此次探勘行動主權宣示意味濃厚,目的就是想在這塊資源處女地搶得先機。

探險隊探勘母船「費多洛夫院士號」所搭載的兩艘迷你潛艇「和平一號」、「和平二號」,於台灣時間二日下午約五點,順利潛至北極點深海約四千三百公尺處,採取到地質調查所需的土壤,其中「和平一號」還在海底豎立一面鈦合金製的俄羅斯國旗。兩艘潛艇分別載有包括俄羅斯眾院副議長暨探險家齊林葛洛夫,以及出資贊助探勘活動的瑞典富豪波森等六人。

現年六十七歲的探險隊長齊林葛洛夫當時向母船通報,「潛艇順利在海床上著陸,我們四周都是黃色的海床,沒有發現任何深海生物。」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同日對於北冰洋探勘行動表示:「本次探勘目的並非宣示俄羅斯主權,只是為了彰顯我們的大陸棚延伸至北極點。」俄羅斯曾於二○○一年向聯合國主張被外界認為蘊含石油、天然氣等豐富資源的北極海海床,為歐亞大陸棚的延伸,因此是該國西伯利亞海域大陸棚的自然延伸,當時遭到聯合國駁回。北極海沿岸國家共有美、加、丹麥、挪威與俄羅斯五國,但其它四國皆反對俄羅斯的主張。加拿大外長便譴責:「今時今日已經不是十五世紀,你不能跑到世界某處插上一面旗子,就宣稱擁有該處主權。」

地處歐亞樞紐 土耳其年輕人才充沛

地處歐亞兩大洲交界處的伊斯坦堡,正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夾處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世界的交融地位,帶領土耳其成為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IMF)對土耳其的紓困貸款在今年5月到期,象徵伊斯坦堡已經走出超高通膨、經濟瀕臨崩盤的歷史陰霾。土耳其上次經濟負成長已是2001年的回憶,今年6月時交出國內生產毛額(GDP)9.9%的年成長率。通膨也從2001年高達逾70%緩和至目前的11%。

鄰近歐盟是土耳其一大利多,透過與歐盟的關稅聯合協定,土耳其向歐盟大量輸出紡織、食品機械與機動車輛產品。而一旦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開放市場,伊斯坦堡有潛力大舉進入這些市場。

年輕充沛的人才也是土耳其一大「出口貨」,是土耳其經濟發展的一大後援。這個有逾7,000萬人口的國家,年齡中位數僅是28歲。伊斯坦堡ARGE諮詢公司董事長說:「輝瑞公司(Pfizer)的人告訴我,他們最棒的土耳其出口貨是不到30歲的經理人才。」

穩定的政治局勢是推動伊斯坦堡經濟復興的重要關鍵。土耳其是個以伊斯蘭教人口為主的國家,但有非常強大的世俗主義傳統,政教嚴格分離仍是憲法明訂的重要內涵,這使得伊斯蘭背景的正義與發展黨(AKP)在2002年取得政權時,一度引發投資人不安。

沒想到AKP組成的一黨執政政府,在經濟政策上反而遠比原先的世俗派聯合政府有效率。AKP執行嚴格的財政措施,促進土耳其市場的健全發展。因此,當AKP政權在5月面臨土耳其憲法法庭的解散威脅時,伊斯坦堡的經濟前景頓時蒙上陰影。

過度仰賴外來投資是當前土耳其經濟一大隱憂,外國直接投資自2002年以來暴增30倍至220億美元水準。伊斯坦堡股市以外國機構投資人為主,本土的投資人則是散戶領軍。在這波全球金融風暴中,外資大舉撤出讓土耳其也無法倖免於難,股價隨著其他新興市場一同暴跌。伊斯坦堡全國100指數今年來已下挫48%,把去年42%的漲幅全數吐回。

但是土國向歐盟靠近,鄰近中東的基本優勢仍然存在。土耳其近年來不斷申請加入歐盟,因而採取各種健全市場的措施,引進專業經理人才經營以家族企業為主的公司。伊斯坦堡AK證券公司研究主管薩福蘭說:「加入歐盟之日還很遙遠,但是嘗試加入的過程比結果還重要,這是導正經濟發展路線的關鍵驅動力。」

中東市場在這波金融風暴中受傷相對輕微,也可望協助土國經濟繼續健全發展。伊斯坦堡的投資有很大一部分投入能源蘊藏豐富的俄羅斯與中東地區,當地蓬勃發展的的油元經濟可以協助土耳其緩衝全球經濟減速的衝擊。

土耳其經濟目前展現的韌性,在本世紀初還是難以想像的好景。世俗化的安卡拉當局在1980年代推動經濟上的改革開放,但貪汙賄賂、用人唯親主義橫行,使土國經濟在2001年崩潰,土耳其里拉曾一夜暴跌50%,土國不得不接受IMF與世界銀行的紓困,也讓以伊斯蘭為號召的AKP在經濟廢墟中拿到政權。

現在,IMF給土耳其的100億美元貸款到期,土耳其已表示不需要再其他貸款。土耳其經濟部長10月上旬出席IMF與世界銀行年會時說,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包含土耳其在內的G20集團可以伸出援手,協助全球經濟度過難關。

【2008/10/20 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烏克蘭小辭典》歐洲穀倉 征服者覬覦

烏克蘭女人大多金髮碧眼、體態柔美、風情萬種。烏克蘭新娘在全世界大受歡迎。圖為烏克蘭小姐茱莉亞.嘉利成科(右),參加2008年國際小姐選美期間的照片。
(法新社)


烏克蘭(Ukraine)源自古東斯拉夫語ukraina,意思是「邊陲」(borderland),是中世紀俄羅斯的邊界地帶,相對於「大俄羅斯」,也稱為「小俄羅斯」。

其實烏克蘭的歷史比俄羅斯悠久,西元九世紀羅斯人在現今烏克蘭首都基輔建國,稱為基輔羅斯(Kievan Rus),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祖先。

坐落在聶伯河(Dnepr)岸山頭上的基輔,建城超過1500年,遠早於莫斯科,是俄羅斯城市的源頭,有「俄國城市之母」之稱。

源自俄羅斯的聶伯河長2290公里,是歐洲第三大河(僅次於窩瓦河和多瑙河),流經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在黑海出海。其中一半以上路程在烏克蘭土地上緩緩而行,孕育稠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水力資源。有「歐洲穀倉」美譽的烏克蘭在歷史上是個苦難的國家,東連俄羅斯,北與白俄羅斯毗鄰,西鄰波蘭、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西南與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接壤,南臨黑海。烏克蘭的地理位置注定難逃外族統治命運,先後被立陶宛、波蘭、帝俄和蘇聯統治,成吉思汗也曾占領基輔。

這個民族所以遭受許多迫害,無非是因他們的土地豐饒多產,引起許多征服者覬覦。

烏克蘭以面積論,是歐洲第二大國,僅次於俄羅斯,比法國還大。獨立後,接收了前蘇聯的78萬大軍,兵力排名歐洲第二,僅次於俄國。烏克蘭還接收了全球第三大的核武軍備,僅次於美俄。1992年烏克蘭簽署裁武條約,同意把核武送交俄羅斯銷毀,到1996年已無核武。

【2008/10/25 聯合報】

研究顯示洛杉磯市警察有種族偏見

  • 2008-10-21 【中央社】

     「南加州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今天公佈的有關「族裔平等仍有待努力」的研究顯示,洛杉磯市警察局的員警在執行勤務時,經常會選擇性的針對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美國人採取搜身或逕行逮捕,明顯存在種族偏見。

     主持這項研究的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艾瑞斯說,多達三十人的一個研究小組,是在深入探討二零零三年七月至二零零四年六月間發生於洛杉磯市的八十一萬起犯罪調查案件後得出這一結論。

     他指出,不論是在洛杉磯市何種種族聚集的社區,當非洲裔和拉美裔與其他族裔相提並論時,都是比較容易受到警察攔檢、搜身或逮捕的對象,比率為其他族裔的兩倍。

     「南加州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發言人波姆則表示,洛杉磯警察針對特定膚色人種進行犯罪搜查的行為由來已久,儘管市警局也已經注意到所屬員警帶有種族偏見,但仍然有待加強改善。

     波姆說,不祇是洛杉磯市,整個加州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種族大熔爐,「南加州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將會繼續努力,希望在這片燦爛陽光照射的土地上,各個族裔都能擁有公平的陽光照射,也就是受到平等、合法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