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生命萬物一樣,有出生、有死亡,也會跟著人類遷徙,有時在地球的另一端,卻能發現古老中文的殘跡。中研院士、神經語言學家曾志朗,透過語言,看出俄國東干人的「中原基因」,也破解閩南語的「犬子」,為何要唸成「 khian子」的密碼。
本報與中央大學主辦「遇見科學」通俗科學演講,曾志朗以「科學人講古論今:語言的生與死」為題,細說語言演變過程與意義,內容豐富有趣。
遠古時代,人類只會講一種語言,從東非走出去後,每到一個地方,語言也隨著改變,變得很嚴重就會死亡,但不是完全死,而是變成另一種語言。語言學家分析語言中的字詞、讀音,往往就能推出當地的民族遷徙與國際交流史。
閩南語「犬子」 竟是猶太話
曾志朗曾到北美洲西部的太浩湖(Lake Taho)名勝遊玩,發現當地原住民阿帕契人稱廣大的湖水為「toa ho」,和閩南語幾乎雷同。原來,北美原住民來自亞洲,從今日的俄羅斯東方渡過白令海峽定居在北美,而古老中國人的讀音,比較類似閩南語,兩者有奇妙的類同。
閩南語中的「犬子」,為何讀作「khian子」?竟然與猶太人有關!曾志朗表示,猶太語中的狗讀作「hym」,猶太人四處流浪遷徙,一部份到了義大利,今日義大利時常把語音中的「h」改成「k」,因此「hym」就變成「kien」,而廣東、福建作為中國沿海門戶,很早開始就與歐洲人交流,「kien」的讀法也隨著傳到中國。因此,我們現在說「 khian子」,其實是在說猶太話!
幾年前,由於已過世的日本語言學家橋本万太郎研究的推介,曾志朗突然對居住在中亞烏茲別克東北邊的「東干人」產生興趣,他們稱呼自己的語言為「zhunyan」,聽起來就像是中文的「中原」,但翻遍圖書館的資料,卻找不到東干人與中原語系的關係。
俄國東干語 透露中原基因
最後,一群由王士元院士帶隊的語言學家決定親自造訪當地,從俄國聖彼得堡,經過無數次的繞道、換過無數次的交通工具,終於找到東干人的聚落。
王士元院士見到的東干人,有著和你我一樣的黑頭髮、黃皮膚,只是大多數人都穿著長靴短襖,不像華人,反而較類似俄羅斯人或哈薩克人。他們說的語言,像是俄語,卻又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一切都讓這群語言學家感到困惑,直到主人請他們到「kang」(炕)上坐,才讓一行人發現東干語的密碼。
東干人祖先 來自黃河東岸
東干人異常好客,請大家上炕後,接著又端出「lakhman」與「manti」,讀音類似「辣麵」與「饅頭」。在中國古韻裡,「辣」是入聲字,讀法是「lat」,而在陝北方言中,尾音的「t」常轉變為喉頭的頓音,「lat」就變成「lak」,因此辣麵變成「lakhman」,完全說得通!
王士元等人曾根據語言線索,推出東干人的祖先,很可能就來自中原。清代左宗棠率軍赴中國西北平定「回變」,部分被打敗的回回人,便越過天山,深入俄國境內的沙丘草原。東干人很多人姓「白」,而講到祖先,也都認為來自東方的山上。
所以研究者推測,「東干」其實就是「中原」的古音(快速唸台語的「中原」,便很類似「東干」),或者是「東岸」的殘留音韻,標誌著這群人,來自黃河的東岸。
語言相似度 能推測血緣關連
從語言分析民族,可看出很多端倪,除了東干人,馬來西亞的「娘惹人」,是華人與馬來人的後裔,語言中便保留許多潮洲話、廣東話、閩南話和客家話的成分。
而台灣原住民族達悟族的語言分子,也可以從太平洋上其他小島找到,語言學家分析語言的相似度,便可知道兩個民族間,是否有血緣上的關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