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從緬甸嫁來台灣的女子袁正芳,婚後育有3名子女,4年前丈夫卻因肝癌不幸過世,她一肩扛起重擔,靠著賣椰汁、烤地瓜、打零工養活一家人。這種堅韌的生命力,體現了台灣早期農村婦女不向悲慘命運低頭的遺風。
袁正芳除母兼父職,還要克服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一年365天不休息、不喊累,整個人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越南的阿曼、泰國的阿莉、柬埔寨的阿華等人的遭遇也不遑多讓,都在母親節前夕,獲社會正面的肯定。
她們這種在逆境中咬緊牙根,不認輸、負軛地求生存,對一些上了年紀的國人而言,肯定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只是沒想到在時代更迭與物慾橫流的淹沒下,在台灣已逐年式微了,卻在外配的身上重新體現。
一般人對外配的圖像印記,多拘泥在生育機器、經濟弱勢、文化差異與下一代的教養問題上,總是忽略她們對這塊土地的文化刺激與作用,其實,她們正在體現後殖民主義大師薩依德所講的「文化反饋作用」。
外配是新的台灣媳婦,帶來了新穎又多元的異文化,從袁正芳等人的身上,我們看到她們提供文化救贖的因子和活力,對貪婪之島實在具有移潛默化之功。若再從島國的移民歷史來看,她們對這塊土地的價值重建未嘗不是一道活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