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沙克吉 歐盟夢難圓

《里斯本條約》的前身是《歐盟憲法草案》。歐盟其實從2002年開始就在討論制定歐盟憲法,為了因應歐盟持續擴大後的各項事務。
6月12日《里斯本條約》(Lisbon Treaty)被愛爾蘭人民以86.24萬票(53.4%)給否決了(支持者為75.25萬票),在「共識決」(unanimity)的約束下,歐盟內部立即陷入了混亂。未來如何解決,無人有肯定的答案。現在,歐盟各國領導人只能待10月中旬,在聽取愛爾蘭總理布萊爾•柯溫(Brian Cowen)的詳細說明之後再來想辦法。

《里斯本條約》的前身是《歐盟憲法草案》。歐盟其實從2002年開始就在討論制定歐盟憲法,為了因應歐盟持續擴大後的各項事務。例如,增設一名歐盟新總統及一名歐盟外長,任期二年,以增強歐盟的國際影響力;擴大政策制定領域,以多數決取代現行的共識決;降低委員會人數,以簡化行政流程。草案不幸在2005年法國和荷蘭的公投中,雙雙遭到否決,但在新任法國總統沙克吉積極奔走修改草案的努力下,歐盟各國領導人終於決定在2007年12月3日集會葡萄牙里斯本簽署《里斯本條約》。

仔細看,條約內容與之前草案的重複度可說是高達90%以上,但記取上次失敗的教訓,條約的通過只要交由各國國會批准即可,不必經過公投這關(這是為何取名條約而不叫憲法的原因之一)。但人算不如天算,它竟因為愛爾蘭憲法的規定而敗下陣來(因為愛爾蘭的憲法規定,任何與其衝突的法律皆須經過公投)。

對支持歐洲聯邦的人來說,歐盟擴張竟受到總人口數佔歐盟不到百分之一的愛爾蘭人民綁架(歐盟有近5億的人口),顯然無法接受。他們最近不僅提出「雙速歐洲」(two-speed Europe)的概念,希望將進度落後的國家排除出去,而且希望盡快廢除「共識決」的決策模式。德國甚至建議,若愛爾蘭未來決定要舉行第二次公投來為第一次公投失敗來解套的話,乾脆直接就問:「要里斯本?還是要退出歐盟?」

剛在7月1日上任只有短短6個月任期的歐盟主席法國總統沙克吉承認,「歐盟的擴張與改革是需要以一種新的模式來推動」。如何作,仍未有答案。但沙克吉公開指責愛爾蘭公投的失敗是受到歐盟貿易委員會主席彼得•曼德森(Peter Mandelson)杜哈談判中希望降低農業關稅政策的影響,已讓人失望。這種陷入過去尋找代罪羔羊,漠視問題的思考,再加上歐盟聯邦論者咄咄逼人的態度,都讓多數歐洲政治觀察家及媒體認為《里斯本條約》的未來是兇多吉少。

反對理由

愛爾蘭人民否決《里斯本條約》實際上是出於理智思考的結果。公投失敗後,歐盟愛爾蘭代表隨即委託蓋洛普在13日至15日進行民調,也在18日發表總共72頁的分析結果。首先,愛爾蘭因過去與英國進行獨立鬥爭的歷史,人民對主權與自由的議題是相當的敏感的。民調顯示,因為不了解《里斯本條約》而不去投票是佔了最大的原因(這次公投僅有45%的投票率)。而人民也擔心因為歐盟的擴張,愛爾蘭未來會有被邊緣化的危險,進而喪失更多的發言權,導致奉行的國防外交中立政策及反墮胎政策會被改變。

再者,愛爾蘭人民憂慮《里斯本條約》會衝擊到他們的經濟利益。愛爾蘭的商業稅在歐盟中可說是最低的了(大約是12.5%),以利吸引外資。因此,一但採用歐盟稅收制度,人民不僅擔憂經濟發展會大打折扣,也害怕其農業發展會遭受影響。近年因高油價、通貨膨脹、失業率增加、東歐移民增加,更是加深了此種的憂慮感。民調分析顯示,投下贊成票的多屬於中產白領階級,年齡35歲以上,相信《里斯本條約》會讓愛爾蘭更融入歐盟,提升經濟發展,獲取更多的好處。而投下反對票的多數是婦女、藍領工人及農民,他們相信此舉可確保愛爾蘭的主體性,保護國家稅收制度,且有助提升未來在歐盟內部談判的籌碼。

多數的歐洲媒體認為,公投結果是民主的勝利。《經濟學人》在6月19日的一篇社論就認為,「現在是接受《里斯本條約》死亡的時候了。歐盟也可在沒有此條約下運作正常。民主並不等於加速決策模式,民主的運作通常是需要緩慢下來的」。但沙克吉仍不死心地表示,批准《里斯本條約》的計畫必須繼續推動。7月13日,他更是一手催生43國領袖一起在巴黎集會,成立「地中海聯盟」(Union for Mediterranean),希望擴大歐盟在中東及北非事務的影響力,也企圖拯救自身低迷的政治聲望。

地中海聯盟

聯盟成立的目的是要提升歐盟與鄰近地中海中東國家和北非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包括能源安全,污染控制、海域安全、科技發展等。沙克吉的計劃會成功嗎?老實說,難呀!首先,沙克吉原先只想邀請環地中海區域的歐盟國家加入,但此舉卻遭到德國、英國、比利時等國的強烈抗議,擔憂這是一種變相擴張的歐盟。雖然沙克吉最後同意歐盟27國全數加入,但爭議並未就此止住,逼得沙克吉必須在13日的集會上再度澄清,「我從未想過要排除任何一個歐盟國家」。

第二,聯盟實際運作的問題。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社論說:「沙克吉忽略了幾項重要問題。第一,北非的穆斯林國家如何與中東和歐盟內非穆斯林國家打交道的問題,更別說與以色列打交道了。第二,資金運作的問題。有些資金來自歐盟,其他資金將如何募集?」由於涵蓋的地理區域太大,問題變得很複雜。例如,利比亞格達費總統不僅拒絕參加,且毫不客氣地表示,「此聯盟是殖民主義的表現。」

最後,沒有美國的參與,中東問題能夠僅靠歐盟解決嗎?雖然敘利亞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以色列總理歐默特(Ehud Olmert)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皆出席地中海聯盟,著實讓沙克吉風光一下,但若真要和平解決伊朗與敘利亞等問題,他們只能求助美國提供安全保障,歐盟充其量只能是敲鑼打鼓的角色而已。

光是土耳其加入歐盟、馬其頓共和國名稱、美國反彈道飛彈系統建置等問題,就足夠令歐盟頭大了。更何況,沙克吉現在又深陷國內修憲風暴中。難怪,許多頭腦清楚的有識者建議,歐盟還是應該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具有迫切性及高度共識的議題上作努力,才會比較實際。

【2008-07-23 聯合新聞網】

沒有留言: